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代地理學與地理教育之肇端——關于利瑪竇世界地圖與地理新知識東傳的回溯及其思考
[Abstract]:At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Jesuit Ricci introduced the map of the world, and the following new geographical knowledge was introduced: the theory of earth circle; the theory of cosmology of crystal sphere system; the longitude and latitude measurement; the division of the five climatic zones; the new view of the earth and the lower world of the five continents; Map science drawing law; new knowledge of world geography; translation of foreign geographical names, etc. The new knowledge of geography brought by Ricci stormed the intellectual circles of China at that time, and its influence was various. Unfortunately, this kind of influence soon fell into silence, and then was gradually submerged in the argument of "the loss of courtesy and seeking the wild", "the source of western learning and the east". However, it laid an indispensable foundation for China's geograph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embark on the road of modern science and the rise of modern geography education.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分類號】:K90-4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疏仁華;利瑪竇與西學東漸平議[J];巢湖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2 何新華;;試析古代中國的天下觀[J];東南亞研究;2006年01期
3 侯漢清;王雅戈;;中國近代索引研究的開山之作——《引得說》[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年05期
4 葛煥禮;石介儒學思想析論[J];東岳論叢;2003年03期
5 王立誠;;19世紀中國人歷史觀念的新舊過渡[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杜永吉,徐長安;“天下觀”與“文化中國”的歷史建構(gòu)[J];河北學刊;2002年06期
7 王一川;中國現(xiàn)代性的特征(上)[J];河北學刊;2005年05期
8 王盛恩;黃秋嘯;;北宋中期的唐史研究述略[J];平原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9 葛荃;晚明東林黨人“生命意識”析論——關于士人精神的一種政治文化闡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10 韓毅;宋代僧人與儒學的新趨向[J];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龐乃明;;從對歐稱謂看明人歐洲觀[A];明史研究(第10輯)[C];2007年
2 鄭大華;;略論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思想來源及形成[A];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第二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鄭大華;;論嘉道經(jīng)世思潮對晚清社會轉(zhuǎn)型的影響[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zhuǎn)換[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文利;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2 楊天保;王安石學術史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3 李強;慶歷士風與文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丁進;周禮與文學[D];復旦大學;2005年
5 柳向春;陳奐交怞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6 譚景玉;宋代鄉(xiāng)村行政組織及其運轉(zhuǎn)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7 鮑新山;北宋士大夫與道家道教[D];暨南大學;2005年
8 洪迎華;劉柳詩歌明前傳播接受史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9 李丹;元白詩派元前接受史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10 廖寅;宋代兩湖地區(qū)民間強勢力量與地域秩序[D];武漢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嵐;張心(氵山一王攵)與《偽書通考》[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吳大順;歐梅唱和論[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張尚英;劉敞《春秋》學術論[D];四川大學;2002年
4 趙玲;蘇舜欽研究[D];山西大學;2005年
5 張荷群;北宋孟子學案[D];四川大學;2005年
6 顧寶林;《須溪詞》遺民心態(tài)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7 高丁國;北宋前期經(jīng)學家—孫Ym初探[D];河北大學;2006年
8 張淑生;宋代俗訓與社會教化[D];河北大學;2006年
9 曹瑞娟;三教融合與宋代文學主題的演變[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10 石增銀;燕京大學歷史學會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春芬 ,王恩涌 ,張同鑄 ,武吉華 ,劉樹人 ,陳爾壽;我國地理教育三十年[J];地理學報;1980年02期
2 何肇發(fā);英國對東南亞歷史的研究[J];世界歷史;1980年04期
3 安延明,吳曉明;試論普列漢諾夫關于地理環(huán)境作用的基本理論[J];哲學研究;1980年08期
4 王季深,黎聯(lián);地理學先驅(qū)者徐霞客[J];社會科學;1980年03期
5 唐錫仁 ,黃德志;試論我國早期陰陽五行說與地理的關系[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6 陳爾壽,吳履平;從國內(nèi)外經(jīng)驗中,探索改革我國中小學地理教育的途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0年01期
7 王祖望;南斯拉夫世界語學者迪波爾·舍契伊[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08期
