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藝美術看宋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Abstract]: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Song Dynasty beca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nd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ever. Arts and crafts are a unique angle of view to interpret the achievements and causes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the city citizen's life had the big development, the domestic craft and crafts developed to the very high achiev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onvenience of maritime transportation became the favorable factors to expand the export of foreign commodities, especially the export of arts and crafts, and the arts and crafts became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作者單位】: 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東南大學藝術學院;
【基金】:江蘇師范大學博士學位教師科研支持項目“宋遼夏金裝飾紋樣研究”(項目編號:12XWR008) 江蘇省教育廳教師青藍工程資助項目([2010]27號文)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K244;F75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嚴勇;古代中日絲綢文化的交流與日本織物的發(fā)展[J];考古與文物;2004年01期
2 陳華文;論宋代城市民俗及對后世的影響[J];浙江師大學報;2000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吳邦江;;宋代節(jié)令詩繁榮緣因探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07期
2 陳雨前;程云;張紅梅;;論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的雅、俗審美兩極[J];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09期
3 包偉民;;唐宋城市研究學術史批判[J];人文雜志;2013年01期
4 劉永連;;從絲綢文化傳播看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回流[J];西域研究;2008年02期
5 王丹;;從宋人筆記小說探看宋代城市喪葬文化的若干新取向[J];語文學刊;2006年2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劉永連;;從絲綢文化傳播看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回流[A];“絲綢之路與文明的對話”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谷莉;宋遼夏金裝飾紋樣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2 左磊;纖維材料熱物理性能非穩(wěn)態(tài)測試方法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3 王菲菲;論南宋音樂文化的世俗化特征及其歷史定位[D];上海音樂學院;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華艷;從謠諺看宋代社會的近世化傾向[D];暨南大學;2004年
2 陳素平;北宋東京都市旅游研究[D];湘潭大學;2004年
3 崔乃新;論宋代白話小說中的市井民俗[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4 李強;運河城市與話本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5 張玉清;論丹東絲綢在東方絲路交往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D];延邊大學;2010年
6 孫薇薇;《夷堅志》與宋代城市民俗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陸曉光;漢字傳入日本與日本文字之起源與形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2 吉村苣子 ,王衛(wèi)明;正倉院與唐文化圈[J];美術研究;1983年04期
3 岐周,岐從文;中國尚紫色彩的美學探源[J];裝飾;2002年08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孔涇源;;關于宋代的田賦稅率和農民負擔問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4年03期
2 王育民;;《宋代戶口》稽疑[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1期
3 劉樹友;;從《夷堅志》看宋代城市下層居民[J];固原師專學報;1991年01期
4 劉濤;宋代官窯的經濟話題[J];史學月刊;1999年01期
5 陸敏珍;關于宋代偽造紙幣的問題[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6 陳日升;宋代禁書的類型及影響[J];福州師專學報;2000年02期
7 肖建新;宋代臨朝聽政新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年04期
8 郭文佳;宋代社會保障機構簡論[J];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06期
9 宋乾,宋艷玲;試論宋代嚴禁略賣人口[J];河北工程技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10 馮國梅;;宋代嶺南謫宦謫居心態(tài)[J];臺聲.新視角;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周興濤;;宋代的武學博士[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楊文新;;宋代狀元宰相梁克家述評[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姜鵬;;宋初文治導向與經筵緣起[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4 程龍剛;;宋代四川卓筒井研究[A];漢唐社會經濟與海鹽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汪黎明;從宋代釀酒業(yè)看瓷器生產[N];中國文物報;2002年
2 朱玉寶;宋代的官、職分離制度[N];中國人事報;2001年
3 何憲景;宋代懲貪“教而后行”[N];檢察日報;2001年
4 莊華峰 宋 標;宋代的社會救濟事業(yè) [N];光明日報;2002年
5 莊華峰;宋代長江流域的雕版印刷業(yè)[N];光明日報;2000年
6 記者 劉先琴;國寶蓮鶴方壺回豫“省親”[N];光明日報;2006年
7 張希清;“恩由主上”: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N];文匯報;2002年
8 聞始;《大觀茶論》和宋元茶書[N];中華合作時報;2002年
9 李知宴;中國陶瓷的對外傳播(八)[N];中國文物報;2002年
10 岳毅平;宋朝緣何重商[N];光明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鐘杰;宋代縣尉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2 劉縉;宋代正規(guī)軍軍事訓練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廖寅;宋代兩湖地區(qū)民間強勢力量與地域秩序[D];武漢大學;2005年
4 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5 高楠;宋代民間財產糾紛與訴訟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6 陳志英;宋代物權關系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7 譚景玉;宋代鄉(xiāng)村行政組織及其運轉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8 王曉龍;宋代提點刑獄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9 衛(wèi)亞浩;宋代樂府制度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10 魏華仙;宋代消費經濟若干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鹿軍;宋代縣級公吏職務犯罪考察[D];河北大學;2005年
2 劉慧;宋代兩浙地區(qū)景觀資源與旅游活動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3 苗玉勤;試論宋代婦女的地位及其社會作用[D];鄭州大學;2005年
4 付海妮;宋代后妃臨朝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馬永娟;宋代舉告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6 黃敏捷;宋代江南市鎮(zhèn)初探[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弋楊;宋代江西書院及其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D];四川大學;2005年
8 胡坤;宋代辟舉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9 華春勇;宋代太醫(yī)局醫(yī)學教育諸問題初探[D];西北大學;2006年
10 代芯;宋代私人藏書樓初探[D];四川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227499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ekelunwen/zggdslw/2227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