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社會下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建設路徑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5-05-12 22:36
當前互聯(lián)網已經與大眾的生活密切相連,尤其是在四大傳統(tǒng)媒介與數(shù)字網絡技術的結合之下,這成為多媒體誕生的基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大眾媒介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契機。目前國內大眾傳媒還沒完全進入市場化背景當中,國內學者尚未在媒介素養(yǎng)與媒介素養(yǎng)教育方面開展深入的研究,但是面對當前發(fā)展現(xiàn)狀,媒介素養(yǎng)缺失情況比比皆是,這就需要專業(yè)人士在媒介素養(yǎng)教育開展深入的研究。在當今網絡社會下,公民面對不同媒介渠道、數(shù)量巨大、品質良莠不齊和傳播方式無孔不入的媒介信息所包圍的網絡社會大多會顯得無所適從,個體在現(xiàn)實社會中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實在有限,媒介也就隨之成為了公民最為依賴的知識和信息的來源。個體潛移默化的受到媒介信息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思維角度、價值模式和行為模式,進而改變公民的意識形態(tài)。在互聯(lián)網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大眾需要具備新媒介素養(yǎng)。媒介在大眾傳播過程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公民在網絡虛擬社會中大量的媒介信息面前,對媒介信息的處理能力缺失,社會責任感不強,缺乏對媒介中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和判斷能力,媒介素養(yǎng)教育機制不完善。所以,提升公民的媒介素養(yǎng),建設適用于全民終身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體制,是一個現(xiàn)在及未來亟待解決的...
【文章頁數(shù)】:4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與意義
1.1.1 選題的背景
1.1.2 選題的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與文獻評析
1.2.1 國內研究動態(tài)與文獻評析
1.2.2 國外研究動態(tài)與文獻評析
1.3 研究內容與方法
1.3.1 研究內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網絡社會下公民媒介素養(yǎng)概念界定與基礎理論
2.1 網絡社會下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相關概念界定
2.1.1 “媒介素養(yǎng)”的概念界定
2.1.2 “網絡社會”的概念界定
2.1.3 “公民”的概念界定
2.2 網絡社會下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基礎理論分析
2.2.1 “議程設置”理論分析
2.2.2 “群體心理”理論分析
2.2.3 “刻板印象”理論分析
2.2.4 “把關人”與“意見領袖”理論分析
2.2.5 “知識溝”理論分析
第3章 從“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看群體心理作用
3.1 “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的演變過程
3.2 群體心理于網絡社會下的表現(xiàn)分析
3.2.1 群體心理挾持網民的公眾輿論導向
3.2.2 議程設置普遍化,網民對網絡話題易妥協(xié)勸服
3.3 媒介融合環(huán)境下群體心理對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影響
3.3.1 群體心理的從眾性影響媒介素養(yǎng)的選擇力
3.3.2 群體心理的易受感染性影響媒介素養(yǎng)的辨別力
3.3.3 群體心理的接受暗示心理影響媒介素養(yǎng)的理解力
3.3.4 群體心理的恐慌心理影響媒介素養(yǎng)的判斷力
第4章 從“江歌案”事件看理性思考價值
4.1 “江歌案”事件的演變過程
4.2 公民的非“理性思考”的表現(xiàn)分析
4.2.1 感性替代理性,較為情緒化
4.2.2 群體心理操控,易受感染
4.2.3 表達方式易偏激化、極端化
4.3 公民媒介素養(yǎng)與“理性思考”的分析探究
4.3.1 意見領袖的“理性思考”與公民媒介素養(yǎng)
4.3.2 媒介引導的“理性思考”與公民媒介素養(yǎng)
4.3.3 監(jiān)管機制的“理性思考”與公民媒介素養(yǎng)
第5章 從“王鳳雅”事件看“把關人”效應
5.1 “王鳳雅”事件的演變過程
5.2 “王鳳雅”事件中“把關人”效應分析
5.2.1 “王鳳雅”事件中自媒體“把關人”效應
5.2.2 “王鳳雅”事件中權威媒體“把關人”效應
5.3 “把關人”效應中媒介素養(yǎng)機制探究與分析
5.3.1 自媒體時代下“把關人”角色全民化
5.3.2 全媒體時代下“把關人”媒介素養(yǎng)的缺失
5.3.3 媒介法制不完善造成“把關人”責任觀念淡薄
第6章 網絡社會下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建設路徑
6.1 加強媒介素養(yǎng)教育,提高媒介選擇應用能力
6.1.1 形成以不同年齡階段為架構的全民課程教育體系
6.1.2 建立螺旋式課程內容組織原則與關鍵概念課程內容組織方式
6.1.3 明確以“理性社交”為主的理念教育
6.1.4 提高運用新媒體技術對信息分析處理能力
6.2 加強媒介法制監(jiān)督,提高公民媒介法律意識
