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近代建筑更新中的新、老建筑共生設計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魯迅美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U984.114;TU201
【圖文】:
論文研究框架圖
非本土文化的影響下,演繹著歷史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的過渡。籍建筑師的創(chuàng)作與成就雜深刻的歷史背景,促使許多外籍建筑師在沈陽大顯才華。他們將許多西方進行實踐,與沈陽自身條件相結合,在建筑上展現(xiàn)出了豐富多樣的非本土風國建筑師是沈陽近代建筑中西方古典主義風格的首批引入者,也是公共建筑者。隨后到來的日本建筑師將西方的新設計思想實踐于建設,開啟了沈陽城的新篇章,創(chuàng)造出一批又一批受時代思潮影響的風格建筑。這些外籍建筑師的作品,早期普遍存在著西方古典主義風格的的特點,根據(jù)建筑作品的藝術為英國派、德國派和法國派三種藝術流派。其中英國派是早期建筑藝術思潮,主要表現(xiàn)為對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建筑藝術風格特征的引入。以奉天驛為代建筑中(附圖 2.),可以明顯看出英國安妮女王時代的哥特與古典樣式的折中國建筑藝術風格引入的同時融入了地域文化特色。建筑采用紅磚墻作為主體石帶線條裝飾,展現(xiàn)出區(qū)別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獨特藝術形象。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笑笑;劉仁義;楊劍雄;;蕪湖近代建筑營造方式探析[J];建筑與文化;2017年01期
2 馬猛;;秦皇島近代建筑保護利用的實踐與探索[J];大眾文藝;2017年12期
3 唐孝祥;馮楠;;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的中西合璧特征探析[J];中國名城;2017年07期
4 侯實;;西南近代建筑研究現(xiàn)狀綜述與研究方向展望[J];遺產(chǎn)與保護研究;2016年02期
5 張雨婷;;青島近代建筑藝術風格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6年16期
6 姚鳳霞;王慶普;;秦港近代建筑的價值[J];檔案天地;2015年03期
7 劉源;;關于近代建筑傳媒研究的思考[J];建筑師;2013年02期
8 韓雁娟;席明波;;廣州近代建筑研究探析[J];天中學刊;2013年05期
9 裴俊超;胡敏;;西安近代建筑的現(xiàn)狀及利用[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10 劉源;;試析近代建筑雜志的歷史功能[J];南方建筑;201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煒;郭書琪;白潔;;淺析山東近代建筑的保護——以濟南郵務管理局大廈為例[A];2017年山東社科論壇--首屆“傳統(tǒng)建筑與非遺傳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7年
2 魯雪峰;朱向東;;青島正陽關路6號甲近代建筑空間演變及造型分析[A];《工業(yè)建筑》2015年增刊Ⅰ[C];2015年
3 侯兆年;;北京近代建筑保護的探索[A];北京古都歷史文化講座[C];2009年
4 陳伯超;樸玉順;;論沈陽近代建筑的本土化[A];地域建筑文化論壇論文集[C];2005年
5 梁志敏;;廣西近代建筑的興起歷程與分布特點[A];廣西文博 第一輯[C];2017年
6 村松伸;包慕萍;;東亞建筑世界二百年 序章:19世紀之風 20世紀之波[A];建筑史論文集(第15輯)[C];2002年
7 顧祥林;陳濤;姜江;陸錦標;李宜宏;;上海地區(qū)優(yōu)秀近代建筑物的安全使用管理[A];工程科技論壇第70場房屋建筑物質(zhì)量與安全管理制度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大會報告文集[C];2008年
8 劉春雪;劉松茯;;哈爾濱近代高級住宅解析[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一輯(2011年中國建筑史學學術年會論文集-蘭州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C];2011年
9 劉川;劉大平;;哈爾濱道外近代建筑的窗形態(tài)研究[A];中國建筑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肖偉;張麗;王小峰;徐華海;;武漢近代建筑遺產(chǎn)對現(xiàn)代建筑設計的啟示[A];第三屆中華傳統(tǒng)建筑文化與古建筑工藝技術學術研討會暨西安曲江建筑文化傳承經(jīng)典案例推介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李婷;上海近代建筑主要由外國人設計? 這是對歷史的誤讀[N];文匯報;2018年
2 沈慧瑛;觸摸蘇州近代建筑的溫度[N];蘇州日報;2017年
3 羅松;黔西南近代建筑淺探[N];黔西南日報;2014年
4 單憬崗 謝曦;《海南近代建筑(瓊北分冊)》通過評審[N];中國建設報;2010年
5 束有春;璀璨奪目的江蘇近代建筑[N];中國文物報;2008年
6 蘇州市文物局 徐蘇君;蘇州近代建筑保護與利用對策[N];中國文物報;2007年
7 張麗萍 郭勇 本報記者 陳宇;中西合璧的華西近代建筑[N];四川日報;2006年
8 上,F(xiàn)代建筑設計集團副總裁 曹嘉明;上海近代建筑的功能轉(zhuǎn)換與文化延伸[N];中國建設報;2005年
9 申吉忠邋通訊員 王勝軍 張琳;多處近代建筑將修舊如舊[N];煙臺日報;2007年
10 鄧炳權(廣東省文物博物館學會會長);凝固的樂章:廣東近代建筑研究保護[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思鐸;沈陽近代建筑技術的傳播與發(fā)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2 王昕;江蘇近代建筑文化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3 何穎;哈爾濱近代建筑外裝飾的審美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4 劉佳;鎮(zhèn)江近代建筑形態(tài)及其演變研究[D];江南大學;2012年
5 張晟;京津冀地區(qū)土木工學背景下的近代建筑教育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6 李匉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中國近代建筑史研究[D];清華大學;2012年
7 符英;西安近代建筑研究(1840-1949)[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年
8 劉威;長春近代城市建筑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9 王芳;歷史文化視角下的內(nèi)陸傳統(tǒng)城市近現(xiàn)代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10 王莉;陜北近代建筑研究(1840-1949)[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嘉欣;沈陽近代建筑更新中的新、老建筑共生設計研究[D];魯迅美術學院;2019年
2 汪晶晶;從文化線路視角探究武漢和長沙的近代建筑[D];湖南大學;2016年
3 韓倩男;青島近代建筑規(guī)則演變過程研究(1897-1937)[D];青島理工大學;2018年
4 閆崢;鼓浪嶼近代建筑營造技藝研究[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8年
5 張智昊;吉林省農(nóng)科院畜牧分院近代建筑再利用設計研究[D];吉林建筑大學;2018年
6 王曉晨;芝罘區(qū)近代建筑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與利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8年
7 王宇佳;中西交融的晉中近代建筑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7年
8 李明;長春市近代建筑外墻飾面磚研究[D];吉林建筑大學;2017年
9 尹東國;天津近代建筑規(guī)則演變過程研究[D];天津大學;2016年
10 曾悅偉;“磚”視角下的天津近代建筑特征簡述[D];天津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720629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jianzhugongchenglunwen/2720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