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行冠脈介入術的預后影響
本文關鍵詞: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行冠脈介入術的預后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東大學》 2015年
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行冠脈介入術的預后影響
馬圣庭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在行擇期PCI后,給予不同劑量的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觀察能否降低PCI術后無復流的發(fā)生率,能否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和體內氧化應激狀態(tài)并探討其改善無復流現象的作用機制是否與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和體內氧化應激有關。方法試驗選取濟南市第四人民醫(yī)院于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患有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心肌損傷標志物陰性,擬行擇期冠狀動脈介入術的患者共150例。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3組,A組為對照組(PCI術前不使用他汀類藥物,僅接受常規(guī)治療);B組為高劑量阿托伐他汀組,術前除接受常規(guī)治療外,還進行為期2天的術前預處理,每日給予患者80mg阿托伐他汀,2d后每日給予患者40mg,服1月;C組為低劑量阿托伐他汀組,術前除接受常規(guī)治療外,還進行為期2天的術前預處理,每日給予患者40mg阿托伐他汀,2d后每日給予患者20mg,服1個月;進行以下內容的研究:試驗一為研究阿托伐他汀是否能夠降低PCI術后無復流的發(fā)生率,擬通過對行PCI術的患者予以不同劑量的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觀察不同組患者的TIMI血流分級和肌鈣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的水平,分析其是否能夠降低患者的無復流/慢血流現象和心臟不良事件。試驗二為研究阿托伐他汀是否對PCI術后的體內氧化應激產生影響,擬通過對行PCI術的患者予以不同劑量的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觀察術前與術后3天不同組間患者血漿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總抗氧化能力(T-AOC)、黃嘌呤氧化酶(XOD)、過氧化氫酶(CAT)、丙二醛(MDA)等抗氧化指標的變化,分析其能否改善體內氧化應激狀態(tài)試驗三為研究阿托伐他汀是否對PCI術后的血管內皮功能產生影響擬通過對行PCI術的患者予以不同劑量的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觀察術前與術后3月不同組間患者的血管內皮依賴性舒張(EDD)百分數、內皮非依賴性血管舒張(EID)百分數、內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濃度的變化,分析其是否能夠修復血管內皮,從而改善內皮功能。結果:1.行PCI術后,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患者的TIMI 3級血流的患者分別從術前的36例和40例提高至術后47例和45例;術后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患者無復流的發(fā)生率分別為4%和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4%,慢血流的發(fā)生概率分別為6%和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6%(P0.05);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CK含量從術前的172.87±27.8U/L和178.86±43.3U/L提高至術后的188.32±39.6U/L和185.61±35.2U/L,略低于對照組術后CK含量,但是差異不顯著(P0.05);CK-MB含量從術前的17.53±7.8U/L和14.70±4.5U/L提高至術后的36.50±16.1U/L和31.18±15.9U/L,略低于對照組術后CK-MB的含量,但是差異不顯著(P0.05);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cTnT的含量從術前的0.20±0.04 ng/1和0.21±0.05 ng/1降低至術后的0.17±0.03 ng/和0.15±0.04 ng/1,極顯著低于對照組術后cTnT的含量0.36±0.06 ng/1(P0.01);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術后3個月復發(fā)心絞痛(6例和11例)和心肌梗死(2例和4例)的例數也顯著低于對照組(18例和10例)(P0.05)。2行PCI術后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T-AOC的含量從術前的22.33±9.2 U/ml和21.25±7.4 U/ml提高至術后的27.56±6.2 U/ml和22.45±6.1 U/ml,高劑量組的T-AOC的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5.82±3.3 U/ml(P0.05);高劑量組SOD的含量從術前的38.04±11.4 U/ml提高至術后的41.57±6.5 U/ml,低劑量組SOD的含量從術前的40.20±10.7 U/ml降低至術后的33.96±2.6 U/ml,高劑量組SOD的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的25.15±5.5 U/ml(P0.05);高劑量組術前XOD為30.04±12.2 U/L,術后顯著降低為5.88±2.3 U/L(P0.05),低劑量組術前XOD為31.14士10.7 U/L,術后顯著降低為10.89±5.4 U/L(P0.05),高劑量組的XOD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7.19士9.1 U/L(P0.05);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MDA的含量從術前的4.76±1.1 nmol/1和5.09±1.4 nmol/1,降低為術后3.76±1.8 nmol/1和4.65±1.1 nmol/1,與對照組MDA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血漿ACP的含量從術前的10.55±5.3 U/L和11.27±1.4 U/L分別提高至術后的11,14±4.6 U/L和12.05±2.7U/L與對照組血漿ACP的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LZM含量從術前的12.94±4.3μg/ml和11.22±3.0μg/ml分別提高至術后的19.22±8.2μg/ml和17.16±5.4μg/ml,與對照組血清LZM的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3.行PCI術后7天,高劑量組患者的EDD為11.63±3.1%,顯著高于對照組6.74±1.8%(P0.05);術后3個月,高劑量組患者的EDD極顯著升高為14.32±4.7%(P0.01)。