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eoKSCloud的地震影響場分析云服務研究——以福建省為例
[Abstract]:After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the damage degree of the ground objects in different earthquake intensity areas is different. It is an important basis and main parameter for emergency rescue after the earthquake to obta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intensity in the earthquake influence or sweep range quickly and accurately. Relying on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a rapid earthquake intensity forecasting system based on cloud services is built to provide scalable, configurable, open and transparent application services for earthquake impact field analysis. It will be a new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nsity quick report system in China. Based on the geographic knowledge cloud service system (GeoKSCloud,), which is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 group independently, this paper takes Fuji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area. On the basis of proposing a site correction method suitable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intensity attenuation and the peak acceleration of ground motion in Fujian Provinc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oud service system for seismic impact field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service composition workflow of cloud service for seismic impact field analysis are analyze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seismic intensity attenuation relation, the correction method of site magnification factor, the acquisition of site category attribute of grid point, the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of grid point along the direction of long and short axis of earthquake attenuation, and the cloud service encapsulation of related atomic services are realized.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cloud service portal supporting data cloud storage and network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inally, taking the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7.5 in Quanzhou Offshore in 1604 as an example, the calculation and interpolation of the peak acceleration (bedrock PGA and surface PGA) of all equally spaced grid points in the whole province are carried out in the cloud service portal. And carries on the calculation result and the actual investigation data contrast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oud service of seismic influence field analysis is not only more refined tha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peak acceleration of ground motion based on the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of seismic intensity, because the magnification effect of specific site is fully considered, and the cloud service of seismic influence field analysis is more precise tha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Moreover,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network services, the services can be extended, configurable, open and transparent, which can provide a common technology and support service platform for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nsity quick report system in China. Innovate the operation mode of earthquake intensity quick report.
【作者單位】: 福州大學福建省空間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空間數據挖掘與信息共享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福建地震災害預防中心;
【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3BAH28F00、2009BAK55B00) 福建省科技計劃項目(2010I0008、2010HZ0004-1) 歐盟第七框架國際合作項目(FP7-2009-People-IRSES,No.247608)
【分類號】:TP393.09;P31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靳超宇;廖旭;黃河;俞言祥;;基于美國NGA項目的長周期地震動衰減關系研究[J];東北地震研究;2009年01期
2 胡聿賢,張敏政;缺乏強震觀測資料地區(qū)地震動參數的估算方法[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84年01期
3 謝禮立,周雍年,胡成祥,于海英;地震動反應譜的長周期特性[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0年01期
4 周雍年,周正華,于海英;設計反應譜長周期區(qū)段的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4年02期
