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OOCs教學設計的分析與比較—基于學習者視角
[Abstract]:MOOCs is divided into c MOOCs and x MOOCs, and it is the x MOOCsintroduced by Coursera and so on. There are three positions in the study of MOOCs: support, opposition and dialectics. As a learner, after systematically studying six courses on three main platform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x MOOCs. X MOOCs has some defects, such as littl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no hierarchical teaching, and so on. But at the same time x MOOCs has a good user experience, attracting a large number of learners. Good user experience and its meticulous teaching design are inseparabl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six cours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 MOOCs teaching design are high quality and abundant course resources, clear learning path design and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learning process.
【作者單位】: 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北京交通大學遠程與繼續(xù)教育學院;
【分類號】:G43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祝智庭;劉名卓;;“后MOOC”時期的在線學習新樣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2 申靈靈;韓錫斌;程建鋼;;“后MOOC時代”終極回歸開放在線教育——2008-2014年國際文獻研究特點分析與趨勢思考[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戴宗紅;;E-learning與深化高職實訓改革[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2 蔡冠群;張新民;;對教育技術定義演變的分析與思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3 趙巍;將多媒體技術轉(zhuǎn)化為教學效益的思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3期
4 左建軍;徐麟;;中醫(yī)院校多媒體教學改革探討[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5 代海芳;湯菊香;張志勇;;現(xiàn)代化教學中教師的多媒體應用能力[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0年12期
6 楊玉寶;認知彈性理論對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專題教學的啟示[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7 周麗紅;;高校體育課程形成性成績及基本考核模式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6年05期
8 蘇同福;樊素芳;袁超;周斌;宮長榮;;多媒體技術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作用與反思[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9 王芳;師范院校IT資源庫建設的媒體素材分類研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10 王麗影;劉媛媛;李建英;;個性化服務在網(wǎng)絡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辦公自動化;2009年2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宋琛;趙雙;趙桐;;利用現(xiàn)代遠程教育手段,促進農(nóng)村基礎教育發(fā)展——農(nóng)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基本理論研究[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2 朱瑩;賈永興;;基于網(wǎng)絡的問題式學習方法研究[A];中國電子教育學會高教分會2012年論文集[C];2012年
3 孫盛萍;楊皓;;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中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轉(zhuǎn)換[A];高教科研2006(中冊:教學改革)[C];2006年
4 吳於人;倪忠強;王祖源;;論高校通用型課程教學網(wǎng)絡系統(tǒng)的通用性設計[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5 劉金廣;;WIKI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6 熊娟;;教育信息化對中職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挑戰(zhàn)[A];第二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董倩倩;;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影響的分析與思考[A];第二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羅蓓;;淺析職業(yè)學校車工實習教學方法[A];中國職協(xié)2013年度優(yōu)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中冊)[C];2013年
9 榮芳倩;葛海燕;;加涅教學設計原理在就業(yè)指導課中的應用[A];教育科學的探索——北京聯(lián)合大學教育科研論文集[C];2013年
10 馬少瓊;;建構(gòu)主義在音樂理論教學中的運用[A];2014年4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谷志忠;專門用途英語課程教學設計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劉翔;漢字生成系統(tǒng)構(gòu)建探索[D];西南大學;2011年
3 李鳳英;代理簽名技術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模型及實現(xiàn)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趙可云;教育技術實驗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陶鳳翔;高校數(shù)字化學習與師生共同發(fā)展[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6 梁林梅;教育技術學視野中的績效技術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鐘志賢;面向知識時代的教學設計框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陳曉慧;關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審視[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一春;高校教師ET能力發(fā)展模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劉成新;整合與重構(gòu):技術與課程教學的互動解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宇航;網(wǎng)絡課程學習過程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超;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孟憲翔;網(wǎng)絡電視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逯昌浩;學習管理系統(tǒng)的設計方法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徐送林;知識時代大學生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構(gòu)建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蘇曉勇;高職院校網(wǎng)絡教學資源建設方法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范艷敏;學習者個體的學習需要分析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蓁;基于活動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網(wǎng)絡課程設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申昌安;運用語義網(wǎng)絡促進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發(fā)展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曹兆海;創(chuàng)新推廣共同體[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郝丹;;國內(nèi)MOOC研究現(xiàn)狀的文獻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年11期
