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非制度宗教與社會記憶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1-15 16:32
本文關鍵詞:關于農村非制度宗教與社會記憶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社會場域 非制度宗教 社會記憶 集體記憶 個體記憶 宗教認同
【摘要】: 作為一種特殊宗教形式,我國農村的非制度宗教近些年又得到廣泛發(fā)展,由于其自身性質和中國農村特有的社會文化與社會氣質,其發(fā)展空間十分狹小,地下性特征明顯。農村非制度宗教已經成為農村宗教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以河南X村為例,結合X村的社會場域變革過程,從微觀角度對社會場域、社會記憶和非制度宗教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試圖真實反映農村非制度宗教信徒的宗教活動和心理狀態(tài),希望能為宗教管理者的決策提供事實依據。 研究發(fā)現,X村社會場域的變化是非制度宗教及其宗教認同產生和發(fā)展的社會背景,這種社會背景在不同的社會成員形成了不同的社會記憶,社會記憶,包括集體記憶和個體記憶對非制度宗教又起到了建構和維持的作用。其中,集體記憶的建構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X村宗教需求的刺激,二是促使非制度宗教進行本土化轉變。個體記憶對非制度宗教的影響同樣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對宗教認同的建構和對宗教認同的維持。由于個體記憶的不同,每位非制度宗教信徒的宗教認同過程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性,而信教之后的宗教體驗是他們的宗教認同能夠得到維持和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B9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宋燕鵬;張素格;;石家莊市“城中村”村落文化調查研究之一——裕華區(qū)槐底村民間信仰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10期
2 劉朝暉;鄉(xiāng)土社會的民間信仰與族群互動:來自田野的調查與思考[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3 何海翔;吳金鋒;;論古越民族與臺灣原住民族的宗教認同[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年01期
4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J];歷史研究;2001年05期
5 衛(wèi)才華;;北方移民民俗生活的社會記憶——以晉南移入民村調查為例[J];民俗研究;2008年04期
6 李向平;;臣民宗教與公民宗教[J];南風窗;2008年01期
7 陳潭;陸云球;;非正式嵌入、蓄水式成長與村莊宗教傳輸鏡像——以皖南H縣非正式宗教團體的生存狀況為研究個案[J];南京社會科學;2008年01期
8 鄂崇榮;;多元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變遷——從土族神話傳說看民和土族認同的歷史變遷[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楊曉明;;知青后代記憶中的“上山下鄉(xiāng)”——代際互動過程中的傳遞與建構[J];青年研究;2008年11期
10 金澤;民間信仰的聚散現象初探[J];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本文編號:1190494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ekelunwen/zjlw/1190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