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中科技資源服務平臺建設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1-13 03:03
本文關鍵詞: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中科技資源服務平臺建設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科技資源 科技資源共享 科技資源服務平臺 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 運行模式 法律制度
【摘要】:科技資源是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力、財力、物力、信息、組織以及成果等多種要素的總和,是由科技資源各要素及其次一級要素相互作用而構成的完整系統(tǒng),此外,還包括科技服務的資源?萍假Y源在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的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科技資源存在著很大程度的重復購置與浪費的現(xiàn)象,各個地方科技資源共享與服務情況發(fā)展很不均衡,只有個別省市出臺了促進科技資源共享的立法性文件,各地的科技資源服務平臺建設也是多以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為主,忽視了科技資源的利用對經濟發(fā)展的推動作用。國家層面也以科技資源基礎條件平臺的建設為主,雖然在推進技術創(chuàng)新服務平臺的建設,但是其建設模式和運行機制都處于研究探索階段。所以如何通過加快科技資源共享構建科技資源服務平臺,發(fā)揮科技資源服務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能力,成了我國目前科技政策與科技資源管理研究的重要內容。 科技資源共享與科技資源服務平臺建設是目前我國科技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國家越來越重視科技資源的共享,各地的科技資源服務平臺的建設也正大規(guī)模展開,但是相關的理論研究卻比較缺乏,本文對科技資源共享和科技服務平臺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地研究,從科技資源服務平臺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出發(fā),分別針對平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怎么管等問題開展研究。 本研究以科學技術與社會、科技政策學、技術創(chuàng)新等理論為基礎,對我國科技資源共享和科技資源服務平臺建設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吸取國外發(fā)達地區(qū)的科技資源共享與科技資源服務平臺建設的成功案例的經驗,探索出通過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提出需要通過構建社會化、高效的以科技資源共享為核心的科技資源服務平臺體系,來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進而為企業(yè)創(chuàng)新提供共性技術服務,推動產業(yè)尤其是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的發(fā)展。并通過政策制度、建設制度、運行機制與考核機制等方面的探討,分析如何構建一種能適合我國發(fā)展現(xiàn)狀的、符合我國國情的科技資源服務平臺體系。同時,從國內目前科技資源服務平臺的建設的現(xiàn)狀出發(fā),主要是以上海為例,對典型的科技資源服務平臺的特點及優(yōu)劣進行研究,最終提出能推進上海乃至我國科技資源服務平臺發(fā)展的積極建議。文章全體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內容,分別為理論篇、實證研究篇和政策建議篇。 理論篇的內容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基本理論研究,主要涉及研究的背景和意義,指出研究的價值和可行性,總結本課題的創(chuàng)新點與可借鑒的意義。同時,分析國內外相關的研究現(xiàn)狀,可以掌握國內外在科技資源服務方面研究的脈絡、進展和趨勢,為本領域的研究提供思路、奠定基礎。二是對國外與科技資源服務平臺建設有關的建設經驗的分析。主要涉及國外尤其是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現(xiàn)狀,主要從科技資源服務立法建設、科技資源服務機構的打造,以及資源創(chuàng)新網絡建設情況等方面和角度對其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科學、客觀的分析,初步總結其中有利于我國開展科技資源服務平臺建設的有益經驗,為進一步開展我國科技資源服務平臺建設的實證研究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 實證研究篇也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對科技資源服務平臺的結構和功能分析。主要涉及對科技資源服務平臺的內涵分析,從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再到專業(yè)技術服務機構,最后范疇定位在科技資源服務平臺,有利于更清晰的理解資源服務平臺的含義。然后通過分析科技資源服務平臺產生的背景,再分析其核心特征,例如資源需求狀況、共性特點以及發(fā)展特征等。最后對平臺的構成及功能進行深入分析。二是對科技資源服務平臺的建設與運行模式進行分析。探索將對科技資源服務平臺的建設途徑與服務模式,通過比較研究,找出建設科技資源服務平臺的建設途徑,及其可行性途徑分析各種模式的優(yōu)勢與劣勢,提出相應的支持對策。 政策建議篇也為兩個部分。一是科技資源服務平臺的體制機制研究,研究服務技術創(chuàng)新的科技資源服務平臺的建設制度和運行政策分析,然后重點研究一下平臺人才隊伍建設的問題及舉措建議,再對平臺建設支持方式和激勵機制等問題的分析研究,提出投入方面的發(fā)展建議。二是以上?萍假Y源共享法律體系為調研對象,總結法律體系建設在上海平臺建設的特色及前期建設的經驗,通過專門對上海科技資源共享與服務的法律支撐體系進行的調研數(shù)據(jù),進行詳細分析,分析資源共享狀況與存在的問題,以求進一步推進上海地區(qū)科技資源共享立法的進步,并提供一些對目前存在的問題的政策建議,為我國平臺的政策法律體系的完善提供一些實用的意見。
【學位授予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32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申屠俊捷;蘭文燕;;公共科技創(chuàng)新服務平臺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經濟論壇;2009年16期
2 汪彩君,徐維祥;高?萍假Y源開發(fā)模式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年04期
3 王韌;吳瑤;黃明煥;毛蘊詩;;國外政府支持中小企業(yè)創(chuàng)新的制度研究——以荷蘭創(chuàng)新獎券制度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10期
4 羅珊;;國外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經驗啟示與借鑒[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8期
5 朱明;;科技資源權屬分類與管理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19期
6 魏淑艷;國外科技資源共享的有益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年09期
7 孫慶;王宏起;;區(qū)域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網絡化發(fā)展路徑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年17期
8 龔惠峰;;我國實行科技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06年01期
9 陶艷霞;劉宇;唐希;;我國科技資源共享研究綜述[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6年05期
10 吳勇;;科技資源共享模式探究[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年09期
,本文編號:1178786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guanlilunwen/keyanlw/1178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