2 王曉彤;解繼麗;;從OER到MOOC:單純的資源到以人為本課堂的轉(zhuǎn)變[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11期
3 韓錫斌;程璐楠;程建鋼;;MOOCs的教育學視角分析與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4 馬武林;張曉鵬;;大規(guī)模開放課程(MOOCs)對我國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啟示研究——以英國愛丁堡大學EDC MOOC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5 丁興富;國際遠程教育理論研究與主要成果綜述[J];開放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6 王文禮;;MOOC的發(fā)展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3年02期
7 祝智庭;閆寒冰;魏非;;觀照MOOCs的開放教育正能量[J];開放教育研究;2013年06期
8 樊文強;;基于關聯(lián)主義的大規(guī)模網(wǎng)絡開放課程(MOOC)及其學習支持[J];遠程教育雜志;2012年03期
9 韓錫斌;翟文峰;程建鋼;;cMOOC與xMOOC的辨證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態(tài)鏈整合[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年06期
10 姜藺;韓錫斌;程建鋼;;MOOCs學習者特征及學習效果分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惠賢;學習風格與學習策略[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0年06期
2 肖龍海;課堂協(xié)商的一種方法[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0年06期
3 顧錫平;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及實施[J];教育評論;2001年06期
4 朱琳;學習化社區(qū)的構(gòu)建策略及政策措施[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1年10期
5 柳棟,王天蓉,汪佳敏,陸愛民,張來春;網(wǎng)上研究性學習中的教師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1期
6 李奇;談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J];遠程教育雜志;2004年01期
7 李紅波,張雪怡;《心理衛(wèi)生》網(wǎng)絡學習社區(qū)的重建[J];高教論壇;2004年02期
8 張麗艷,孫邵立;談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9 張勇;學習資源[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4年03期
10 郝貴生;對“學習”本質(zhì)的哲學思考[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盧智敏;;論基于網(wǎng)絡的校際協(xié)作學習[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李惠芳;;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之我見[A];中國名校卷(湖南卷)[C];2013年
3 王三堂;;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二卷)[C];2012年
4 何煒虎;;淺談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1卷)[C];2009年
5 吳桂仙;;學生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角色觀[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3卷)[C];2010年
6 王傳蓮;;《小學生自主(或合作)(或探究)學習的研究》課題結(jié)題報告[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3卷)[C];2010年
7 羅蓮;;淺談班主任如何營造班級的良好學習環(huán)境[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1卷)[C];2009年
8 王開良;耿瓊?cè)A;;淺談數(shù)學“生本”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4卷)[C];2010年
9 車桂玲;;淺談英語學習中獨立性學習方式[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10 張應國;;基于網(wǎng)絡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角色的變化及幾點思考[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春(作者單位:廣西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做學習型公民 不斷提升人的素質(zhì)[N];廣西日報;2003年
2 啟東市紫薇小學 楊森森;在探究中學習 在學習中探究[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7年
3 無錫市東亭中學 周小偉;課題學習——為數(shù)學教學插上創(chuàng)新的翅膀[N];江蘇法制報;2007年
4 許建華;學習流引擎 教育服務競風流[N];中國教育報;2007年
5 李亞杰;學習:教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石[N];光明日報;2007年
6 馮志陽;用管理手段應對學習[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7 永安市曹遠學區(qū) 廖應蓮;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N];三明日報;2008年
8 巢湖日報社黨組書記 總編輯 楊睿;談學習與思考[N];巢湖日報;2008年
9 陳貞彬;泰山鋁業(yè)黨總支讓理論中心組學習“活”起來[N];中華新聞報;2008年
10 張家洼街道成技校 宋敏芳;注重合作學習的實效性[N];萊蕪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南昌;學習科學視域中的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薛晶晶;美國和泰國學習者漢語普通話陽平與上聲習得的實驗研究[D];北京大學;2013年
3 劉玉靜;合作學習的倫理審思[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姚德明;終身學習與組織學習和組織發(fā)展的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5 崔國富;學習型社會建設與教育的使命[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王永鋒;從“建構(gòu)性學習”到“學生有效參與”[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弋文武;農(nóng)村教師學習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朱敏;國外終身學習政策推展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金慧;學習支持問題庫的設計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孫傳遠;教師學習:期望與現(xiàn)實[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曉倩;教師職后研究性學習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趙安平;基于3G的移動學習在野外實習中的應用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8年
3 張艷;基于網(wǎng)絡學習方式分析的學習網(wǎng)站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劉東;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研究性學習的探索[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袁紅娟;基于Blending Learning理念的研究性學習[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嚴加平;學習風格的理論與實踐[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7 李玉文;論“研究性學習”理念[D];四川師范大學;2003年
8 楊建民;基于微博的微型學習資源共建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9 程薇;知識生成視角下的工作場所學習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2年
10 林艷;網(wǎng)絡課程中學習資源的生態(tài)化設計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150125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150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