6.2.1 加強網絡社會下輿論管理法制化建設
6.2.2 推動政府信息公開,保證公民知情權
6.2.3 加大監(jiān)督力度,建立有效的輿情預警機制
6.3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明確媒介價值取向
6.3.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作用
6.3.2 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價值觀培育
6.3.3 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主旋律思想
6.3.4 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文化環(huán)境構建
結語
致謝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攻讀學位期間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4045328
【文章頁數(shù)】:4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與意義
1.1.1 選題的背景
1.1.2 選題的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與文獻評析
1.2.1 國內研究動態(tài)與文獻評析
1.2.2 國外研究動態(tài)與文獻評析
1.3 研究內容與方法
1.3.1 研究內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網絡社會下公民媒介素養(yǎng)概念界定與基礎理論
2.1 網絡社會下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相關概念界定
2.1.1 “媒介素養(yǎng)”的概念界定
2.1.2 “網絡社會”的概念界定
2.1.3 “公民”的概念界定
2.2 網絡社會下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基礎理論分析
2.2.1 “議程設置”理論分析
2.2.2 “群體心理”理論分析
2.2.3 “刻板印象”理論分析
2.2.4 “把關人”與“意見領袖”理論分析
2.2.5 “知識溝”理論分析
第3章 從“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看群體心理作用
3.1 “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的演變過程
3.2 群體心理于網絡社會下的表現(xiàn)分析
3.2.1 群體心理挾持網民的公眾輿論導向
3.2.2 議程設置普遍化,網民對網絡話題易妥協(xié)勸服
3.3 媒介融合環(huán)境下群體心理對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影響
3.3.1 群體心理的從眾性影響媒介素養(yǎng)的選擇力
3.3.2 群體心理的易受感染性影響媒介素養(yǎng)的辨別力
3.3.3 群體心理的接受暗示心理影響媒介素養(yǎng)的理解力
3.3.4 群體心理的恐慌心理影響媒介素養(yǎng)的判斷力
第4章 從“江歌案”事件看理性思考價值
4.1 “江歌案”事件的演變過程
4.2 公民的非“理性思考”的表現(xiàn)分析
4.2.1 感性替代理性,較為情緒化
4.2.2 群體心理操控,易受感染
4.2.3 表達方式易偏激化、極端化
4.3 公民媒介素養(yǎng)與“理性思考”的分析探究
4.3.1 意見領袖的“理性思考”與公民媒介素養(yǎng)
4.3.2 媒介引導的“理性思考”與公民媒介素養(yǎng)
4.3.3 監(jiān)管機制的“理性思考”與公民媒介素養(yǎng)
第5章 從“王鳳雅”事件看“把關人”效應
5.1 “王鳳雅”事件的演變過程
5.2 “王鳳雅”事件中“把關人”效應分析
5.2.1 “王鳳雅”事件中自媒體“把關人”效應
5.2.2 “王鳳雅”事件中權威媒體“把關人”效應
5.3 “把關人”效應中媒介素養(yǎng)機制探究與分析
5.3.1 自媒體時代下“把關人”角色全民化
5.3.2 全媒體時代下“把關人”媒介素養(yǎng)的缺失
5.3.3 媒介法制不完善造成“把關人”責任觀念淡薄
第6章 網絡社會下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建設路徑
6.1 加強媒介素養(yǎng)教育,提高媒介選擇應用能力
6.1.1 形成以不同年齡階段為架構的全民課程教育體系
6.1.2 建立螺旋式課程內容組織原則與關鍵概念課程內容組織方式
6.1.3 明確以“理性社交”為主的理念教育
6.1.4 提高運用新媒體技術對信息分析處理能力
6.2 加強媒介法制監(jiān)督,提高公民媒介法律意識
6.2.1 加強網絡社會下輿論管理法制化建設
6.2.2 推動政府信息公開,保證公民知情權
6.2.3 加大監(jiān)督力度,建立有效的輿情預警機制
6.3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明確媒介價值取向
6.3.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作用
6.3.2 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價值觀培育
6.3.3 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主旋律思想
6.3.4 公民媒介素養(yǎng)的文化環(huán)境構建
結語
致謝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攻讀學位期間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4045328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xinwenchuanbolunwen/4045328.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