低劑量組患者的血管EDD顯著升高為17.85±6.2%(P0.05);行PCI術后,各組患者的EID逐漸增加,3個月后,對照組增加至22.64±5.3%,高劑量組增加至30.02±11.8%,低劑量組增加至28.34±7.9%,各組差異不顯著(P0.05);行PCI術后3個月,高劑量組血管ET含量從術前的107.73±28.1ng/l顯著降低為35.77±9.1 ng/l(P0.05),低劑量組血管ET含量從術前的111.37±41.3ng/l顯著降低為37.22±9.3 ng/l(P0.05),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的ET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的55.73±9.2 ng/l(P0.05);行PCI術后3個月,高劑量組血清NO含量從術前的51.29±7.4μmol/l顯著提高為83.45±8.2μmol/l(P0.05),低劑量組血清NO含量從術前的51.13±6.3μmol/1顯著提高為73.81±12.6 μmol/l(P0.05)高劑量組NO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7.24±14.71μmol/l(P0.05)。結論:高劑量和低劑量的阿托伐他汀提高了患者TIMI血流分級,并改善了冠脈血流速度,升高了血清中CK和CK-MB的含量,并降低了血清中CTnT的含量。研究還表明,高、低劑量的阿托伐他汀顯著降低了PCI術后無復流和慢血流現象發(fā)生率,也顯著降低患者二次不良心臟事件的發(fā)生率,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減少心肌細胞損傷,增加血管舒張功能。表明高、低劑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PCI術后的預后該作用可能與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和體內氧化應激的程度有關。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541.4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李衛(wèi)萍,孫明,周宏研;高血壓病患者血管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與血清一氧化氮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關系[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3年02期
2 張紅雨;王佩顯;曹艷君;吳志國;劉漢書;;冠狀動脈內注射替羅非班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療中無復流現象的療效研究[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1年01期
3 朱旭;馮云霞;郝建軍;張介眉;柯于鶴;;蔥白提取物對慢性心肌缺血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響[J];華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4年05期
4 樸元林,洪英杰,葛光巖;六味地黃湯對實驗性糖尿病大鼠心、肝、腎組織中過氧化氫酶活性和過氧化脂質含量的影響[J];延邊大學醫(yī)學學報;1998年03期
5 陶軍,涂昌,王妍,楊震,劉東紅,徐明國,王浩梅,張焰,曾群英,陳國偉;冠心病患者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與動脈彈性關系的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5年02期
6 王峰;王植榮;陳建業(yè);楊寶剛;王慶凱;;水蛭提取物對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年10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軍;蔣健剛;;冠狀動脈內注射替羅非班對急性冠脈綜合征介入治療中無復流的影響[J];安徽醫(yī)學;2012年02期
2 郁志明;張笛;洪侃;薛一峰;宮玲玲;李嘉萍;陸衛(wèi)紅;馮健;;冠心病人群血清NO、ET、hs-CRP、TNF-α和脂聯素水平的相互關系[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06年01期
3 胡鴻妍;奚卉;呂田;;血清脂聯素、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變化與發(fā)生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相關性分析[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4 賈穎;陳金華;李雪;張玉龍;向建波;方靖琴;王舒楠;張偉國;;健康青年人血管內皮功能及動脈彈性的MRI測量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年22期
5 李萍;彌曼;杜洪霞;候進;;亞硒酸鈉對糖尿病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響[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6 單艷;林江;;早期動脈硬化內皮功能及動脈彈性和管壁結構異常的MRI研究[J];放射學實踐;2010年03期
7 陳柏培,劉嘗君,陳遠智,譚小穎,凌云,曾宏;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與腫瘤壞死因子的關系[J];廣東醫(yī)學;2004年08期
8 柳愛英;宋長廣;張立明;孔令廷;;冠心病患者通心絡膠囊治療后血栓調節(jié)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變化觀察[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年12期
9 楊柳;李屏;李偉;謝登海;;替羅非班聯合血栓抽吸裝置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療中的療效評價[J];貴州醫(yī)藥;2012年06期
10 邱山東;;冠心病心絞痛患者hs-CRP、vWF水平及紅花黃色素的干預觀察[J];福建中醫(yī)藥;2012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由倍安;無創(chuàng)動脈彈性功能的臨床和病理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尹英杰;六味地黃丸(湯)異病同治規(guī)律的理論與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3年
3 李瑞;六味地黃丸拆方研究與命水理論探討[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3年
4 董志恒;RAS和CTGF在大鼠糖尿病心肌病變中的作用及防治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5 薛耀明;六味地黃丸對OLETF鼠糖尿病發(fā)病的預防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5年
6 陳建鴻;代謝綜合征虛、實證型的客觀化研究[D];福建中醫(yī)學院;2007年
7 王聃紅;生脈解毒通絡膠囊對實驗性糖尿病大鼠心肌組織微炎癥干預研究[D];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8 賴淑華;2型糖尿病合并心臟病中醫(yī)證型與相關性因素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9 謝曉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與舌底脈絡的相關性及中醫(yī)藥干預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3年
