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模擬試驗的巖質滑坡地表位移分析
本文選題:巖質滑坡 + 三段式滑坡; 參考:《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17年04期
【摘要】:三段式巖質滑坡是一種典型的斜坡變形破壞模式,運用二維地質力學加載系統(tǒng)對其變形破壞全過程進行物理模擬試驗研究,采用激光位移計對坡頂和坡腳位置進行位移監(jiān)測。結果表明:位移監(jiān)測曲線總體上表現(xiàn)為鎖固段經歷長時間的能量積累與應力調整后的突發(fā)脆性破壞;由于軟弱夾層具有蠕滑特性,前緣蠕滑階段呈現(xiàn)出與土質滑坡相似的初始變形→等速變形→加速變形特征;后緣拉裂階段作為最短暫的變形階段,其位移監(jiān)測曲線表現(xiàn)為"減-增-減-增"的"W"型變化趨勢;鎖固段是三段式巖質邊坡維持穩(wěn)定的關鍵所在,其受剪變形的順序為先上后下,損傷變形由端部向中部遞進,最終鎖固段剪斷形成突發(fā)脆性破壞,滑坡高速啟動。
[Abstract]:Three-section rock landslide is a typical slop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ode. The whole process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is studied by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with two-dimensional geomechanical loading system,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top and foot is monitored by laser displacement met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curve i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sudden brittle failure after long time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stress adjustment in the locking section, and because of the creep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ak intercalation.The initial deformation and isokinetic deformation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soil landslide, while the post-edge tensile fracture stage is the most transient deformation stage.The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curve shows a "W" trend of "reduction-increment, less-increase", and the locking section is the key to maintain stability of the three-section rock slope. The order of shear deformation is first, then down, and the damage deformation is progressive from the end to the middle, and the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curve shows a trend of "W" type, and the locking section is the key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three-section rock slope.Finally, the locking section shearing formed a sudden brittle failure, and the landslide started at high speed.
【作者單位】: 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huán)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130745、41521002、41272330)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項目(2013CB733202)
【分類號】:P642.2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邢愛國;云南頭寨大型高速巖質滑坡流體動力學機理的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2年04期
2 胡厚田;;大型高速巖質滑坡全程流體動力學機制的研究[J];學術動態(tài);2002年01期
3 劉涌江;大型高速巖質滑坡流體化理論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3年01期
4 楊為民;吳樹仁;石菊松;潘芬;;湖北秭歸千將坪巖質滑坡形成機理分析[J];煤炭工程;2006年04期
5 陳喜昌;谷明成;石勝偉;馬顯春;;巖質滑坡的時間預報與水力啟動模型[J];工程地質學報;2009年06期
6 孫軍強;朱金榮;;某巖質滑坡的確認及穩(wěn)定性評價[J];土工基礎;2010年02期
7 吳永;何思明;羅渝;;震后暴雨型巖質滑坡啟動機理[J];巖土工程學報;2011年01期
8 李康;馮曉;汪洋;;彭水縣沙子口順層巖質滑坡成因與治理研究[J];公路與汽運;2011年02期
9 汪洋;劉藝梁;;平面滑動型涉水巖質滑坡速度計算模型研究[J];災害學;2012年03期
10 齊武福;程先鋒;徐世光;;云南元磨高速公路巖質滑坡破壞模式淺析[J];云南地質;201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曹樹祥;白國安;;黃河上游巖質滑坡[A];中國典型滑坡[C];1986年
2 汪會幫;;破碎巖質滑坡防治對策[A];第八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集[C];2008年
3 何啟標;趙定成;;李家峽壩前巖質滑坡的特征與穩(wěn)定性的研究[A];中國典型滑坡[C];1986年
4 張云;陳永福;;滑坡三維穩(wěn)定分析的一種近似方法及李家峽滑坡的三維穩(wěn)定分析[A];滑坡監(jiān)測技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198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記者 王成龍 唐宜貴 楊麟 通訊員 肖鵬程 吳_";強降雨引發(fā)秭歸大面積山體滑坡[N];湖北日報;2014年
2 羅會江 金光;小字輩里的“大將軍”[N];中國礦業(yè)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馮振;斜傾厚層巖質滑坡視向滑動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2年
2 鄒宗興;順層巖質滑坡演化動力學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
3 劉涌江;大型高速巖質滑坡流體化理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廣明;某近水平層狀巖質滑坡的形成機理和演化機制[D];蘭州大學;2015年
2 李江;四川省南江縣紅層地區(qū)緩傾巖質滑坡成因機理與預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3 張京伍;云南頭寨大型高速巖質滑坡啟程劇動機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4 朱占雄;后緣充水型楔形巖質滑坡成因機理與穩(wěn)定性評價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5 孫徐;降雨型巖質滑坡預警模型與判據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6 何惠軍;巴東新城區(qū)庫岸巖質滑坡變形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1年
7 張穎;遼陽石門硅石礦巖質滑坡結構面特征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8 李文輝;巖質滑坡地下水動態(tài)演化規(guī)律及對滑坡穩(wěn)定性影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9 胡澤銘;四川紅層地區(qū)緩傾角滑坡成因機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10 徐靜;皖南山區(qū)斜坡碎石土工程地質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754803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kejilunwen/diqiudizhi/1754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