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聚碳酸酯產業(yè)發(fā)展現狀
【部分圖文】:
國內PC消費量及預測
中國PC產能及增長預測
2008—2018年中國PC進口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寧來;;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大聚碳酸酯生產商[J];聚酯工業(yè);2019年02期
2 常敏;;2015年中國聚碳酸酯市場分析及前景展望[J];中國石油和化工經濟分析;2016年08期
3 申桂英;;中國聚碳酸酯產業(yè)出現投資過熱[J];精細與專用化學品;2019年05期
4 ;聚碳酸酯首入產能預警,未來或面臨過剩[J];工程塑料應用;2018年06期
5 ;我自主研發(fā)聚碳酸酯合成工藝技術[J];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09年04期
6 ;我國聚碳酸酯投資過熱,存在過剩風險[J];工程塑料應用;2018年09期
7 ;宇部工業(yè)計劃擴大泰國和西班牙聚碳酸酯二醇產能[J];橡塑技術與裝備;2015年24期
8 劉墨白;;聚碳酸酯的性能與應用解析[J];中國工業(yè)評論;2015年12期
9 ;三分鐘看懂中國聚碳酸酯產業(yè)現狀[J];環(huán)球聚氨酯;2016年05期
10 錢松;;國內外聚碳酸酯供需現狀及預測[J];中國石油和化工經濟分析;2013年1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蕭聰明;可控降解與釋藥高分子材料:聚碳酸酯酸酐的設計、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大學;2001年
2 黃鎧;新型磷酸酯的制備及其在聚碳酸酯中的阻燃應用[D];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2016年
3 王秀娟;二烯類橡膠及聚碳酸酯材料的老化性能分析及分子模擬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6年
4 李建華;反應誘導相分離法制備多孔聚合物材料[D];北京化工大學;2010年
5 潘冬冬;氨基甲酸酯合成線性非異氰酸酯型聚氨酯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4年
6 趙巍;新型芳基膦和氧化膦的合成及其阻燃聚合物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2年
7 高吉成;熱塑性塑料攪拌摩擦焊接及表面復合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6年
8 伍廣朋;結晶性及功能化二氧化碳基高分子材料的制備[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9 張宗勇;固定化酶的設計及用于離子液體中生物可降解聚酯和聚碳酸酯的合成[D];武漢大學;2012年
10 蔡少君;環(huán)狀內酯的開環(huán)插入聚合反應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付順強;聚碳酸酯動態(tài)拉伸力學性能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2 張紅星;新型空穴傳輸材料及聚碳酸酯的合成[D];天津大學;2007年
3 王偉;基于聚碳酸酯二元醇新型光敏樹脂的合成與性能研究[D];江南大學;2012年
4 徐文龍;聚碳酸酯二元醇的合成及其聚氨酯合成材料的性能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4年
5 馬芳芳;脂肪族聚碳酸酯二元醇合成工藝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3年
6 賈立;基于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合成及其交聯(lián)改性的研究[D];西北大學;2017年
7 熊翰波;熔融酯交換法合成低雙折射共聚碳酸酯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8 瞿秉華;熔融擠出雙酚Z嵌段改性雙酚A型聚碳酸酯的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16年
9 王金;固相聚合法合成雙酚A型聚碳酸酯的工藝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06年
10 陳維;功能性生物可降解聚碳酸酯的設計合成[D];蘇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889213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889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