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東農(nóng)村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16 03:03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素質(zhì)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隨著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實施,農(nóng)村小學教師都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使用基本教學設備和教學軟件、搜索和整理教學資源、制作教學課件等能力,但對高級教學媒體和軟件的使用、對教學資源的深度加工、處理教學設備出現(xiàn)的問題等能力還有所欠缺,其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亟待提升。研究將蜀東W縣小學語文教師和數(shù)學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基于《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結合已有研究文獻分析和教師訪談,對W縣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研究,在對回收的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后可知,W縣小學教師基本了解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知道要主動運用信息技術變革學生學習方式,能熟練地操作多媒體教學設備并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手段突破課堂教學重難點,但在使用數(shù)字資源、學科工具(如幾何畫板)、知識建構工具等方面的能力較弱,處理技術故障的能力也處于弱勢地位,在進行學生綜合素質(zhì)評價時可供選擇利用的技術手段比較匱乏,利用教師網(wǎng)絡研修社區(qū)參與專業(yè)發(fā)展活動、利用信息技術與專家同行保持業(yè)務聯(lián)系以推進自身專業(yè)成長的等能力也有待提升。通過文獻梳理和教師訪談,研究將影響教師信息技術應用...
【文章來源】: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市
【文章頁數(shù)】:6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文獻發(fā)表年份分布
2006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PunyaMishra和MatthewJ.Koehler以舒爾曼提出的PCK為基礎,正式提出“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TPCK),之后改名TPACK。TPACK①框架由三個核心元素,即學科內(nèi)容知識(contentknowledge,簡稱C)、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knowledge,簡稱P)、技術知識(technologyknowledge,簡稱T),以及四個由核心元素相互交織形成的復合元素(學科教學知識、整合技術的學科內(nèi)容知識、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構成,,如圖1-2所示。圖1-2TPACK知識體系框架①MishraP,KoehlerML.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AFrameworkforTeacherKnowledge[J].TeachersCollegeRecord,2006(6):1017-1054.
完整的社會行動所包含的四個基本要素:行動者、行動目的、行動情境和行動規(guī)范取向。在行動的過程中,行動者在確定目標和選擇達到目標的手段方面擁有較大程度的自主選擇權,且該自主權受到行動情境和行動規(guī)范取向兩方面的制約,情境會為行動者提供行動機會或者障礙,行動者則需要根據(jù)情境的具體情況(有利或不利)選擇直接指向目標發(fā)起行動或先規(guī)避不利因素以創(chuàng)造最佳的情境再發(fā)起行動,同時,社會文化中的價值規(guī)范傾向也具有一定的引導和調(diào)節(jié)作用,能夠使社會行動在符合其價值規(guī)范傾向的標準下進行。帕森斯的社會行動框架如圖1-3所示。由該框架可知,帕森斯的社會行動要素在主觀層面表現(xiàn)為行動者的主觀能動性、行動目的和行動規(guī)范傾向,在客觀層面表現(xiàn)為行動情境,即手段和條件。圖1-3帕森斯社會行動框架①(美)帕森斯著,張明德,夏遇南,彭剛譯.社會行動的結構[M].江蘇:譯林出版社,2012:59.
本文編號:2919409
【文章來源】: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市
【文章頁數(shù)】:6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文獻發(fā)表年份分布
2006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PunyaMishra和MatthewJ.Koehler以舒爾曼提出的PCK為基礎,正式提出“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TPCK),之后改名TPACK。TPACK①框架由三個核心元素,即學科內(nèi)容知識(contentknowledge,簡稱C)、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knowledge,簡稱P)、技術知識(technologyknowledge,簡稱T),以及四個由核心元素相互交織形成的復合元素(學科教學知識、整合技術的學科內(nèi)容知識、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構成,,如圖1-2所示。圖1-2TPACK知識體系框架①MishraP,KoehlerML.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AFrameworkforTeacherKnowledge[J].TeachersCollegeRecord,2006(6):1017-1054.
完整的社會行動所包含的四個基本要素:行動者、行動目的、行動情境和行動規(guī)范取向。在行動的過程中,行動者在確定目標和選擇達到目標的手段方面擁有較大程度的自主選擇權,且該自主權受到行動情境和行動規(guī)范取向兩方面的制約,情境會為行動者提供行動機會或者障礙,行動者則需要根據(jù)情境的具體情況(有利或不利)選擇直接指向目標發(fā)起行動或先規(guī)避不利因素以創(chuàng)造最佳的情境再發(fā)起行動,同時,社會文化中的價值規(guī)范傾向也具有一定的引導和調(diào)節(jié)作用,能夠使社會行動在符合其價值規(guī)范傾向的標準下進行。帕森斯的社會行動框架如圖1-3所示。由該框架可知,帕森斯的社會行動要素在主觀層面表現(xiàn)為行動者的主觀能動性、行動目的和行動規(guī)范傾向,在客觀層面表現(xiàn)為行動情境,即手段和條件。圖1-3帕森斯社會行動框架①(美)帕森斯著,張明德,夏遇南,彭剛譯.社會行動的結構[M].江蘇:譯林出版社,2012:59.
本文編號:2919409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jiaoyulunwen/ktjx/2919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