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麻麻骨吸附重金屬機理及吸附材料的制備
本文關鍵詞:苧麻麻骨吸附重金屬機理及吸附材料的制備
更多相關文章: 苧麻麻骨 農(nóng)林廢棄物 吸附 機理 生物質
【摘要】:重金屬廢水與農(nóng)林廢棄物同屬環(huán)境廢物,直接排放,對環(huán)境安全隱患突出,特別是重金屬廢水,一旦排入環(huán)境中,將造成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危害性極強。低濃度重金屬廢水(100 mg/L)的處理難度大,易被忽視,對其治理工作一直以來是世界環(huán)保領域的熱點和難點。我國是農(nóng)業(yè)大國,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農(nóng)林廢棄物的產(chǎn)量越來越多,絕大部分被直接丟棄于田間地頭,如此簡單處理造成巨大浪費。農(nóng)林廢棄物是可利用的再生資源,因此,開展針對低濃度重金屬廢水的深度凈化及農(nóng)林廢棄物綜合利用等的相關研究對實現(xiàn)資源的循環(huán)利用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有關農(nóng)林廢棄物吸附重金屬的研究為數(shù)不少,但對其吸附機理的探討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熱門話題,迄今為止,尚未有明確的結論;本研究以天然苧麻麻骨為原料,深入探索吸附重金屬Cu2+和Cd2+全過程的影響因素、吸附行為,并通過動態(tài)和靜態(tài)試驗分別對吸附過程進行模型擬合,利用多種表征手段對相關過程的吸附劑進行表征,以期揭示吸附機理。此外,以農(nóng)林廢棄物制備相關吸附材料,是其應用的首要條件,將苧麻麻骨加工成水分散苧麻麻骨餅,為農(nóng)林廢棄物的應用提供參考。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利用SEM、FTIR、TAG等手段,對苧麻麻骨結構和外觀等物理性質進行了觀察分析,并測定了其主要化學成分及含量,并以實驗室模擬Cd2+廢水為吸附質,通過熱力學、動力學的計算和模擬揭示麻骨重金屬Cd2+的吸附機理。結果顯示,苧麻麻骨主要由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組成,三種成分占干重的86.58%,麻骨為具一定空隙的天然生物質材料,孔壁表面光滑,麻骨表面積為1.05 m2/g,絕大多數(shù)孔徑分布介于20-50 nm之間,麻骨表面分布著大量與吸附相關的氨基、羧基、羥基、醚基、酯基等多種官能團,這些基團絕大部分為惰性基團,通常情況下不參與吸附過程,活性基團占基團總數(shù)不到10%,其密度為4.10×10-4 molg-1,惰性基團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為活性基團,從而影響吸附過程。麻骨靜態(tài)吸附Cd2+和Cu2+的過程與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均有較好的擬合性,是由于活性吸附位點在麻骨表面的分布比較均勻,部分惰性官能團選擇性地參與吸附重金屬的過程所造成。對動力學的研究表明,麻骨吸附Cu2+和Cd2+的過程即滿足一級動力學過程又符合二級動力學模型,也與部分惰性官能團參與吸附過程有關。2、利用軟件MINEQL+4.6雙層模型擬合軟件對麻骨吸附Cu2+的過程進行擬合。結果表明,麻骨吸附重金屬離子的過程主要機理為絡合作用,也伴隨部分沉淀作用及電荷吸附作用,pH值通過影響重金屬離子的存在狀態(tài)而影響吸附機制,對麻骨吸附重金屬離子影響較大。吸附過程不僅發(fā)生在麻骨表面,部分重金屬離子通過內(nèi)擴散方式進入麻骨內(nèi)部而被固定。表面吸附過程以單層吸附為主,部分區(qū)域也存在多層吸附現(xiàn)象,這是由于麻骨表面凹凸不平的結構和性質決定的。3、動態(tài)吸附過程表明,麻骨填層厚度、重金屬溶液初始濃度、pH及流出速度對吸附穿透曲線均具有較大的影響。麻骨吸附Cu2+和Cd2+的過程呈現(xiàn)相似的規(guī)律,流速越大、濃度越大、吸附層厚度越大、穿透時間越短,越易被穿透。在實際應用中,設定穿透時間需考慮飽和吸附量及出水口水質標準。Tomas、BDST及Yoon-Nelson三種模型均能較好的描述動態(tài)吸附過程,因此,可以利用以上三種模型準確預測穿透時間、在設定流速和濃度方面及設計建造試驗工藝設備方面為工藝設計者提供參考。4、對麻骨水溶物成分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溶出物中共檢測出19種成分,以酮類和酯類為主,分別占所提取物質含量的14.82%和75.38%,表明在通常狀況下,麻骨表面顯電中性。麻骨溶出物的溶出量性質受外界因素干擾較大,溶液pH值、溶液溫度、溶出時間、ρ(Cd2+)、麻骨粒徑等均能影響麻骨表面物質的溶出,以溫度和麻骨粒徑對溶出量的影響最大,溫度越高,溶出物越多,故在實際應用中,麻骨粒徑及溫度是控制麻骨DOC溶出量的關鍵因素。5、將苧麻麻骨加工成水分散苧麻麻骨餅(WDRSC),可提高苧麻麻骨對重金屬的吸附量,試驗中所制WDRSC的配方為(質量比):潤濕劑(13%)+黏結劑(2%)+崩解劑(10%)+苧麻麻骨(75%)。該產(chǎn)品入水后可迅速被水潤濕并自動分散成懸浮液,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使麻骨與重金屬廢水充分接觸并混合。對Cu2+和Cd2+的去除率分別提高了11%和4%,各種助劑均為環(huán)境友好型天然物質,無二次污染,在提高麻骨吸附性能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X703;X7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梅光泉;重金屬廢水的危害及治理[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4年04期
2 黃玲,劉峙嶸,李傳茂;泥煤凈化重金屬廢水[J];化工時刊;2005年04期
3 孫琪娟;;電鍍重金屬廢水治理技術的現(xiàn)狀及展望[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年15期
4 黃瓊玉;傅賢書;;轉化法處理重金屬廢水的研究[J];環(huán)境工程;1983年02期
5 鼎;;腐植酸及其制劑處理重金屬廢水鑒定會在青島舉行[J];江西腐植酸;1983年02期
6 許景文;;重金屬廢水的處理技術[J];凈水技術;1987年01期
7 王紹文;重金屬廢水的危害及防治[J];金屬世界;1997年05期
8 陶紅,徐國勛,馬鴻文;13X分子篩處理重金屬廢水的試驗研究[J];中國給水排水;2000年05期
9 曹姝文,袁啟順,梅作漢,何瑞華,俞盛,李松漢;重金屬廢水治理試驗[J];水處理技術;2002年01期
