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常見病。鼻腔黏液高分泌是AR氣道慢性炎癥的重要病理生理改變。初步研究表明,苯環(huán)喹溴銨(bencycloquidium bromide, BCQB)作為一種新型的選擇性M1/M3受體拮抗劑,對AR展示了良好的療效。本研究擬通過離體和在體兩部分實驗進一步探討苯環(huán)喹溴銨對AR黏液高分泌的作用效果以及具體的調控機制。方法第一部分離體實驗中,通過改良的酶消化法分離細胞和無血清培養(yǎng)法進行了人鼻黏膜上皮細胞的原代培養(yǎng);給予10-、10-7和10-8mol/L BCQB處理15min后,加入100μmol/L的卡巴可刺激,24h后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 SA)方法測定黏蛋白5 AC (mucin 5AC, MUC5AC)的含量。第二部分在體實驗中,用卵清白蛋白(ovabumin, OVA)致敏Sprague-Dawley (SD)大鼠建立AR動物模型。給予BCQB治療后,進行大鼠鼻部癥狀的評估。收集鼻腔灌洗液用ELISA測定細胞因子(IL-6, IL-13和TNF-α)的蛋白水平和組胺濃度。提取大鼠鼻黏膜總蛋白用Western-blot方法測定黏蛋白MUC5AC, p38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細胞外調節(jié)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ERK)和磷酸化ERK;鼻黏膜胞漿蛋白測定磷酸化核轉錄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p65和p50);鼻黏膜胞核蛋白測定NF-κB (p65和p50)。用實時定量PCR測定鼻黏膜IL-6、IL-13、TNF-α和MUC5AC的mRNA水平。另外,用甲苯胺藍染色、蘇木精-伊紅染色、阿利新藍-過碘酸雪夫染色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MUC5AC,磷酸化p38 MAPK,磷酸化ERK,NF-κB p50和NF-κB p65)觀察AR大鼠組織病理學的改變。結果BCQB能明顯抑制卡巴可誘導的人鼻黏膜上皮細胞黏蛋白MUC5AC的高分泌。在OVA致敏的SD大鼠中,鼻部給予苯環(huán)喹溴銨不僅能緩解鼻部的癥狀:包括鼻漏、鼻癢和噴嚏,而且能夠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抑制代表炎性分泌的黏液蛋白MUC5AC的過表達。苯環(huán)喹溴銨抑制了鼻黏膜組胺的釋放和肥大細胞的聚集。IL-6、IL-13和TNF-α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也被BCQB抑制。組織病理學研究表明了苯環(huán)喹溴銨緩解OVA導致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鼻黏膜損傷,杯狀細胞的增生/化生。另外,BCBQ能顯著降低AR大鼠鼻黏膜MAPK (p38 MAPK和ERK)磷酸化總量和磷酸化的比率,抑制NF-κB (p65和p50)核轉位和細胞漿的磷酸化。結論BCQB能夠緩解AR的黏液高分泌,減少炎性黏蛋白MUC5AC的分泌,此作用可能牽涉到對細胞因子(IL-6、IL-13和TNF-α)、組胺、信號通路MAPK (p38 MAPK和ERK)和NF-κB (p65和p50)的作用。BCQB非神經元型的抑制黏液MUC5AC分泌從而緩解AR慢性炎癥的作用,能夠為治療AR新藥的開發(fā)研制提供新的理論和實驗依據。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965
文章目錄
英漢縮略詞名詞對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苯環(huán)喹溴銨對卡巴可誘導的人鼻黏膜上皮細胞MUC5AC分泌的影響
前言
第一節(jié) 鼻黏膜上皮細胞的原代培養(yǎng)
1 材料
2 方法
3 結果
4 討論
第二節(jié) 苯環(huán)喹溴銨對卡巴可誘導的人鼻黏膜上皮細胞黏蛋白MUC5A分泌的影響
1 材料
2 方法
3 結果
4 討論
小結
第二部分 苯環(huán)喹溴銨對變應性鼻炎大鼠黏液高分泌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前言
第一節(jié) 苯環(huán)喹溴銨對變應性鼻炎大鼠黏液高分泌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結果
4 討論
第二節(jié) 苯環(huán)喹溴銨通過MAPK/NF-κB信號轉導通路調控變應性鼻炎大鼠黏液高分泌
1 材料
2 方法
3 結果
4 討論
小結
全文總結
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論文發(fā)表情況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新;560例變應性鼻炎的綜合治療報告[J];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0年02期
2 孫鵬;射頻治療變應性鼻炎47例報告[J];中原醫(yī)刊;2000年10期
3 于萬海,成曉棉,仲明,呂穎,王軍;敏愈湯治療變應性鼻炎54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0年03期
4 李曉東;變應性鼻炎治療藥市場預測[J];國外醫(yī)藥(合成藥 生化藥 制劑分冊);2001年05期
5 沈翠干;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變應性鼻炎[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1年05期
6 黃愛珍;仙特明合中藥治療變應性鼻炎84例[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1年01期
7 劉風仙,王賀宇,崔宗新;辛芩顆粒治療變應性鼻炎50例療效觀察[J];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2001年01期
8 顧之燕;認識和診治變應性鼻炎的指導性文件[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2年03期
9 鄒紅云;變應性鼻炎的流行病學研究近況[J];地方病通報;2002年04期
10 張國民,謝鎧鵬,梁禮建,繆增華;射頻治療變應性鼻炎42例[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2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錢迪;變應性鼻炎綜合診治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8年
2 羅燕云;MicroRNA-135a對變應性鼻炎小鼠Th1/Th2免疫調控作用的研究[D];武漢大學;2014年
3 劉洋;迎香穴針刺治療變應性鼻炎作用機制的網絡構建及臨床療效觀察[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4 牛永芝;IL-17在鼻息肉和變應性鼻炎中作用的探討[D];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
5 于洋;鹿鵝鼻炎方對變應性鼻炎模型大鼠Th1/Th2細胞及相關細胞因子影響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6 劉麗萍;不同變應原哮喘患者臨床特征分析[D];山東大學;2016年
7 孫榮;從DC-Th軸探討CD86-siRNA基因修飾樹突狀細胞在變應性鼻炎中的作用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龍銳;苯環(huán)喹溴銨對變應性鼻炎黏液高分泌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9 唐新業(yè);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B在變應性鼻炎發(fā)病機制中作用的實驗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10 余少卿;變應性鼻炎基因表達譜及其相關基因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志連;變應性鼻炎發(fā)病與空氣污染的相關性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6年
2 付敬敏;西寧地區(qū)變應性鼻炎患病情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D];青海大學;2012年
3 王敏;長沙市中小學生變應性鼻炎流行情況調查及影響因素[D];中南大學;2012年
4 張艷賓;張紓難教授治療變應性鼻炎臨床經驗總結[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5 萬慧娟;NLRP3炎性小體及下游因子IL-1β/IL-18在變應性鼻炎大鼠模型中的表達及意義[D];鄭州大學;2015年
6 姚玉婷;鼻敏感方治療變應性鼻炎臨床療效及干預模型大鼠血清IL-17、IL-10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7 宋任潔;IL-33與變應性鼻炎的相關研究[D];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8 張冰;PLCE1在變應性鼻炎鼻黏膜中的表達及相關分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9 佟雅婧;鼻病序貫療法對變應性鼻炎的療效觀察[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5年
10 楊陽;山東地區(qū)變應性鼻炎患者的吸入性變應原譜分析[D];山東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
2123661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123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