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自噬途徑與桿狀病毒AcMNPV侵染關系初探
【學位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S476.13
【部分圖文】:
昆蟲自噬途徑與桿狀病毒 AcMNPV 侵染關系初探養(yǎng)充足的條件下,自噬途徑也會對一些特殊的細胞器或蛋白質進行選擇性的性自噬可以對細胞器或某些蛋白質的完整性和數量進行調節(jié),這對于細胞在環(huán)境和脅迫條件下的穩(wěn)態(tài)維持至關重要。一般情況下,選擇性自噬始于待降的泛素化,之后自噬的貨物結合蛋白識別這些泛素化的細胞器并使其直接或自噬相關蛋白互作形成自噬體膜。盡管細胞器清除的自噬機制與非選擇性自大致相同,但參與不同細胞器的選擇性自噬的相關分子卻有著一定的特異性擇性自噬主要包括線粒體自噬(Mitophagy)、過氧化物酶體自噬(Pexopha體自噬(Lysophagy)、內質網自噬(Reticulophagy)、細胞核自噬(Nucleopha自噬(Xenophagy)、脂類自噬(Lipophagy)和核糖體自噬(Ribophagy)(A,2017)。當前研究已經證實選擇性自噬與神經退行(Nixon,2013)、衰老(No,2013)和腎臟損傷(Maejima et al.,2013)等多種生理變化有關。
2000),之后與 ATG7 結合并被轉運至 ATG(3類 E2 結合酶()Tanida et al.,2004)。最后,ATG16L復合物(類E3連接酶)使LC3 與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共價結合形成 LC3-Ⅱ(或 ATG8-PE)完成 LC3 的脂化(Mizushima et al.,1998)。LC3-Ⅱ錨定于游離的自噬膜并介導這些不同來源的自噬膜互相融合延伸,形成完整的自噬體(Nakatogawa et al.,2007)。在自噬的最后階段即自噬體成熟階段,RAB7 和可溶性 N-乙基馬來酰亞胺敏感因子結合蛋白受體(SNARE)蛋白家族的 STX17 修飾自噬體并介導自噬體與溶酶體的融合,最終完成對自噬底物的降解(Itakura et al.,2012)。Beclin 1-PI3KC3 復合物亞基 ATG14L 直接與 STX17 結合增加 STX17-SNAP29 復合物穩(wěn)定性,之后 SNAP29 與定位于溶酶體的 VAMP8 互作促進了溶酶體與自噬體的融合(Diao et al.,2015)。PLEKHM1 作為接頭蛋白與 LC3、RAB7 和 STX17 結合并招募 HOPS 復合物使自噬體與溶酶體進一步接觸(McEwan et al.,2015)。在這一過程中,Beclin 1-PI3KC3 復合物中的 ATG14L 亞基被 UVRAG 替換(Itakura et al.,2008)。
8昆蟲自噬途徑與桿狀病毒 AcMNPV 侵染關系初探因子TRIM5α可以介導自噬激活復合物的組裝促進自噬對HIV-1的降解(Ribeiro et al.,2016)。自噬還可以在不依賴降解過程的情況下幫助細胞抑制病毒的復制。諾如病毒(NoV)可引起一種人類可傳染的非細菌性腸胃炎(Baldridge et al.,2016)。在鼠類諾如病毒(MNV)感染小鼠的實驗中,干擾素 IFNγ 介導的抗病毒反應需要主要功能為形成自噬體的 ATG5-ATG12-ATG16L1 蛋白復合物的參與(Hwang et al.,2012)。然而,在該抗病毒反應中并不需要自噬體和溶酶體融合降解病毒,而是利用 LC3 將 IFNγ誘導的 GTP 酶運送到 MNV 復制復合物抑制病毒復制(Biering et al.,201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巧云;沈漢明;夏大靜;;鋅與自噬[J];浙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6年03期
2 韓蘇夏;蔡夢嬌;;自噬在腫瘤治療策略中的角色[J];西部醫(yī)學;2018年09期
3 周岐鳴;劉洋;季光;宋海燕;;調節(jié)自噬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藥物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8年10期
4 李曉瓊;何玲玲;李新毅;;自噬與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研究進展[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8年10期
5 馬文科;戴舒惠;羅鵬;楊悅凡;費舟;;線粒體自噬的研究進展[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7年06期
6 付婉;董笛;趙穎;;自噬的相關分子機制[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17年05期
7 方聰聰;毛善平;董慧敏;劉寶輝;王舜;;線粒體自噬與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7年02期
8 李旭卉;吳習習;張凱;羅海霞;李敏;;線粒體自噬與癌癥關系的研究進展[J];動物醫(yī)學進展;2017年09期
9 陳延斌;黃建安;;自噬在呼吸系統(tǒng)的研究現狀[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17年06期
10 張安琪;朱莉拉;劉若冰;;自噬在心肌缺血再灌注過程中的研究進展[J];人人健康;2016年2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蘭弟;基于提高親電性的策略設計天然導向的抗炎試劑和自噬激活劑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2 魏儀;自噬在環(huán)境內分泌干擾物致睪丸發(fā)育異常和功能障礙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8年
3 孫曉琪;雌二醇通過G蛋白偶聯雌激素受體30 (GPR30)/ERK1/2信號通路調節(jié)MC3T3-E1細胞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8年
4 劉永一;自噬在棕櫚酸誘導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8年
5 楊烽;Klotho對糖尿病腎臟病中細胞自噬作用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8年
6 曹文婷;miR-125b-5p在UVB影響SLE自噬中的作用機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8年
7 陳樹東;慢性頸脊髄壓迫的臨床轉歸及自噬在脊髄運動神經元中的作用[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8 牛國輝;HIF-1α調節(jié)自噬在缺氧缺血性腦損傷中的作用機制研究[D];鄭州大學;2018年
9 盛岳;Rab37調控細胞增值及自噬的分子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4年
10 靳佳欣;人類胚源腎細胞(HEK)中自噬相關基因4對于自噬相關基因8的作用探討[D];蘭州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悅;馬度霉素抑制Akt介導自噬流阻斷促使骨骼肌細胞凋亡分子機理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年
2 肖燕;自噬對H_2O_2誘導PC12細胞毒性的影響[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4年
3 吳習習;NOD2在綿羊肺炎支原體誘導巨噬細胞自噬中的作用機制[D];寧夏大學;2018年
4 朱周;DRAM1誘導自噬和抑制細胞增殖的信號機制研究[D];蘇州大學;2018年
5 張玉;酵母Whi2對細胞自噬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8年
6 許雯;血管緊張素(1-7)和血管緊張素Ⅱ通過氧化應激和自噬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調節(jié)作用[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年
7 王威棟;糖基化終產物誘導人牙周膜細胞自噬的作用機制初探[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4年
8 李景峰;昆蟲自噬途徑與桿狀病毒AcMNPV侵染關系初探[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年
9 唐乖;TOCP對SK-N-SH細胞miRNA表達譜的影響及自噬相關基因的預測[D];南華大學;2018年
10 龍隆;淫羊藿次苷Ⅱ抗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遵義醫(yī)學院;2018年
本文編號:2886693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nykjlw/dzwbhlw/2886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