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電子在PET微孔膜中的傳輸
發(fā)布時間:2020-12-10 01:08
不同能量的低能電子在穿過絕緣微納結構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完全不同的實驗結果,由此引發(fā)了研究人員對電子導向效應物理傳輸機制巨大爭議。本論文采用能量為1500 eV的低能電子束分別穿過孔徑為200 nm,400 nm,800 nm的PET微孔膜,通過測量透射電子的二維角分布,研究電子在不同尺寸微孔膜中的傳輸,實驗結果表明,在充電階段,電子在200 nmPET微孔膜中傳輸時,當初束束流較強時,透射電子強度隨充電時間逐漸下降,當初束束流較弱時,透射電子強度隨充電時間逐漸上升。電子在400 nm與800 nm PET微孔膜中傳輸時,電子的透射強度隨時間的演化與較小束流時,電子在200 nm微孔膜中的傳輸相同。充電完成后,電子穿過200 nm和400 nm的PET微孔膜,透射電子的角分布中心基本不隨膜的傾角移動,而在800 nm的PET微孔膜中,透射電子的二維角分布中心與膜傾角移動的方向相反,這與離子導向效應中透射離子的角分布中心與膜傾角之間的關系完全不同。此外,電子在200 nmPET微孔膜中傳輸?shù)倪^程中,部分電子損失了能量,有二次電子的產生。而電子在400 nm微孔膜的過程中,沒有產生二次電子。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2.1兩代空心原子形成與演化過程示意圖[1]
初始能量為 3 keV 的 Ne7+離子的透射離子角分布圖。每個出射出了對應的傾角,傾角為 0 下方,半高寬較小的峰為離子穿過內壁鍍銀的后出射離子的角分布圖[5].2 為 Stolterfoht 等人使用能量為 3 keV 的 Ne7+離子穿越微孔直徑為 10 μm 的 PET 納米毛細管后測得的出射射離子角分布圖[5]。
長度為 10 μm 的 PET 納米毛細管后測得的出射射離子角分布圖[5]。每個角分布圖的上面都標出了所對應膜的傾角,傾角為 0 度時,下面半高寬較窄的峰為離子在內表面鍍銀的 PET 微孔膜中傳輸?shù)耐干潆x子角分布圖。圖 2.3 為通過掃描電鏡觀察到的 PET 微孔膜的微觀結構[5]。實驗中,將 PET 微孔膜微孔中心軸與離子入射方向之間的夾角定義為微孔膜的傾角,探測器與離子入射方向之間的夾角定義為觀察角,如圖 2.2 所示。實驗束流角發(fā)散度大約為 0.5o,而 PET 微孔膜上納米孔對應的發(fā)散角大約為 0.6o,所以當 PET 微孔膜的傾角達到 5 度時,膜的傾角已經遠大于納米孔的幾何張角,離子不可能沿著直線穿過納米孔。圖 2.4為實驗中能量為 3 keV 的 Ne7+離子穿越 PET 微孔膜后出射離子的電荷態(tài)分布圖。但從圖 2.4 可以看出
本文編號:2907803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2.1兩代空心原子形成與演化過程示意圖[1]
初始能量為 3 keV 的 Ne7+離子的透射離子角分布圖。每個出射出了對應的傾角,傾角為 0 下方,半高寬較小的峰為離子穿過內壁鍍銀的后出射離子的角分布圖[5].2 為 Stolterfoht 等人使用能量為 3 keV 的 Ne7+離子穿越微孔直徑為 10 μm 的 PET 納米毛細管后測得的出射射離子角分布圖[5]。
長度為 10 μm 的 PET 納米毛細管后測得的出射射離子角分布圖[5]。每個角分布圖的上面都標出了所對應膜的傾角,傾角為 0 度時,下面半高寬較窄的峰為離子在內表面鍍銀的 PET 微孔膜中傳輸?shù)耐干潆x子角分布圖。圖 2.3 為通過掃描電鏡觀察到的 PET 微孔膜的微觀結構[5]。實驗中,將 PET 微孔膜微孔中心軸與離子入射方向之間的夾角定義為微孔膜的傾角,探測器與離子入射方向之間的夾角定義為觀察角,如圖 2.2 所示。實驗束流角發(fā)散度大約為 0.5o,而 PET 微孔膜上納米孔對應的發(fā)散角大約為 0.6o,所以當 PET 微孔膜的傾角達到 5 度時,膜的傾角已經遠大于納米孔的幾何張角,離子不可能沿著直線穿過納米孔。圖 2.4為實驗中能量為 3 keV 的 Ne7+離子穿越 PET 微孔膜后出射離子的電荷態(tài)分布圖。但從圖 2.4 可以看出
本文編號:2907803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kejilunwen/wulilw/29078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