10 單艷;2型糖尿病主動脈順應性及肱動脈內皮功能的3.0T高分辨磁共振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玉云,張朝,郭曉華,張杰梅,孫淑艷;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在幾種心血管疾病中的變化[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2 朱浩;張介眉;郝建軍;柯于鶴;朱旭;;蔥白提取物對豬急性心肌缺血影響的實驗研究[J];光明中醫(yī);2009年08期
3 陳志;盛尚春;康怡;逯心敏;;高敏肌鈣蛋白T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價值[J];海南醫(yī)學;2011年09期
4 趙紅寧;劉英;;辛伐他汀對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血脂的影響[J];華北國防醫(yī)藥;2009年02期
5 王進益;張介眉;雷健;柯于鶴;狄鳴;;搏心通膠囊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脂質過氧化損傷的保護作用[J];湖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6 楊益梅;孫長江;;超敏肌鈣蛋白Ⅰ在心肌炎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年24期
7 何娟娟;張介眉;柯于鶴;郝建軍;;搏心通膠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療效觀察[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07年05期
8 哈小琴;鄧芝云;董菊子;惠玲;彭俊華;李曉云;楊志華;;肝細胞生長因子基因修飾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對糖尿病大鼠下肢缺血肌肉損害的保護作用[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3年10期
9 劉振川;孫巖;何玉祥;劉洋;周華;王茂華;袁海;金星;;參黃液對大鼠肢體動脈缺血治療作用的初步研究[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4年02期
10 王騰;夏豪;唐其柱;黃從新;李庚山;;蔥白提取物預處理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及相關生化因素的影響[J];微循環(huán)學雜志;2009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偉春;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60例分析[J];廣西醫(yī)學;2001年06期
2 臧義明,范成現;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65例臨床探討[J];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1年05期
3 鄧燕婕,李品飛,李宏偉;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中西藥對照治療[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1年02期
4 潘龍峰;紫外線照射充氧自血回輸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療效觀察[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1年08期
5 金鏢;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治療現狀[J];臨沂醫(yī)學?茖W校學報;2002年04期
6 趙云霞 ,孟凡良 ,吉世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48例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2年05期
7 王國彬,胡申江,孫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內皮素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改變[J];浙江醫(yī)學;2002年04期
8 紀宏斌;韓衛(wèi);商淑芹;;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療效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02年06期
9 鄭桂琴,丁春賢,崔雨梅;克塞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56例療效觀察[J];吉林醫(yī)學;2003年03期
10 曾繁儒;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25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4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車海明;;倍他樂克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療效觀察[A];全國第三屆心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2 呂紅娟;趙斌;聶龍文;;倍他樂克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用藥體會[A];第二十一屆航天醫(yī)學年會暨第四屆航天護理年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5年
3 楊春凱;楊坡;梁明;鞠慶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血液流變學改變[A];迎接新世紀——2000年全國微循環(huán)與血液流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0年
4 張紅玲;王忠丹;郭蕾;;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血流變學觀察及杏丁的治療作用[A];2003年全國微循環(huán)與血液流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5 李志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序貫治療”的研究[A];2000年全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0年
6 陳宋明;王東明;盧承志;李玉光;房小祎;;血紅素氧合酶-1與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A];《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社》第三屆組稿會暨急診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7 王國彬;方強;陸志華;;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內皮素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改變[A];2004年浙江省危重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4年
