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記《大公報》體育新聞傳播研究
本文關鍵詞:新記《大公報》體育新聞傳播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湖南師范大學》 2011年
新記《大公報》體育新聞傳播研究
洪靜
【摘要】:新記《大公報》在中國新聞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世所公認的,這與其履行了報紙兩項最基本的職能——第一是登載確實的消息,第二是發(fā)表負責任的評論——不無關系。在體育新聞傳播方面,新記《大公報》也未偏離此旨趣,堅守及時、公平、公正、詳實的傳播原則,秉承“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獨立言論理念,服務公共利益。既向廣大民眾傳遞最新體育信息,也傳播先進的體育文化知識,同時,積極引導青年“重體育,愛運動”。新記《大公報》體育新聞傳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時的體育觀念,充分發(fā)揮了作為社會公器的新聞媒體服務公共利益的作用。 新記《大公報》的體育新聞業(yè)務頗有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體育新聞采訪、體育新聞體裁、體育新聞版面編輯與體育新聞評論四個方面。新記《大公報》建立了一個覆蓋面廣、機動性強、反應靈敏的由記者、特派員與通訊員組成的采訪網(wǎng)絡。在體育新聞采訪業(yè)務上,報紙開辦初期就聘請了專門的體育新聞采寫人員,并且非常重視采訪技巧。在體裁上,新記《大公報》的體育新聞以消息為主,但遇有大的賽事或有重大意義的體育事件時,也會采用體育通訊等體裁配合消息全方位地進行報道。新記《大公報》重視體育新聞攝影報道,注重采用連續(xù)報道、綜合報道的方式進行體育新聞報道。在體育新聞評論方面,除了體育社評外,新記《大公報》在體育周刊、體育版和體育消息欄也常發(fā)表體育短評、隨感等評論性文章。新記《大公報》體育新聞傳播范圍廣、影響深刻。 體育與大眾傳播媒介關系密切。新記《大公報》的體育新聞傳播,既折射出報人對“及時、公正、客觀”新聞報道信念的執(zhí)著和堅守又體現(xiàn)了文人對國民素質的溫情關懷、對體育強國夢的不懈追求。宣傳積極的體育觀念,引導民眾為提高體質而進行體育運動。如此的人文關懷既是新記《大公報》體育新聞傳播的目的之一,又是當下體育新聞傳播最值得借鑒的理念。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G219.29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葆;北京《大公報》停刊 與《前進報》夭折[J];縱橫;2002年01期
2 范立君 ,譚玉秀;《大公報》研究的新高度[J];中國圖書評論;2005年02期
3 周興旺;港島“新聞騎士”——記香港《大公報》社長費彝民[J];新聞愛好者;1995年05期
4 劉小清;香港《大公報》起義史錄[J];新文化史料;1997年03期
5 賈曉慧;《大公報》與中國20世紀30年代的現(xiàn)代化運動[J];近代史研究;2001年06期
6 李桂生;文章報國亦千秋——《大公報》在九一八前后[J];江漢論壇;2004年12期
7 趙明;早期《大公報》的愛國主義思想[J];當代傳播;2002年05期
8 王綠萍;一位老報人的足跡——介紹王文彬先生[J];新聞大學;1998年04期
9 賈曉慧;論《大公報》的報業(yè)觀:以20世紀30年代為例[J];史學月刊;2002年08期
10 周葆華;質疑新記《大公報》的“小罵大幫忙”[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2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柳;;從《大公報》征婚廣告看近代社會的價值取向與時代特色[A];新聞學論集(第24輯)[C];2010年
2 劉憲閣;;報人張季鸞研究——一個學術史的回顧[A];新聞學論集(第25輯)[C];2010年
3 張建軍;;清末資政院時代的蒙古議員及其活動——以《大公報》所載史料為中心的考察[A];蒙古史研究(第十輯)[C];2010年
4 吳開晉;;可資借鑒的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技巧——重讀著名作家郭澄清的短篇小說[A];中國小說研究[C];2003年
5 張其凡;;常紹溫教授逝世[A];中國宋史研究會——唐宋經(jīng)濟史高層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劉憲閣;;報人張季鸞研究:歷史、現(xiàn)狀與展望[A];首屆中國人物傳播家大會暨第二屆中國人物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陳秀椽;;陳同生和戰(zhàn)時新聞工作講習班[A];戎馬書生——陳同生紀念文集[C];2001年
8 黃藥眠;;和范長江陳同生在一起的日子里[A];戎馬書生——陳同生紀念文集[C];2001年
9 徐新平;;維新派對新聞業(yè)務的理論探討[A];新聞學論集(第24輯)[C];2010年
10 陳力丹;鄧力;;論延安《解放日報》在政治傳播中的作用[A];新聞學論集(第19輯)[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侯杰 秦方;[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2 侯杰 秦方;[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3 ;[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4 藍鴻文;[N];中華新聞報;2008年
5 常江;[N];中華新聞報;2004年
6 本報記者 楊彥華;[N];中山日報;2010年
7 侯杰 秦方;[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8 散木(浙江大學);[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9 ;[N];團結報;2002年
10 記者 劉秋偉 陳建中;[N];深圳特區(qū)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恩強;重塑新聞共同體:新記《大公報》職業(yè)意識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2 洪芳;《大公報》與中國近代高等教育[D];蘇州大學;2010年
3 賀碧霄;新聞范式更替:從民間報人到黨的干部[D];復旦大學;2011年
4 汪前軍;《大公報》(1902-1916)與中國廣告近代化[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5 張宏偉;中國體育新聞史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6 孫會;《大公報》廣告與近代社會(1902~1936年)[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陳建新;《大公報》與抗戰(zhàn)宣傳[D];浙江大學;2006年
8 曹建坤;1945-1949年間中國共產黨與自由主義勢力的關系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9 王彥堂;民主革命時期黨的新聞工作者教育研究(1937-1949)[D];吉林大學;2011年
10 陳志強;胡政之新聞職業(yè)觀及其實踐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洪靜;新記《大公報》體育新聞傳播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2 瞿格蘭;2002-2009年獲中國新聞獎體育新聞作品文體寫作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0年
3 方巧君;《大公報》(1902-1911)反纏足中的輿論傳播策略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0年
4 位娜;淺析抗戰(zhàn)前十年《大公報》與西北開發(fā)[D];河南大學;2010年
5 惠宇暄;體育新聞專業(yè)課程體系的建構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馮曉宇;體育新聞在新農村的傳播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0年
7 于華民;新記《大公報》新聞圖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斌;體育新聞的娛樂要素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9 吳晶;清末地方自治運動中的《大公報》輿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雷;抗戰(zhàn)時期《大公報》(桂林版)言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本文關鍵詞:新記《大公報》體育新聞傳播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0189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xinwenchuanbolunwen/50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