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外部金融沖擊對農村金融市場的風險分析
摘 要:現實中的風險在有些情況下是由外部金融沖擊引發(fā)的,作為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問題的一種理論探討,對外部金融市場如何引致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展開一些模型導引下的計量分析。
關鍵詞:外部金融沖擊;農村金融;金融風險;風險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2-0099-02
引言
國內諸多學者對農村金融供給不足、農村經濟的貨幣化程度、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等問題展開過大量的研究。這些研究涉及了農村金融的金融風險問題,但并沒有分析金融市場的外部沖擊會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本文對此問題,嘗試著進行了剖析。
1994年起,中國國際收支的主要矛盾逐漸由外匯短缺轉為貿易順差過大、外匯儲備增長過快。1994年以來,除1998年外,中國國際收支持續(xù)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到2011年9月底國家外匯儲備余額達3.2萬億美元,遠遠大于1993年底212億美元的規(guī)模。截至2011年9月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較1994年初累計升值37%,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升值37%和65%,升值幅度在國際清算銀行監(jiān)測的58個成員中均排名第十位。人民幣一改1994年以前長期走弱的頹勢,逐步確立了世界新興強勢貨幣的地位。
但在國際收支持續(xù)大順差、人民幣穩(wěn)中趨升的基本格局中,中國外匯形勢也出現了兩次大的波動。一次是1998—2001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亞洲是危機震源,中國被歸類為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而受到沖擊。多國貨幣競爭性貶值,中國1994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穩(wěn)中趨升、外匯儲備大幅增長的趨勢突然中斷,1998年上半年一度出現貿易順差而結售匯逆差,人民幣也出現持續(xù)的、較強的貶值預期。另一次是2008年9月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為全球金融海嘯至2009年初。當時美國是危機震源,中國金融機構受到的影響不大但經濟運行同樣受到沖擊。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由于市場避險情緒上升,境外機構去杠桿化操作增多,中國資金流出壓力加大,人民幣匯率也一度出現貶值預期。
這兩次外部沖擊主要通過貿易(即外需減弱、出口下滑)、金融(即資本流入減少、流出增加)和信心(即人民幣匯率預期由升值轉為貶值)等渠道影響中國經濟金融運行。
一、外部金融沖擊的特性
這里將要分析的外部金融沖擊,是指一國相對獨立于農村金融的經濟主體在制度和行為等方面所導致的金融市場波動,,它包括利率、匯率、債券、股市和期市、資產價格、流動性等的波動。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時,中國曾出現跨境資本集中流出的壓力。但這種狀況持續(xù)的時間較短,2009年4月以后迅速恢復資本大幅凈流入的勢頭。這主要是由于世界經濟在大規(guī)模刺激政策下較快企穩(wěn),帶動全球投資風險偏好迅速回升。主要發(fā)達國家實施寬松貨幣政策釋放的流動性大量流入包括中國在內的經濟復蘇勢頭較為強勁的新興市場,因此,進入后危機時代,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仍是中國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
將國際金融市場予以抽象而專以國內金融市場為考察對象,并將國內金融市場劃分為兩大組成部分,是出于從板塊劃分的角度簡化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問題展開專門分析的考慮。很明顯,將服務于第二次、第三次產業(yè)的金融市場所出現的波動看成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外部金融沖擊,有利于在板塊層面上說明外部金融沖擊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影響的機理。
如果只以國內或區(qū)域內的相關金融沖擊即只是從本文所界定的外部金融沖擊來考察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形成,就可從農村外部金融市場上資產價格波動和流動性受阻兩個方面來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做出理論考察。
農村外部金融市場的波動或沖擊,主要發(fā)生于金融市場對第二次和第三次產業(yè)運行的資金配置、支付處理以及與此相關的投融資活動。這種金融市場波動或沖擊,通常在導致金融體系難以跨地區(qū)和跨時間地有效配置資源的同時,使廠商難以根據市場供求所確定的價格來進行交易。也許是因為金融波動或沖擊的這種效應十分明顯,許多經濟學文獻都將其作為界定金融市場存在風險的重要理論依據。
