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地區(qū)偽膜性腸炎的危險因素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11-18 13:48
目的:探討廣東地區(qū)偽膜性腸炎發(fā)生的危險因素,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及加強其防治。 方法:采用病例對照(病例組:對照組按照1:3配對)的調查方法,自行設計調查表,收集廣東省內7所三甲醫(yī)院診斷為“偽膜性腸炎”的住院病例及對照組病例的相關資料。調查表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病例組(偽膜性腸炎患者)的調查,第二部分為對照組(非偽膜性腸炎患者)的調查。病例組和對照組分別從年齡、性別、慢性基礎疾病、免疫抑制劑、化療藥、放射線治療、質子泵抑制劑、入住ICU、H2受體阻斷劑、住院天數(shù)、腸道手術史、非腸道手術史、腸內營養(yǎng)、清潔灌腸、瀉藥、β-內酰胺類抗生素(包括頭孢菌素和青霉素)、克林霉素、氟喹諾酮及抗結核藥物等方面進行調查,分別采用單變量(x2檢驗)及多變量(條件logistic回歸)方法進行對比分析。 結果:①單因素分析顯示病例組與對照組之間在年齡(P=0.001)、免疫抑制劑(P=0.004)、質子泵抑制劑(P=0.030)、住院天數(shù)(P=0.000)、腸道手術史(P=0.044)、腸內營養(yǎng)(P=0.000)、清潔灌腸(P=0.005)、瀉藥(P=0.003)及克林霉素(P=0.031)9個方面具有顯著性差異;②多因素條件logistic回歸顯示只有年齡(P=0.001)、免疫抑制劑(P=0.012)、住院天數(shù)(P=0.005)、清潔灌腸(P=0.028)及瀉藥(P=0.047)5個因素入選回歸模型。 結論:年齡≥65歲、住院天數(shù)≥10天、清潔灌腸及使用免疫抑制劑和瀉藥可能是偽膜性腸炎發(fā)生的獨立高危因素。
【學位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0
【中圖分類】:R574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1 前言
2 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資料的收集
2.3 調查方法
2.4 數(shù)據(jù)質量控制
2.5 統(tǒng)計學方法
3 結果
3.1 偽膜性腸炎患者的臨床資料
3.2 危險因素分析
4 討論
4.1 臨床資料分析
4.2 危險因素分析
5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中英文縮略詞對照表
在學期間發(fā)表論文清單
致謝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88786
【學位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0
【中圖分類】:R574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1 前言
2 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資料的收集
2.3 調查方法
2.4 數(shù)據(jù)質量控制
2.5 統(tǒng)計學方法
3 結果
3.1 偽膜性腸炎患者的臨床資料
3.2 危險因素分析
4 討論
4.1 臨床資料分析
4.2 危險因素分析
5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中英文縮略詞對照表
在學期間發(fā)表論文清單
致謝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軍;劉建化;王凌云;王連源;;抗生素相關性偽膜性腸炎的診斷和治療[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2 文卓夫;陳小良;鄭豐平;李建忠;田虹;;偽膜性腸炎臨床分析[J];臨床醫(yī)學;2005年12期
3 陳童恩;;危重癥患者偽膜性腸炎14例臨床分析[J];臨床醫(yī)學;2008年07期
4 田小蘭;吳克利;;偽膜性腸炎診治進展[J];國際內科學雜志;2007年08期
5 徐凱進,李蘭娟;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J];國外醫(y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2005年03期
6 苗豐;房淑華;苗智峰;;偽膜性腸炎的臨床研究[J];國際消化病雜志;2008年01期
7 張軍明;任艷華;鄭膺;張嬋;劉芬;余正平;雷亞寧;;腹部外科手術操作對大鼠腸道運動功能和腸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影響[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7年02期
8 宋青;周飛虎;;腸內營養(yǎng)在治療偽膜性腸炎中的作用[J];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9 沈秋生;難辨梭狀芽孢桿菌致偽膜性腸炎的診治現(xiàn)狀[J];抗感染藥學;2004年03期
10 張俊虎;王杰松;劉剛;王海濤;李勉珊;;藥物致偽膜性腸炎969例回顧分析[J];抗感染藥學;2007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吳嫻波;醫(yī)院感染流行病學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888786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yixuelunwen/xiaohjib/28887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