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布浮力式的海底管道側向屈曲控制優(yōu)化
本文關鍵詞:基于分布浮力式的海底管道側向屈曲控制優(yōu)化 出處:《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2016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海底管道 側向屈曲 控制 分布浮力式 優(yōu)化設計
【摘要】:不加控制的側向屈曲嚴重威脅深海油氣輸送管道的安全運行.分布浮力式海底管道側向屈曲控制技術中,各個分布浮力模塊對管道系統(tǒng)有效軸向載荷有較強的耦合作用,必須進行合理設計.為提高對管道系統(tǒng)側向屈曲的控制效果,基于彈性解析模型,對大尺度海底管道系統(tǒng)側向屈曲分布浮力式控制技術中浮力模塊的設計參數(shù)以及布置方案進行了優(yōu)化設計.算例結果表明,優(yōu)化設計方案通過合理設計分布浮力模塊參數(shù)以及布置方案,減少了管道系統(tǒng)側向屈曲長度,降低了整體的有效軸向載荷,使側向屈曲位移得到了較好的控制,為優(yōu)化設計方法在海底管道工程中的應用提供了參考.
[Abstract]:Uncontrolled lateral buckling i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safe operation of deep-sea oil and gas pipelines. Each distributed buoyancy module has a strong coupling effect on the effective axial load of pipeline system, so it must be reasonably design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trol effect of lateral buckling of pipeline system, the elastic analytical model is used. The design parameters and layout of the buoyancy module in the lateral buckling distributed buoyancy control technology of large-scale submarine pipeline system are optimized. The optimal design scheme can reduce the lateral buckling length of the pipeline system, reduce the effective axial load and control the lateral buckling displacement by reasonably design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distributed buoyancy module and the layout scheme.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optimal design method in submarine pipeline engineering.
【作者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工業(yè)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合肥工業(yè)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資助項目(2014CB046803)
【分類號】:TE973;P756.2
【正文快照】: 隨著深海油氣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海底油氣輸送管道的工作溫度與壓力日益升高.由高溫高壓引起的管道軸向載荷很難通過軸向伸長釋放,當管道中的軸向載荷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極易發(fā)生整體屈曲.傳統(tǒng)的應用挖溝埋設等加蓋覆蓋物來限制海底管道整體屈曲的方法在深海管道鋪設中并不經(jīng)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開忍;肖熙;;基于缺陷評估的海底管道設計研究[J];中國海洋平臺;2006年04期
2 來向華;葉銀燦;韋雁機;茍諍慷;傅曉明;;杭州灣海底管道沖刷自埋演化過程初步研究[J];海洋學研究;2011年02期
3 高峰;李娟;;海底管道水下濕式維修法在工程中的應用[J];中國造船;2012年S1期
4 劉英寶,王德禹,馮春健;海底管道設計壁厚和計算壁厚的選取[J];中國海洋平臺;2003年04期
5 肖文功;海底管道懸空隱患治理技術研究及應用[J];中國海洋平臺;2004年06期
6 劉明亮;張玉鳳;霍立興;鄧彩艷;;海底管道安全性評定方法的分析[J];焊接學報;2006年08期
7 陳震;譚開忍;肖熙;;設計階段海底管道的缺陷評估方法研究[J];中國海洋平臺;2007年01期
8 解泰昌;周振宇;沈光;;海底管道施工的監(jiān)測與控制[J];建筑施工;2007年07期
9 來向華;潘國富;傅曉明;茍諍慷;陳云敏;;單波束測深技術在海底管道檢測中應用[J];海洋工程;2007年04期
10 蔣俊杰1;湯民強;鄭西來;;側掃聲納系統(tǒng)在海底管道懸空調(diào)查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8年1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峰;李娟;;海底管道水下濕式維修法在工程中的應用[A];2012年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學術論文集[C];2012年
2 高峰;李娟;;海底管道水下濕式維修法在工程中的應用[A];2012年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優(yōu)秀學術論文集[C];2013年
3 李春;沙秋;秦延龍;劉振紋;;海底管道懸空風險及消減措施分析[A];2013年中國海洋工程技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4 龔順風;陳源;金偉良;李志剛;趙冬巖;何寧;;深水海底管道S型鋪設形態(tài)分析[A];第十四屆中國海洋(岸)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5 曹先凡;秦延龍;聶冬;孫建偉;孫昭晨;;海底管道沖刷的數(shù)值模擬[A];第十四屆中國海洋(岸)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6 徐志剛;彭紅偉;;深水海底管道安全保障技術[A];2009年度海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9年
7 馬洪新;江錦;杜穎;童浩;鄭秋明;;海底管道更換維修技術及工程實踐[A];2009年度海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9年
8 劉志剛;潘曉東;;近岸區(qū)域海底管道設計方法研究[A];第十五屆中國海洋(岸)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C];2011年
9 江錦;馬洪新;秦立成;;幾種典型海底管道修復技術[A];第十五屆中國海洋(岸)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C];2011年
10 夏日長;潘曉東;;海底管道高溫高壓屈曲分析[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13分會場-海洋工程裝備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通訊員 鄧廷輝;“863”新技術為海底管道裝上“眼睛”[N];科技日報;2010年
2 賈天添;新型海底管道連接器問世[N];中國船舶報;2014年
3 涂露芳;世界最長海底管道對接成功[N];建筑時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吳鈺驊;海底管道—流體—海床相互作用機理和監(jiān)測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2 蒲進菁;粉砂質(zhì)海床對管跨渦激振動響應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蘭千鈺;波、流作用下的海底管道自埋機理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2 劉臻;海底管道聲學探測方法中的問題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3 胡麗川;基于多波束與海底管道建模方法的研究與實現(xiàn)[D];東華理工大學;2016年
4 呂春旺;海底管道的自主探測與識別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
5 梁光強;高溫高壓下海底管道的屈曲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6 黃朝煒;海底管道與土壤的耦合作用[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7 李樂;基于主動加熱式的海底管道懸空監(jiān)測技術[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8 于志猛;非金屬海底管道在位穩(wěn)定性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年
9 孫彥彥;完好管道在復雜荷載作用下的極限承載力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10 白俊磊;海底管道墜物碰撞損傷數(shù)值模擬分析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419633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kejilunwen/haiyang/1419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