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學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8-09 01:19
【摘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奧地利著名的神經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精神分析理論已廣泛滲透到諸多學科領域。精神分析學美學流派是20世紀最具世界影響的西方現代美學流派之一。精神分析學理論具有其思想背景與理論基礎。自然科學前提包括布魯爾和夏爾科的變態(tài)心理學、達爾文的進化論、赫爾姆霍茲學派的能量學說。哲學前提則是萊布尼茲的單子論、赫爾巴特的意識閾限理論、叔本華和尼采的唯意志主義。1895《癔癥研究》一書出版,標志著精神分析運動的正式開始。弗洛伊德的學生榮格提出所謂“分析心理學”,阿德勒則提出了“個體心理學”,弗羅姆、霍尼將精神分析學發(fā)展成一種“新弗洛伊德主義”。 弗洛伊德以無意識理論為核心,從心理結構理論衍生出人格結構學說、心理動力觀和夢的理論等。人類心理活動存在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種狀態(tài)。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構成。無意識的本能是人的行為動機和產生原因。人的本能分為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人的性本能背后的動機性源泉稱為力必多。力必多是一種心理能,特別是性本能。弗洛伊德夢的理論認為,夢所表現的是被壓抑的本能欲望,夢的內容分為“顯現內容”與“潛在思想”兩部分。夢有“壓縮”、“移置”、“表現手段”和“二次加工”四種作用方式。 弗洛伊德認為,力必多是審美創(chuàng)造的動力。藝術的本質在于藝術家被壓抑的性本能欲望的“升華”。藝術家由于欲望長期受到壓抑而得不到滿足,便試圖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獲取快樂,因此他們的創(chuàng)作動因就是“性欲的沖動”。經過升華作用,受壓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過社會道德允許的途徑或形式得到釋放。文藝的功能就是一種補償作用,這種文學藝術的“泛性論”無限地擴大了性本能在生活和文學藝術中的作用,忽視人的社會性及作家、作品的社會因素,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文藝的本質。 “俄狄浦斯情結”是弗洛伊德從其“力必多”理論和人格學說中衍生出來的一個重要概念。弗洛伊德認為,戀母(戀父)情結是審美表現的永恒主題。人的童年的性本能對人的一生具有決定性影響。人生下來就具有某種欲望或性沖動,這就是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理論的主要內容。弗洛伊德認為西方文學史上的三部巨著:索?死账沟摹抖淼移炙雇酢贰⑸勘葋喌摹豆防滋亍泛屯铀雇滓蛩够摹犊ɡ斪糠蛐值堋,都表現了弒父這同一個主題。弒父的共同動機是為了爭奪親近自己的女人。人類“無意識”領域中普遍存在的“俄狄浦斯情結”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沖動的根源。這種戀父戀母情結,就必然要成為審美表現的重要內容。俄狄浦斯情結說對西方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若是把它當作一種絕對的普遍規(guī)律用于審美創(chuàng)造、藝術表現和文學批評,則是極為錯誤的。 弗洛伊德把作家與夢幻者相提并論,認為白日夢是藝術家的審美創(chuàng)造的活動方式。他把作家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接收現成的材料;另一種則是創(chuàng)造自己的材料。創(chuàng)造性作家富于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文學藝術與夢相類似,它們都是無意識欲望獲得滿足的一種形式。文學藝術只不過是無意識欲望或者說是性的一種象征,一種作家的“白日夢”而已。什么是白日夢?白日夢就是幻想。藝術是游戲的代替物,其中寄托著人的愿望與幻想。一篇作品就像一場白日夢一樣,是幼時曾經做過的游戲的繼續(xù)。成年人不再做游戲了,就用幻想和文藝創(chuàng)作來替代。文藝創(chuàng)作與夢類似,都是人的某種愿望的滿足和幻想的表達。文學藝術與夢在表達方式上都具有意象性或者說形象性。夢的顯示過程與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具有較大相似性。夢的結構形式與藝術作品的結構也頗具相似之處。 絕大多數的夢都是經過改變和化裝的。改裝與幻化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基本方法。在夢的理論中,弗洛伊德談到“夢的改裝”問題。當人們對夢中所反映的愿望存在一種疑慮的時候,就會使這個愿望加以改裝,然后以新的形式出現。由于這一改裝,就像給夢蒙上了一層面紗,掩蓋了夢的真正意義。同樣道理,藝術的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也給“白日夢”蒙上了一層面紗,進行了改裝和幻化。幻化包括幻想和為表現這個幻想所進行的外化兩方面活動。人的種種幻想大多與過去的行為思想緊密相關。藝術的幻化源于人類的上述幻化。藝術家如同精神病者,其某種本能需要曾受壓抑,為了宣泄和滿足這種需要,藝術家從現實進入幻想世界。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種生產活動。藝術家是產生者,其生產的原料就是潛意識、夢、性愛或幻想。如果說文藝是一種再現、表現的話,那么其再現或表現的東西也就是這種心理結構。藝術家與一般夢幻者的區(qū)別在于他長于以藝術這種方式來傳達幻想與夢想,一般人只僅僅是夢想、幻想而已。 弗洛伊德對審美、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提出了一些頗有啟發(fā)意義的見解,對現當代美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重視文藝的審美經驗,注重創(chuàng)作心理的描述,對藝術思維的研究比以前更細致、更具體、更有科學意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學思想也存在極大的歷史局限性。他將美和美感的本質歸結為力必多這一唯一因素,歸結為人的自然本能,認為人的被壓抑的欲望是藝術的根源和本質,藝術只不過是藝術家一種特殊幻想和想象的創(chuàng)造。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性欲望當作藝術的主題,忽視了社會對個人的重大影響。這是和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根本對立的一種唯心論美學觀。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B83-069
本文編號:2786375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B83-069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曹千慧;弗洛伊德與榮格藝術觀比較[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2 曹夢月;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視角下的《村子》[D];安徽大學;2010年
3 李艷婷;李駿虎小說中的人性敘述[D];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
4 王昱;消費時代都市人群視覺審美的特性及其成因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5 盧瑋瑋;陸游詩詞夢意象的美學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6 徐麗媛;娛樂新聞侵害隱私權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786375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yilunwen/meixuelunwen/2786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