金融市場出現風險的顯著標志,是短期內資產價格會在基本面未變化的情況下發(fā)生波動,資產價格波動會引起以信貸危機為特征的金融市場風險的形成。經濟理論圍繞金融制度框架、金融系統(tǒng)監(jiān)管、中央銀行和商業(yè)銀行運作、匯率和國際貿易等來展開以金融沖擊是否發(fā)生為內容的制度性或體制性的解釋,不僅包括國際金融投機和國際貿易等的沖擊,也包括國內或區(qū)域內的相關金融沖擊。
從整個金融市場的運行來考察,如果不考慮國際金融而單純以國內金融市場為考察對象,農村金融以及與此相對應的外部金融市場可被看成兩個相對獨立的板塊,如果以靜態(tài)或相對動態(tài)的視角來研究這兩個板塊的金融關聯(lián)或“傳染”,能夠拓寬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研究。
二、外部金融沖擊對農村金融風險的形成原因
從農村金融市場與外部金融市場的關聯(lián)來看,當外部金融市場出現資產價格異常波動和流動性受阻時,如果農村金融市場與其相關性顯著增加,那么,外部金融沖擊就已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形成或加劇起到了推動作用。
關于這種相關性的檢驗,可以前階段某一特定時空上這兩組資產價格和流動性指標為參照系,在把這兩類指標區(qū)分為前后相繼的兩個時段的基礎上,通過對反映這兩類指標的相關系數的比較,檢驗沖擊發(fā)生后農村金融資產價格和流動性對外部金融市場的依存度,即通過對這兩組指標的相關系數的比較來檢驗外部金融沖擊與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關聯(lián)。
如果統(tǒng)計和計量分析結果表明外部金融沖擊已造成這兩類指標的協(xié)方差明顯增大,則可認為農村金融市場受外部金融沖擊較大。
三、外部金融市場(非農村)的主要風險
目前,中國外部金融市場(非農村)的主要風險表現為:(1)場內金融的部分政策支持性貸款缺乏效率,場外金融使一些中小企業(yè)的信貸成本超過官方貸款利率,企業(yè)金融資產在高利率重負和資金流發(fā)生斷裂時容易成為死呆賬;(2)金融市場的大宗資金流動、拆借以及與此相關的債權債務被房地產“套牢”,大量金融資產的本金和利息存留于在建或完工的房產形態(tài)上;(3)銀行資金被巧立名目的大量中長期投資項目“信貸”到股票、期貨和債券等市場,資產價格波動致使債權債務關系得不到保證,大量社會儲蓄經由信貸體系或被市場蒸發(fā),或被內幕交易,等等。
值得研究的是,以上金融風險會通過各種路徑傳遞到農村金融市場。
從外部金融市場對農村金融市場的沖擊來看,涉及兩個方面的重要問題:一是沖擊傳導的一般機理;二是將外部金融沖擊的主要因素綜合成波動傳導的特征值,以作為說明這種波動傳導的計量分析依據。
四、外部金融沖擊下的農村金融風險分析
鑒于農村金融在信貸運作、信息傳遞、監(jiān)督管理以及與此相對應的資產價格波動和流動性等方面的特殊性,揭示外部金融波動對農村金融市場沖擊是最主要的困難。其實,研究外部金融市場對于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沖擊,是將其視為作用于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條件或環(huán)境來看待的。當外部金融市場出現風險乃至于出現金融危機時,外部金融市場上資產價格波動和流動性變化對農村金融市場沖擊的一般機理可以理解為:價格波動尤其是價格持續(xù)或劇烈下調時,通常會通過利率、匯率、股價等的波動來影響農村金融資產價格和資金的流動性,這種沖擊對正規(guī)金融和非正規(guī)金融的傳導方式、力度和范圍是不同的,其中,對正規(guī)金融的直接傳導顯示出這種沖擊的力度和范圍要大要廣,而對非正規(guī)金融的間接傳導卻反映出這種沖擊的力度和范圍要相對較小較窄。
將外部金融市場不穩(wěn)定視為一種引發(fā)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條件或環(huán)境的分析思路,提供了一種可選擇的分析方法:如果把外部環(huán)境中有可能引發(fā)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最主要金融變量加以分類,并適當考慮對這些變量發(fā)生影響的相關的經濟基礎因素,就有可能依據外部金融市場的沖擊度來預測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發(fā)生的概率。
結語
現實中的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在有些情況下是由外部金融沖擊引發(fā)的,在理論分析上將整個金融市場劃分為兩大塊,有利于對問題的說明。關于外部金融市場對于農村金融市場沖擊的研究,要涉及很多問題。本文以資產價格波動和流動性作為理論分析的主線,是一種抽象的刪繁就簡的解說,但它所留下的缺憾是沒有從市場中利率、匯率、股價等的波動來研究外部金融市場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形成的具體作用過程。作為對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問題的一種理論探討,可考慮借鑒和運用西方金融“傳染”理論的某些分析方法,對外部金融市場如何引致農村金融市場風險展開一些模型導引下的計量分析。如果能夠在依據中國實際的基礎上選擇變量,那么,關于農村金融市場風險的理論研究或許會取得某些成功。
本文編號:12458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guanlilunwen/fengxianguanli/12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