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成分與聚類分析法的城市土地利用規(guī)劃分區(qū)研究——以廣州市為例
本文選題:土地利用綜合分區(qū) 切入點:主成分分析法 出處:《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7年06期
【摘要】:[目的]土地利用分區(qū)是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合理確定土地利用方向,優(yōu)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的重要途徑。為了對廣州市土地利用及未來發(fā)展方向提供理論指導,結合其土地利用現(xiàn)狀和特點,選取土地利用結構、土地開發(fā)利用程度、社會經濟狀況和環(huán)境資源承載力4項一級指標及15項二級指標,建立土地利用綜合分區(qū)指標體系。[方法]通過SPSS19.0軟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前4個主成分,并將其作為新的樣本數(shù)據(jù),采用層次聚類分析法對廣州市土地利用進行綜合分區(qū)。[結果]根據(jù)聚類分區(qū)結果,將廣州市分為4類土地利用區(qū):中心發(fā)達區(qū),包括荔灣區(qū)、海珠區(qū)、天河區(qū)和越秀區(qū);綜合發(fā)展區(qū),包括白云區(qū)、番禺區(qū)、花都區(qū)、增城區(qū)和從化區(qū);重點潛力區(qū)即南沙區(qū);資源組合區(qū)是(新)黃埔區(qū)。根據(jù)各分區(qū)的差異性,提出各區(qū)域土地資源開發(fā)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未來發(fā)展方向。[結論]根據(jù)各區(qū)的自然經濟條件及土地利用狀況,將廣州市分為4類土地利用區(qū)具有合理性,能為廣州市今后土地利用規(guī)劃的科學編制提供參考。
[Abstract]:[objective] Land use zoning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the overall land use planning, which is to rationally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land us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land use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Guangzhou, combin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the paper selects the structure of land use and the degree of land development. The index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zoning of land use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SPSS19.0 software, the first four principal components were extract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the first four principal components were extracted b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s a new sample data, Guangzhou i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of land use areas: central developed area, including Liwan Distric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cluster zoning.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cluster zoning, Guangzhou i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central developed area, including Liwan district. Haizhu District, Tianhe District and Yuexiu District;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rea, including Baiyun District, Panyu District, Huadu District, Zengcheng District and Conghua District; key potential area, namely Nansha District; Resource combination area is (New) Huangpu District.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various regions and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re put forward. [conclusion] it is reasonable to divide Guangzhou into four types of land use areas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land use conditions of each district.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compilation of land use planning in Guangzhou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東友元國土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珠三角城市群土地生態(tài)安全預警與調控”(2014ZM008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劇烈變化環(huán)境下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城市暴雨洪澇災害風險時空演變及其不確定性研究”(51579105)
【分類號】:F30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寧雅楠;李貝;楊偉州;張蓬濤;;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土地利用景觀分區(qū)研究——以青龍滿族自治縣為例[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6年02期
2 黃瀟迪;湯小華;;基于主成分—聚類分析的泉州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區(qū)研究[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4期
3 禹洋春;刁承泰;蔡朕;孫秀鋒;左太安;;基于聚類分析法的西南丘陵山區(qū)縣域土地利用分區(qū)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4年02期
4 鄧永旺;王成;楊慶媛;何春燕;;縣域土地利用綜合分區(qū)研究——以重慶云陽縣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6期
5 徐博;雷國平;張慧;湯思陽;周曉飛;張冰潔;;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GIS的土地利用綜合分區(qū)研究——以黑龍江省紅興隆墾區(qū)五九七農場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2期
6 文勝歡;師學義;和文超;邵澤慧;孫靜靜;;基于GIS空間分析法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區(qū)研究[J];資源與產業(yè);2012年02期
7 尹珂;肖軼;;基于空間聚類分析法的土地利用主體功能分區(qū)——以重慶市渝北區(qū)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2011年06期
8 潘竟虎;劉揚;石培基;;基于主成分分析和GIS的統(tǒng)籌市域土地利用分區(qū)研究——以甘肅天水市為例[J];土壤;2011年04期
9 王炯;許月明;郭慶;;基于聚類分析法的保定市土地利用分區(qū)及建議[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1年02期
10 陳懷錄;徐藝誦;許計平;楊冬雪;馮東海;;層次聚類分析法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土地利用分區(qū)中的應用[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瓊;湖南省土地利用分區(qū)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瑞娜;齊偉;李樂;蔣文惠;曹向生;;基于流域的山區(qū)景觀格局分析和分區(qū)研究——以山東省棲霞市為例[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14年07期
2 禹洋春;刁承泰;蔡朕;孫秀鋒;左太安;;基于聚類分析法的西南丘陵山區(qū)縣域土地利用分區(qū)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4年02期
3 鄧永旺;王成;楊慶媛;何春燕;;縣域土地利用綜合分區(qū)研究——以重慶云陽縣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6期
4 文勝歡;師學義;和文超;邵澤慧;孫靜靜;;基于GIS空間分析法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區(qū)研究[J];資源與產業(yè);2012年02期
5 喬蕻強;劉秀華;李讓恩;;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現(xiàn)實潛力測算及分區(qū)——以重慶市豐都縣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2期
6 王德光;胡寶清;饒映雪;李文慧;;基于網格法與ANN的縣域喀斯特土地系統(tǒng)功能分區(qū)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2期
7 趙麗;朱永明;付梅臣;張蓬濤;曹銀貴;;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在農村居民點集約利用評價中的比較[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2年07期
