發(fā)達地區(qū)城市社區(qū)管理體制雙重化轉型實證研究——基于對蘇州社區(qū)管理體制的調查
[Abstract]:The paper holds that, in view of the need to adjust the role of community in the downshift of social manag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districts and three cities"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population makes community management face new problems.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oviding the necessary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the Suzhou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ushered in the window of adjus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ideas of community neighborhood committee administration, complete autonomy, and community affairs purely purchasing services are not in line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are not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Suzhou. The realistic and feasible plan should be the transition to quasi-self-government.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transformation includ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the division of powers and powers,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important posts,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full-time personnel, the socialization of general affairs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examination and supervision.
【作者單位】: 蘇州科技學院;
【分類號】:C91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長棟;試論李白詩中的流轉型激情[J];懷化學院學報;1993年01期
2 毛少君;轉型: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J];浙江學刊;1994年03期
3 辛保青;經濟體制的轉型過渡與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重構[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01期
4 包心鑒;試論當代中國發(fā)展的轉型性實質[J];學術月刊;1997年06期
5 胡中習;論經濟“轉型”期的農業(yè)保護[J];調研世界;1997年02期
6 尹繼佐;轉型中的社會,轉型中的社會科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轉型的理論與實踐思考[J];北京社會科學;2000年01期
7 耿百峰;切實加強社區(qū)管理體制改革[J];發(fā)展論壇;2001年12期
8 季國昌;教師提高科研水平的一點思考[J];甘肅科學學報;2002年S1期
9 吳少華;陳澍;;文學批評模式的新構[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10 新馨;“中國與因特網:技術、經濟和轉型中的社會”研討會[J];國外社會科學;200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霍靜;;傳統(tǒng)報業(yè)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挑戰(zhàn)——數字化報業(yè)已然到來[A];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33分會場新媒體與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杜立;;轉型期的社會分層與未成年人弱勢群體[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霍靜;;傳統(tǒng)報業(yè)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挑戰(zhàn)——數字化報業(yè)已然到來[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4)[C];2009年
4 蔡聰;;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轉型[A];文獻·信息·網絡——福建省社科信息學會十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0年
5 周建屏;金華;;外文期刊建設的轉型與對策[A];圖書館理論與實踐[C];2002年
6 隋映輝;;經濟全球化與科技產業(yè)轉型[A];“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3年
7 俞志華;溫樹偉;;論WTO+網絡環(huán)境下綜合性學術期刊的兩個轉型[A];第二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馬俊峰;;當代中國哲學的轉向與轉型[A];2004年學術前沿論壇哲學分會壇論文集[C];2004年
9 袁艷;;試論1958年委內瑞拉的政治民主化轉型[A];"發(fā)展中國家現代化模式"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5年
10 楊帆;;現代政治文明建構過程中的城市規(guī)劃轉型——城市規(guī)劃及城市規(guī)劃理論研究該向何處去[A];城市規(guī)劃面對面——2005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上)[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徐玉海;江泉實業(yè) 轉型熱電謀“翻身”[N];中國證券報;2004年
2 伍建文;電信轉型面對的壓力與機遇[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5年
3 記者 霍中彥 趙冰;平安大步轉型[N];國際金融報;2003年
4 國際金融報記者 王婷婷;騰迅未雨綢繆求轉型[N];國際金融報;2004年
5 劉建生 劉志鵬;中糧的轉型之路[N];國際商報;2005年
6 楊仕省;摩托之都轉型[N];經濟觀察報;2003年
7 本報評論員 南嶺;油荒是個轉型期問題[N];21世紀經濟報道;2005年
8 ;預熱渠道 非常出擊[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9 張翼;轉型 百年老廠的生存技法[N];中國經營報;2004年
10 本報記者屠海燕;萊英達集團 重組=放。D型[N];證券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孔洪剛;執(zhí)政黨理念下新聞媒體的轉型[D];復旦大學;2006年
2 徐道穩(wěn);中國社會政策轉型研究[D];南開大學;2007年
3 陳暉;近現代法哲學的兩次轉型及其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的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4 阮宗澤;國際秩序的轉型與東亞安全[D];外交學院;2005年
5 雷振東;整合與重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年
6 陳志剛;農地產權結構與農業(yè)績效[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5年
7 凌郁之;走向世俗[D];復旦大學;2005年
8 尹紅群;民國時期的地方政權與地方財政(1927-1945)[D];浙江大學;2005年
9 胡向東;民國時期中國考試制度的轉型與重構[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10 石正方;城市功能轉型的結構優(yōu)化分析[D];南開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增加;論中國近代哲學的轉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D];延邊大學;2004年
2 李堅堅;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兒童文學的轉型[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閻秀芝;關于中國文化轉型的探討[D];蘇州大學;2004年
4 林忠;從顛覆到重建[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5 郝永捚;增值稅轉型理論與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6 袁潔;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及轉型[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7 楊光平;IBM從制造向服務轉型的分析[D];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8 范美俊;明代中后期徐渭書畫轉型的成因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9 原光;利益的轉型與轉型中的利益[D];山東大學;2005年
10 佟建渤;中國財政政策轉型及其策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186510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guanlilunwen/shequguanli/2186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