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材料宏微觀內聚力區(qū)模型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19 18:47
植物短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具有質輕、環(huán)保和可循環(huán)利用等優(yōu)點,因此廣泛應用于汽車、高鐵列車和民用飛機等領域,隨機短云杉纖維增強聚丙烯復合材料(云杉/PP)在上述領域具有潛在應用價值;趦染哿^(qū)模型(CZM),本文用實驗與數(shù)值混合方法研究了云杉/PP復合材料的宏觀斷裂行為力學參數(shù)。作為對比材料,還測定了編織玻璃纖維增強聚胺酯復合材料(玻璃纖維/PU)的宏觀內聚力區(qū)模型的牽引-分離關系。本文采用內聚力區(qū)模型描述云杉/PP和玻璃纖維/PU復合材料的宏觀I型斷裂力學行為。通過緊湊拉伸斷裂力學實驗,利用數(shù)字圖像相關方法(DIC)得到不同載荷和裂紋啟裂載荷時的裂尖位移場和應變場;通過實驗-有限元數(shù)值混合法,得到上述載荷作用下的遠場應力場。將裂紋尖端內聚力區(qū)的牽引力和分離量進行離散化處理,內聚力區(qū)的分離量由上述DIC實驗測得。利用上述斷裂實驗測量場和數(shù)值輔助場的交互J積分與路徑無關的性質,建立求解內聚力區(qū)的牽引力的方程組,通過改進的場投影法(FPM)測得材料宏觀內聚力區(qū)模型牽引-分離關系。本文針對纖維體積含量為49%和20%的云杉/PP短纖維復合材料以及玻璃纖維/PU編織復合材料,測量了在不同載荷和裂紋啟裂載荷時其宏觀內聚力區(qū)牽引-分離關系曲線,得到其宏觀內聚力區(qū)強度和應變能釋放率。討論了彈性模量與積分路徑對CZM牽引力測量結果的影響。采用基于本文內聚力區(qū)模型的牽引-分離關系曲線的實驗測量方法、實驗-有限元數(shù)值混合J積分方法和Irwin-Kris方法,測得云杉/PP復合材料的宏觀斷裂能量釋放率,對結果進行了比較和討論。用雙線性內聚力區(qū)模型表征云杉/PP短纖維復合材料的宏觀斷裂和微觀纖維基體界面力學行為,采用Mori-Tanaka細觀力學方法,估計確定了纖維體積含量為49%和20%兩種云杉/PP短纖維復合材料的纖維基體界面CZM參數(shù),即纖維基體界面的內聚力區(qū)強度、界面剛度和界面能量釋放率。本文工作為非均勻復合材料的宏觀斷裂行為、纖維基體界面力學行為的表征以及材料的優(yōu)化設計提供了實驗測試方法和數(shù)據(jù)。
天津大學天津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學位級別】:碩士
頁數(shù):67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釋表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內聚力區(qū)模型的應用與分類
1.3 內聚力區(qū)模型研究現(xiàn)狀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宏觀內聚力區(qū)牽引-分離曲線測量方法
2.1 改進的場投影法算法基本原理
2.2 實驗材料及設備
2.3 緊湊拉伸斷裂實驗
2.4 誤差分析
第三章 宏觀內聚力區(qū)模型參數(shù)測量結果與分析
3.1 纖維含量為49%云杉/PP試件計算結果
3.2 纖維含量為20%云杉/PP試件計算結果
3.3 玻璃纖維/PU試件計算結果
3.4 宏觀內聚力區(qū)牽引-分離關系結果討論
3.5 彈性模量與積分路徑對CZM牽引力測量結果的影響
3.6 誤差分析
第四章 宏觀能量釋放率與纖維基體界面CZM參數(shù)表征
4.1 能量釋放率計算方法
4.2 能量釋放率計算結果與比較
4.3 云杉/PP纖維基體界面CZM參數(shù)的表征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
5.1 總結
5.2 展望
參考文獻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數(shù)字散斑相關方法與應用研究進展[J]. 王懷文,亢一瀾,謝和平. 力學進展. 2005(02)
[2]改進植物纖維/熱塑性塑料復合材料界面相容性的技術進展[J]. 鄭玉濤,陳就記,曹德榕. 纖維素科學與技術. 2005(01)
[3]復合材料斷裂力學研究現(xiàn)狀與趨勢[J]. 張雙寅. 力學進展. 1987(01)
碩士論文
[1]實驗與數(shù)值混合法確定短纖維復合材料宏微觀內聚力模型參數(shù)[D]. 張曉旭.天津大學 2013
[2]實驗與數(shù)值混合法研究植物短纖維復合材料的斷裂與增韌行為[D]. 梁冬超.天津大學 2013
本文編號:2101650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oufeilunwen/xxkjbs/210165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