10 張建梅,韓志萍,王亞軍;重金屬廢水的治理和回收綜述[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平;齊劍英;張澤彪;陳永亨;;黃鐵礦處理重金屬廢水及其表面反應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上冊)[C];2006年
2 ;電鍍重金屬廢水治理技術現(xiàn)狀與展望[A];2009重金屬污染監(jiān)測、風險評價及修復技術高級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電鍍重金屬廢水治理技術[A];中國水污染治理技術裝備論文集(第十六期)[C];2011年
4 宋顯洪;周志鶴;;微孔精密過濾機處理重金屬廢水[A];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張平;陳永亨;齊劍英;;黃鐵礦處理重金屬廢水[A];第三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5年
6 張鐳;曾永剛;張毅;;鉛鋅選礦重金屬廢水處理技術研究[A];四川省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7 劉羽;胥煥巖;;磷灰石用于處理重金屬廢水的研究進展[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爾麗珠;;離子交換樹脂法移動處理重金屬廢水[A];天津市電鍍工程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馮彬;張利民;;電鍍重金屬廢水治理技術現(xiàn)狀與展望[A];全國鍍膜與表面精飾低碳技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楊燕;陳天虎;陳冬;李平;史亞丹;朱曉;;保護氣氛下煅燒膠狀黃鐵礦去除水中銅離子的影響因素[A];2012年全國礦物科學與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張鶯;賀州重金屬廢水入江:監(jiān)管難還是監(jiān)管缺?[N];新華每日電訊;2013年
2 遲平;采礦廢水重金屬處理難題攻克[N];中國化工報;2013年
3 鐘楠;重金屬廢水生物制劑處理實現(xiàn)零排放[N];中國環(huán)境報;2006年
4 記者 仇方迎;生物技術治理重金屬廢水污染獲得成功[N];科技日報;2008年
5 仇方迎;生物技術治理重金屬廢水污染取得成功[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8年
6 本報通訊員 王雙瑾 王蒙;西安徹查涉重金屬企業(yè)[N];中國環(huán)境報;2012年
7 記者 張曉紅;“洗”出重金屬廢地變良田[N];珠海特區(qū)報;2012年
8 記者 李鵬;重金屬致癌仍存疑[N];北京科技報;2013年
9 羅艾東;電化學新技術高效處理重金屬廢水[N];中國化工報;2011年
10 見習記者 陳業(yè)奇;將核查重金屬排放現(xiàn)狀[N];東莞日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世民;滇池沉積物中多氯聯(lián)苯、多環(huán)芳烴及重金屬的污染特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2 李強;紫根鳳眼蓮對水中四種重金屬的去除機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3 陳一良;負載PEI納米復合材料的研制及其深度去除水中重金屬的特性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4 周奇;粘土礦物的有機功能化及其重金屬吸附特性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6年
5 徐升;苧麻麻骨吸附重金屬機理及吸附材料的制備[D];南昌大學;2016年
6 鄒紹芳;重金屬電化學傳感器及其在海水檢測中應用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7 陳新才;重金屬在土壤—微生物界面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D];浙江大學;2006年
8 楊雷;水泥工業(yè)處理含重金屬的危險廢物的技術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9 陳玉成;表面活性劑對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屬的影響[D];武漢大學;2005年
10 張明亮;煤矸石產(chǎn)酸潛力及粉煤灰與馬糞堆肥吸附重金屬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俊斌;改進BCR提取協(xié)同ICP-MS法對大寶山橫石河重金屬及其形態(tài)的分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2 吳帥華;電場強化炭膜處理重金屬廢水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6年
3 吳翠紅;三維有序大孔重金屬吸附劑制備及其應用[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5年
4 杜佳;樹脂基納米復合材料深度處理重金屬廢水的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6年
5 倪瑋怡;上海市郊土壤—蔬菜系統(tǒng)中重金屬來源及貢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6 楊雨嘉;四種重金屬離子對曲殼藻生長情況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D];貴州師范大學;2016年
7 馬宇軒;沈陽城郊耕地重金屬Cd、Ni含量分布與變化特征研究[D];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
8 宋偉;誘導結晶組合工藝處理含鐵重金屬廢水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9 張景;復合MnO_2-Fe_3O_4吸附水中重金屬及其循環(huán)利用的研究[D];上海大學;2016年
10 黃智寧;重金屬在錳礦區(qū)溪流及水生植物中的遷移轉化與環(huán)境風險[D];廣西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288142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oufeilunwen/nykjbs/1288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