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fā)現(xiàn)唐朝最早“策學”之作考證
本文選題:唐初 切入點:策論 出處:《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唐初的科舉考試,不論進士科、明經(jīng)科、制科都試策問。為了應對科考,舉子習作策論,官員也撰寫作為輔導性質的策論,大量策論遂應運而生,從而在唐代形成一種特殊文體——策論。研究唐代的策論,則成為"策學"。時至今日,唐代時務策留存甚少,能夠確定的最早的科場進士時務策,為貞觀間上官儀之進士對策。至于作為習作或輔導性質的策學之作,有學者認為中唐詩人白居易成書于元和間的《白氏策林》四卷是唐代留存至今的最早策學著作。其實,迄今為止所能見到的唐代保存至今的最早策學之作,當屬日藏《令集解》中所載唐太宗貞觀初魏徵撰寫的進士《時務策》,它比《白氏策林》早出一百七十年左右。
[Abstract]: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hether in the discipline of Jin Shi, Ming Jing, or the discipline of system, was tried and asked.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scientific examination, officials wrote the theory of policy as a kind of guidance, and a large number of policy theories came into being. Thus, in the Tang Dynasty, a special style was formed-the theory of strategy. To study the theory of strategy in the Tang Dynasty, it became a "strategy study". To this day, the time policy of the Tang Dynasty is very few, and the earliest policy of the branch field can be determined. Some scholars think that the fourth volume of "Bai Shi Zilin" written by Bai Juyi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in the Yuan Dynasty is the earliest masterpiece of the Tang Dynasty. In fact, Up to now, the earliest masterpiece of the Tang Dynasty preserved so far is the Jin Shi "Shi Wu Strategy" written by Tang Taizong's Zhenguan early Wei Zheng in Jizang "Ling Ji Jie", which is about 170 years earlier than "Bai's Tserin".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3BZ008)
【分類號】:K24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石冬梅;再論隋煬帝的巡狩[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3期
2 張中宇;“一篇長恨有風情”考辨——兼及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3 曾祥波;從宋初政治的崇文傾向看宋詩氣質的形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4 孟二冬;中國文學中的“烏托邦”理想[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江合友;;唐代女冠詩人的婚姻境遇及其人生選擇——以李冶、魚玄機和薛濤為中心[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黃攸立;五輪名稱起源考辨[J];中國醫(yī)藥學報;1996年04期
7 李俊方,李惠娟;民主與為民作主——古代雅典民主與中國古代民本比較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6期
8 莊勤珠;論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9 李錦旺;漢樂府“采詩”說再認識[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10 王群麗;《杜詩詳注》注文疑誤舉隅[J];杜甫研究學刊;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李錦繡;;唐開元二十五年《倉庫令》所載給糧標準考——兼論唐代的年齡劃分[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二)[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傅紹良;唐代諫官與文學[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2 朱紅;唐代節(jié)日民俗與文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黃黎星;《易》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藝觀[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4 張小平;近代漢語反語駢詞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5 張小艷;敦煌書儀語言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6 邵軍;唐代書畫理論及其審美觀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7 趙貞;唐五代星占與帝王政治[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8 乜小紅;唐五代畜牧經(jīng)濟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9 郝黎;唐代官吏懲治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10 李鐘武;王夫之詩學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清波;仕唐三韓人事跡考述[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2 何智慧;李翱年譜稿[D];四川師范大學;2002年
3 楊莉;杜荀鶴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2年
4 楊春蓉;唐代大理寺述論[D];四川師范大學;2002年
5 王玫;劉禹錫白居易唱和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6 王娟;李商隱詠史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7 薛峰;序體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崔巖;論唐代科舉制的匡時濟俗功能[D];山西大學;2004年
9 魏小虎;《事類賦注》的文獻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張學成;白居易矛盾心態(tài)簡論[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清如;論唐初史學發(fā)達的原因[J];華夏文化;2000年03期
2 艾爾曼;清代科舉與經(jīng)學的關系[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6年04期
3 程遂營;唐初統(tǒng)治集團觀念變革芻議[J];學術論壇;2000年04期
4 瞿林東;令狐德h吞瞥跏費J];人文雜志;1982年01期
5 朱新屋;;制度的空隙:唐初的儲君制度與武則天的上臺論略[J];黑龍江史志;2009年12期
6 郭揚 ,慧之;“開元通寶”還是“開通元寶”?[J];社會科學;1983年06期
7 夏詩荷;唐初設館修史原因考論[J];華夏文化;2002年04期
8 徐栩,劉天雪;唐初無神論學者——傅弈[J];中州今古;2003年02期
9 劉方玲;唐初文學館與儲位之爭的關系論析[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10 楊春俏;;北宋熙寧變法前詩賦取士制度的沿革[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新亞;;唐初徭役考辨[A];唐史論叢(第四輯)[C];1988年
2 沈世培;;試論唐初政治上的王道復古[A];唐史論叢(第七輯)[C];1998年
3 盧開萬;;貞觀以后唐政府在北方的限奴措施[A];唐史論叢(第四輯)[C];1988年
4 張榮芳;;唐代史書對百濟的記載與認識[A];唐史論叢(第八輯)[C];2006年
5 杜文玉;;從唐初官制看李世民奪位的基本條件[A];唐史論叢(第七輯)[C];1998年
6 徐本立;;李白為李淵五世孫考[A];中國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國李白學會第二屆年會紀事[C];1989年
7 江巧珍;孫承平;;明代《千家姓》的發(fā)現(xiàn)與考證[A];明史研究第9輯[C];2005年
8 張麗明;;彬縣大佛寺、龍門賓陽南洞與初唐政治[A];唐史論叢(第六輯)[C];1995年
9 王寧;;唐代錢幣對后世錢制的負面影響[A];錢幣文論特輯(第三輯)[C];2006年
10 張文華;;隋及唐前期淮南農業(yè)的發(fā)展[A];漢唐社會經(jīng)濟與海鹽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瑞贊;唐初南北四“溫州”[N];溫州日報;2010年
2 歷科;唐初法律形式的源與流[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3 朝陽日報記者 姜野 記者 苗家生;朝陽市發(fā)現(xiàn)大規(guī)模唐墓葬群[N];光明日報;2003年
4 張生;如果我們有了夢回唐朝的幽思[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5 陳有期;踐神約李績始建南岳廟[N];衡陽日報;2006年
6 潮白;唐朝的一次“釣魚式”執(zhí)法[N];南方日報;2009年
7 王樹連;隋唐疆域的拓展[N];中國測繪報;2006年
8 李喬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代固始移民對閩文化形成的影響[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李學純 朱鳳英;崆峒山塔始建年代辨析[N];平?jīng)鋈請?2005年
10 記者 易飛 通訊員 王夫之;中國楹聯(lián)史向前推進300年[N];湖北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吳福秀;《法苑珠林》分類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祝林;西魏至唐初長安政權對河曲地區(qū)的經(jīng)營[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2 翦俊偉;唐初北方主要割據(jù)政權政區(qū)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3 陸翠安;鳴鳳政權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4 李俊生;武德貞觀年間給復探析[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保宏彪;唐高祖至高宗時期益州行政機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袁飛;試論貞觀統(tǒng)治集團的民本思想[D];吉林大學;2006年
7 趙玉芳;《文選》李善注引《漢書》考校[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8 李虎;李唐政治軍事集團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9 金霞;從唐代禮制看唐代婚姻[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10 喬玲;安史之亂前后河東地區(qū)地位之轉移[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607922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ekelunwen/zggdslw/1607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