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的風浪、涌浪和混合浪的時空特征
本文關(guān)鍵詞:印度洋的風浪、涌浪和混合浪的時空特征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印度洋 ERA-海浪再分析資料 風浪 涌浪 涌浪北伸脊點
【摘要】:為了展現(xiàn)印度洋的海浪特征,利用來自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ERA-40海浪再分析資料,對印度洋的海表風場、風浪、涌浪、混合浪場進行研究,主要分析了季節(jié)特征、月變化特征、風速和波高的變化趨勢、涌浪指標,定義了南印度洋西風指數(shù)和涌浪北伸脊點。結(jié)果表明:印度洋的風浪場與海表風場整體上對應較好,尤其是季風期間的北印度洋,涌浪場與混合浪場對應較好;從波高來看,阿拉伯海在1-5月和9-12月的涌浪以及孟加拉灣全年的涌浪對混合浪的貢獻大于風浪;印度洋海表風速呈顯著遞增的區(qū)域主要集中在咆哮西風帶和30°S以北,風浪波高變化趨勢的分布與風速大體一致,大部分海域的涌浪波高、混合浪波高表現(xiàn)顯著性逐年遞增;印度洋的涌浪在混合浪中占據(jù)主導地位,40°S以北的涌浪常年向北傳播,且南印度洋西風帶西南季風的強度直接決定著涌浪北傳的程度。
【作者單位】: 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基金】:國家973計劃資助項目(2013CB95620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41490642)
【分類號】:P731.22
【正文快照】: stretch of swell toward the north waters.作為全球海上航運中心之一的印度洋,有著眾多海上能源通道乃至咽喉要道,但是,復雜的海洋環(huán)境會大大增加海洋開發(fā)的難度,只有做到“海洋開發(fā)、評估先行”[1],方可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實現(xiàn)高效的開發(fā)利用。相對于太平洋,國內(nèi)外對于印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常德馥;;膠州灣混合浪波要素的分布[J];海岸工程;1990年01期
2 黎滿球,陳俊昌,陳榮裕;西太平洋赤道海域秋季混合浪特征及其譜擬合[J];熱帶海洋;1993年03期
3 郭佩芳,施平,王華,呂紅民;混合浪成分及其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應用[J];海洋湖沼通報;1996年03期
4 叢培秀;鄭桂珍;裴玉華;;混合浪中長波對短波的位相調(diào)制[J];水科學進展;2010年02期
5 江克平;混合浪波高的統(tǒng)計分布[J];山東海洋學院學報;1964年02期
6 趙鑫,黃世昌;樂清灣內(nèi)外;旌侠伺c局地風浪的比較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2005年06期
7 郭佩芳,施平,王華,王正林;劃分風浪與涌浪的一個新判據(jù)——海浪成份及其在南海的應用[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7年02期
8 黃樹生;實測混合浪波高分布特征值分析[J];海洋通報;1998年01期
9 李金洪;混合浪波高分布[J];海洋學報(中文版);1988年04期
10 鄭崇偉;游小寶;陳曉斌;李燕;;西北太平洋海域風浪、涌浪、混合浪波浪能資源特征[J];氣象科學;2014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叢培秀;混合浪中長波對短波的調(diào)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232946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kejilunwen/shuiwenshuili/123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