8 黃建生;屈百達;;無錫市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區(qū)的探討[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2年03期
9 王曉妍;董海源;楊洋;;縣級土地利用功能區(qū)的劃分與調整——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上思縣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1年05期
10 任靜;陳亮;;基于SRTM-DEM的河南省地貌特征分析與類型劃分[J];河南科學;2011年09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慶媛;土地利用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演化淺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0年02期
2 方華榮;我國現(xiàn)有土地利用現(xiàn)狀[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2000年03期
3 歐建華;土地利用和合理利用土地[J];石河子科技;2001年01期
4 張長義,蔡博文;臺灣土地利用變遷及其永續(xù)發(fā)展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學;2002年01期
5 樊杰,呂昕;簡論人地關系地域系統(tǒng)研究的核心領域——土地利用變化[J];地學前緣;2002年04期
6 何英彬,陳佑啟;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04年02期
7 陳立民;海河流域山西省段土地利用變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4年23期
8 黃曉軍;李誠固;黃馨;;新時期我國土地利用區(qū)域調控研究[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06年06期
9 武廣平;李永平;;都市地區(qū)土地利用的特點分析[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6年S1期
10 蔡邦成;陸根法;陳小駿;;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評估在南京市土地利用評價中的運用[J];環(huán)境保護科學;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俊奇;;序言[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18:土地生態(tài)學——生態(tài)文明的機遇與挑戰(zhàn)[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劉揚;王洪祿;;中國土地利用中的農耕文化因素影響機制分析[A];2009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關土地利用倫理問題的理性思考[A];創(chuàng)新發(fā)展——河南省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2009年
4 于術桐;黃賢金;程緒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變化的水質響應研究進展[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胡波;;土地利用現(xiàn)狀掛圖編制[A];全國測繪科技信息網中南分網第二十四次學術信息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6 唐秀美;陳百明;路慶斌;宋偉;;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態(tài)分類方法初探[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四卷)[C];2010年
7 龍花樓;;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的新視角——土地利用轉型[A];土地覆被變化及其環(huán)境效應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8 董建美;;從內外兩個途徑來保護耕地[A];2004年中國科協(xié)年會3分會場論文摘要集[C];2004年
9 武廣平;李永平;;都市地區(qū)土地利用的特點分析[A];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高層論壇專輯[C];2006年
10 王亞男;馬春華;;天津市土地利用與交通關系初探[A];2008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華麗;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農村商報;2014年
2 南京農業(yè)大學土地管理學院 張穎 王群 王萬茂;樹立土地利用立體觀[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8年
3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師、博士 楊遴杰;強化土地調控 統(tǒng)籌土地利用[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8年
4 記者 丁洪美;土地利用每年造成10億噸碳排放[N];中國綠色時報;2009年
5 周永恒;土地利用總規(guī)通過市級評審[N];六盤水日報;2011年
6 記者 陳巖 通訊員 胡志喜;土地利用績效有了統(tǒng)一評判標準[N];湖北日報;2011年
7 本報駐江蘇記者站記者 楊應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闖黃燈”現(xiàn)象[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3年
8 本報記者 馮培麗 通訊員 賀楚華 臧翊 鄧凡;打破土地利用“先違法后治理”怪圈[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3年
9 記者 陳詩圓;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為經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保障[N];欽州日報;2013年
10 首席記者 楊應奇 通訊員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時代[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汪洋;博斯騰湖流域土地利用變化與經濟重心遷移分析[D];新疆大學;2015年
2 陳學淵;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觀評價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3 胡文敏;環(huán)洞庭湖區(qū)土地利用變化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4年
4 張云鵬;基于主體的常州市新北區(qū)土地利用情景模擬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5 黃旭東;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qū)堵河流域產流產沙對土地利用變化的響應[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6年
6 邊紅楓;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對保護區(qū)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影響及格局優(yōu)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年
7 Laari Prosper Basommi;加納西北部礦區(qū)土地利用和覆蓋變化以及對水質和健康的影響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6年
8 王亮;鹽城海岸帶土地利用及其生態(tài)安全評價與優(yōu)化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年
9 張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蓋變化與驅動機制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5年
10 梁棟棟;基于動態(tài)鄰居的土地利用空間變化模擬及生態(tài)響應研究[D];武漢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旭;土地利用規(guī)劃環(huán)境影響評價及其應用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2 宋顏顏;城鎮(zhèn)化進程中土地利用變化的社會經濟效應分析[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3 古亞娟;晉中市土地利用變化分析[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4 楊豐;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變化模擬研究[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5 庹玉蓮;快速城鎮(zhèn)化區(qū)域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實施評價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6 劉琳;天津市土地利用景觀格局梯度分析及區(qū)域生態(tài)風險評價[D];天津理工大學;2015年
7 蔣狄微;寧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時空變化分析和預測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8 江淑芳;朝鮮土地利用/覆蓋變化及NPP遙感估算研究[D];延邊大學;2015年
9 李帥;寧夏黃河流域氣候與土地利用變化及其對徑流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10 李儲強;海寧市土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與城鎮(zhèn)化的耦合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670306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670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