8 于曉鳳;羅小林;謝建寰;;自擬穩(wěn)心湯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30例[A];第一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中青年醫(yī)師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9 劉丹;;冠狀動脈內介入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32例療效分析[A];貴州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學分會2008年學術年會專題講座及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10 趙秀君;;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A];2000年全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健康時報特約記者 詹建;[N];健康時報;2007年
2 張力波;[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8年
3 指導專家 第三軍醫(yī)大學大坪醫(yī)院 心血管內科 王紅勇 副教授 通訊員 朱廣平 記者 張元婧;[N];醫(yī)藥導報;2007年
4 劉利華;[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9年
5 魏開敏;[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6 萬同己;[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7 亞康 吳籍;[N];醫(yī)藥經濟報;2002年
8 王佳;[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王璟;[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6年
10 ;[N];大眾科技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馬圣庭;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行冠脈介入術的預后影響[D];山東大學;2015年
2 李霞;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循環(huán)miR-146a-5p的臨床意義及其膽固醇代謝途徑的調節(jié)作用[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4年
3 劉佳;microRNA-28-5p調控高密度脂蛋白相關代謝通路的機制性研究和臨床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褚福永;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冠脈介入期間證候動態(tài)演變及方證相應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0年
5 陳海英;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單核細胞TLR4信號通路的變化及其調控機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9年
6 鄭翠娥;芪蛭合劑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臨床觀察與抗動脈粥樣硬化機理的實驗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7 陸永光;CD4+T淋巴細胞異常表達微小核糖核酸在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8 董靜;應用速度向量成像技術評價丹紅注射液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PCI圍手術期的心肌保護作用[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雷;常規(guī)劑量對比強化劑量匹伐他汀對老年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馬曉英;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老年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血清五聚素3影響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李華政;PCI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血清肌鈣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白介素-6影響的研究[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5年
4 劉娜;大劑量美托洛爾治療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的臨床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5 劉國樓;大劑量阿托伐他汀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擇期PCI的影響[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4年
6 張娜娜;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與冠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研究[D];延安大學;2015年
7 詹小娜;缺血性修飾白蛋白在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中的早期應用價值[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9年
8 樊丹;藥氧液霧化吸入佐治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9 程如峰;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在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介入治療中對患者血小板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10 農勤玲;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血清血管生成因子濃度的變化及相關性分析[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行冠脈介入術的預后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10999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oufeilunwen/yxlbs/210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