5 郝敏;謝禮立;;集集地震等震線和PGA、PGV等值線關系的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6年01期
6 俞言祥,汪素云;青藏高原東北地區(qū)水平向基巖加速度峰值與反應譜衰減關系[J];地震學報;2004年06期
7 雷建成;高孟潭;俞言祥;;四川及鄰區(qū)地震動衰減關系[J];地震學報;2007年05期
8 康蘭池;金星;;四川地區(qū)地震動峰值衰減規(guī)律研究[J];地震學報;2009年04期
9 左惠強,謝禮立,R.D.Borcherdt;設定地震影響場的GIS模擬[J];地震學報;1999年04期
10 李英民;蔡輝騰;韓軍;黃金國;;重慶及鄰近地區(qū)地震烈度衰減關系研究[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精明,高玉峰,潘堅云,陶崇福,劉慶忠;霍山地區(qū)十年尺度地震強度估計及減災對策[J];安徽地質;1998年03期
2 翟洪濤;曹均鋒;;汶川Ms8.0級地震房屋震害調查與分析[J];安徽建筑;2009年04期
3 吳文浩;李明陽;何燕潔;;基于WebGIS的江蘇省外來森林病蟲害基礎信息網絡平臺的開發(fā)[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04期
4 江輝;慎丹;倪永軍;朱f^;楊慶山;;近斷層地震地面運動峰值衰減規(guī)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5 何文福;霍達;劉文光;李婕;馮德民;;長周期隔震結構的地震反應分析[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6 楊文濤;汪明;史培軍;;兩類地震風險評估模型的對比與討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5期
7 年廷凱,李廣杰,譚周地,劉昌森;上海地區(qū)地震動參數衰減關系的建立及其在地震烈度預測中的應用[J];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97年03期
8 馬令勇;姜偉;;基于WebGIS的供水管網震害預測信息系統(tǒng)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理工卷;2009年02期
9 臧明明;尤培華;;大跨橋梁結構的長周期地震響應分析[J];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10 錢勝國;武漢長江公路橋場址地震動參數研究[J];長江科學院院報;199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迪;熊焱;崔杰;羅奇峰;;國內外地震動峰值衰減關系的比較[A];第八屆全國地震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Ⅰ)[C];2010年
2 陶夏新;陶正如;王立媛;;對中國地震動衰減研究的若干看法[A];第八屆全國地震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Ⅰ)[C];2010年
3 李敏;陸飛;;福建永定水電站壩區(qū)地震危險性分析[A];全國第三次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選集(下卷)[C];1988年
4 姜慧;黃劍濤;王立新;;汶川8.0級地震發(fā)震和災害特點及啟示[A];泛珠三角港澳臺地區(qū)地球物理研討平臺成立暨首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5 吳勝興;鐘菊芳;;衰減關系不確定性對虎跳峽壩址PGA、EPA的影響[A];首屆全國水工抗震防災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6 劉充;陶夏新;;基于隨機振動理論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簡化衰減關系[A];防震減災工程研究與進展——全國首屆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年廷凱;譚周地;李廣杰;劉昌森;;上海城市潛在地震烈度評定[A];第六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集[C];2000年
8 劉凱;廖順寶;張賽;;中國地震頻率與烈度的空間化[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俞言祥;汪素云;胡聿賢;;用寬頻帶數字記錄計算長周期地震動反應譜[A];中國地震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文集[C];1999年
10 肖亮;俞言祥;;應用兩步法使用圓模型擬合華北地區(qū)地震烈度衰減關系[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曉云;汶川地震反應譜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1年
2 林淋;汶川地震地面運動場估計及地震烈度與地震動參數相關性分析[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1年
3 彭小波;汶川地震強震動記錄分析及應用[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1年
4 雷建成;梯級電站系統(tǒng)的地震危險性評價方法[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5 鄧龍勝;強震作用下黃土邊坡的動力響應機理和動力穩(wěn)定性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6 王建;地震作用下路基工程破壞機理及抗震技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7 徐光興;地震作用下邊坡工程動力響應與永久位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8 胥潤東;瓊州海峽超大多主跨公鐵兩用懸索橋方案設計和抗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9 羅永紅;地震作用下復雜斜坡響應規(guī)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10 郭恩;近斷層強震地面運動的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賀瑞喜;基于GIS的工程場地地震危險性分析系統(tǒng)的研究與開發(fā)[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2 宋智元;基于寧洱地震場地地震動反應分析[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3 慎丹;近場地震下RC梁式橋抗震設計幾個關鍵問題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4 魏韓;基于多維空間信息融合的導航應用基礎平臺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5 楊長青;基于地震動參數高壓電氣設備的易損性分析[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1年
6 覃鋒;核電廠抗震設計譜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1年
7 李亮;基于地震動參數的烈度計算方法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1年
8 程翔;基于GIS的地震動強度(烈度)速報系統(tǒng)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1年
9 孫繼浩;川滇及鄰區(qū)中強地震烈度衰減關系的適用性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1年
10 李曉杰;強震人員損失評估模型研究與動態(tài)評估系統(tǒng)設計[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雄;何輝;付宗堂;;對WebGIS的.NET實現方式的研究[J];測繪通報;2006年06期