8 井上幸治 ,何培忠;年鑒學派成立的基礎——昂利·貝爾在法國史學史中的地位[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06期
9 趙永復;酈道元生年考[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S1期
10 葉昌剛;;日本史學刊物簡介[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陸大道;;序[A];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紀念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九十周年學術會議文集[C];1999年
2 陸大道;;地球表層系統(tǒng)研究與地理學理論發(fā)展[A];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紀念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九十周年學術會議文集[C];1999年
3 李秀彬;鄭度;;自然地理學的發(fā)展趨勢及若干前沿領域[A];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紀念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九十周年學術會議文集[C];1999年
4 王五一;譚見安;;地理學研究的新前沿——環(huán)境、健康、發(fā)展[A];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紀念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九十周年學術會議文集[C];1999年
5 廖克;;21世紀的地球信息科學及其在地理學中的應用[A];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紀念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九十周年學術會議文集[C];1999年
6 鄭度;;自然地理綜合研究的主要進展與前沿領域[A];科技進步與學科發(fā)展——“科學技術面向新世紀”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7 李文華;;生態(tài)學的發(fā)展及我國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A];科技進步與學科發(fā)展——“科學技術面向新世紀”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8 周桂鈿;;朱熹的宇宙論和天文觀[A];朱子學新論——紀念朱熹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0年
9 吳立f;;漢夜郎首邑考[A];夜郎研究——’99夜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10 趙榮達;;晉國祁地初探[A];三晉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江蘇鹽城師范學院生地系 凌申;不該小的“小課”[N];中國教育報;2000年
2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 王建國;打開人文與科學的通道[N];大眾科技報;2000年
3 記者 胡博理;我省今年成人高考錄取最低控制分數(shù)線確定[N];河北日報;2000年
4 記者 吳偉農(nóng);火星上可能存在地下水[N];新華每日電訊;2000年
5 何惠昂;凸現(xiàn)區(qū)域文化景觀研究的價值[N];新聞出版報;2000年
6 劉家鴻 李雙伍;古老而又年輕的地緣政治學[N];學習時報;2000年
7 常紹民;布羅代爾在中國:幸耶,非耶?[N];中華讀書報;2000年
8 吳瀛;徐霞客學術研究有新發(fā)現(xiàn)[N];中華讀書報;2000年
9 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長 韓紹祥 總編輯 魏國棟;高歌猛進 繼往開來[N];中華讀書報;2000年
10 ;ICA目標和任務[N];中國測繪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陶衛(wèi)寧;歷史時期陜南漢江走廊人地關系地域系統(tǒng)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刁紅軍;基于GIS的市場網(wǎng)絡拓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毛曦;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地理[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4 朱曉華;中國主要地貌與地質(zhì)災害的空間分維及其關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的性質(zhì):一種多維視角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6 崔軍;東北亞地緣經(jīng)濟合作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7 朱華友;空間集聚與產(chǎn)業(yè)區(qū)位的形成:理論研究與應用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楊絮飛;生態(tài)旅游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胡浩;大都市旅游房地產(chǎn)發(fā)展與布局[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陳揚樂;中國Internet用戶人口學特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斌;旅游行為及其影響機制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2 白景鋒;面臨知識經(jīng)濟的陜西省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發(fā)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余佶;農(nóng)村城市化問題研究[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01年
4 林華;中學地理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1年
5 孫立彥;中國橙衣屬(caloplaca Th.Fries)地衣的初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6 劉娟;城市人居環(huán)境質(zhì)量評價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7 劉文秀;長春市城市景觀地域體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8 蘇偉忠;城市開放空間的理論分析與空間組織研究[D];河南大學;2002年
9 孫淼;沈陽工業(yè)區(qū)位變遷與城市工業(yè)結(jié)構(gòu)的優(yōu)化[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10 杜曉初;我國地理課程與教學論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471991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ekelunwen/renwendili/2471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