2 帥向華;姜立新;劉欽;楊天青;劉在濤;;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J];測繪通報;2009年07期
3 梁延壽;劉文生;;Ajax技術及其在WebGIS中的應用[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7年05期
4 湯愛平,謝禮立,陶夏新;基于GIS的城市地震應急反應系統(tǒng)[J];東北地震研究;2001年02期
5 單德華,劉哲,韓紹欣,蔣本鐵;Web GIS技術在遼寧地震數據管理中的應用[J];東北地震研究;2002年04期
6 胡聿賢,張敏政;缺乏強震觀測資料地區(qū)地震動參數的估算方法[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84年01期
7 田啟文,廖振鵬,孫平善;根據烈度資料估算我國地震動參數衰減規(guī)律[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86年01期
8 霍俊榮,胡聿賢;地震動峰值參數衰減規(guī)律的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2年02期
9 霍俊榮,胡聿賢,馮啟民;關于通過烈度資料估計地震動的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2年03期
10 周正華,周雍年,趙剛;強震近場加速度峰值比和反應譜統(tǒng)計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2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俞言祥;長周期地震動衰減關系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昌森,章振銓,黃佩;1996年11月9日長江口外6.1級地震影響場與震中區(qū)地震地質概述[J];上海地質;1997年01期
2 高惠瑛,馮啟民;MapGIS在沈陽市地震影響信息系統(tǒng)中的應用[J];世界地震工程;1999年04期
3 周炳榮 ,肖桂清 ,非明倫;1979年云南省磨黑地震影響場[J];地震研究;1981年01期
4 張尚識;彭美鳳;;閩、臺地區(qū)地震影響場的討論[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1986年02期
5 徐起浩;;順德縣3.3級地震影響場及主要活動特征[J];人民珠江;1989年02期
6 朱升初;楊偉林;唐忠良;朱祥健;孔建國;;汶川地震在江蘇的強震動記錄及地震影響場[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9年02期
7 楊中;王瑋;黃小剛;高峰;王俊;王彩芬;郭俊;;基于GIS的臨汾市地震災情評估系統(tǒng)[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0年06期
8 聶樹明;;基于GIS的地震影響場設計與應用[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08年04期
9 天酬;;還是剛柔并濟的好[J];中國儲運;2010年11期
10 高惠瑛;劉明瓊;蔡宗文;陳琳;;基于WEBGIS的地震災情快速評估系統(tǒng)研究[J];災害學;2010年S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王暾;;新型地震預警和烈度速報地震儀器的研制[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高惠瑛;劉明瓊;蔡宗文;陳琳;;基于WEBGIS的地震災情快速評估系統(tǒng)研究[A];第三屆全國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張晁軍;楊大克;;中國大陸地震預警能力分析[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劉希強;趙冰;周彥文;李鉑;;早期預警地震實時動態(tài)定位方法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5 李敏;陸飛;;福建永定水電站壩區(qū)地震危險性分析[A];全國第三次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選集(下卷)[C];1988年
6 周平根;劉曾武;廖建榕;;場地地震工程地質小區(qū)劃方法初探——以福州市馬尾經濟開發(fā)區(qū)為例[A];第四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選集(一)[C];1992年
7 陳會忠;蔡晉安;黃建平;澤仁志瑪;沈萍;何加勇;王東彬;陸松寶;;地震觀測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思考[A];中國地震學會第14次學術大會專題[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林侃;省首個地震烈度速報臺在榕動建[N];福建日報;2009年
2 記者 王帥 通訊員 陳曉梅;閩侯動建全省首個地震烈度速報臺[N];福州日報;2009年
3 記者 熊振華 通訊員 謝忠榮;石獅數字地震烈度速報臺正式開建[N];石獅日報;2010年
4 記者 段麗茜;20分鐘內完成地震烈度速報[N];河北日報;2010年
5 記者 祝蕾;20分鐘內實現地震烈度速報[N];濟南日報;2010年
6 記者 周琳;主題突出 統(tǒng)籌兼顧[N];福建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吳m#麓;“地震報警器”:能否預警地震?[N];北京科技報;2009年
8 中國地震局客座研究員 王暾 博士 本報記者 索寒雪 整理;地震預警:減災的另一條渠道[N];中國經營報;2010年
9 甲丁;地質科技,為防震減災提供強力支撐[N];地質勘查導報;2010年
10 記者 王大軍;建成覆蓋全市的地震綜合觀測系統(tǒng)[N];雅安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陳洪富;HAZ-China地震災害損失評估系統(tǒng)設計及初步實現[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2年
2 王玉石;地震動強度及其特征分析[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曉杰;強震人員損失評估模型研究與動態(tài)評估系統(tǒng)設計[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1年
2 林強;城市烈度速報的強震數據采集和以太網傳輸系統(tǒng)設計[D];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2年
3 王士成;ShakeMap系統(tǒng)的研究及應用[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1年
4 林世榮;地震儀器指標體系研究與MEMS儀器設計[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2年
5 孫繼浩;川滇及鄰區(qū)中強地震烈度衰減關系的適用性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1年
6 李亮;基于地震動參數的烈度計算方法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1年
7 程翔;基于GIS的地震動強度(烈度)速報系統(tǒng)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1年
8 趙鵬;框架結構震害特征簡析及三維災害場景實現初步[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0年
9 李敏;地震動加速度反應譜與地震烈度的關系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0年
10 賀瑞喜;基于GIS的工程場地地震危險性分析系統(tǒng)的研究與開發(fā)[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468331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guanlilunwen/ydhl/246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