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黑白釉藝術(shù)陶瓷審美與工藝價值探究
[Abstract]:High-temperature black-and-white glazed art ceramics, which combined black glaze with white glaze, germinated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did not mature until recent years. High-temperature black-and-white glazed art ceramics have important aesthetic value, embodied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esthetics, and promoted the perfection of the aesthetic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Value fills the blank of history with unique craft techniques, and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traditional pile carving skills.
【作者單位】: 景德鎮(zhèn)有恒齋;
【分類號】:J527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張潔;;回味黑白意蘊——解讀唐代耀州窯黑釉瓷裝飾文化[J];美術(shù)向?qū)?2007年06期
2 王長啟;;磁州窯系的黑釉瓷器[J];收藏界;2003年07期
3 王芬;耀窯黑釉系列瓷的研究[J];文博;1999年04期
4 李兵;劉永紅;;試論宋代吉州窯黑釉茶盞的裝飾藝術(shù)[J];中國陶瓷;2011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商亞敏;;唐宋時期瓷茶盞的比較研究[J];中國陶瓷;2013年02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潔;在后現(xiàn)代主義設(shè)計浪潮中回望中國耀州窯[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李蔚然;北方地區(qū)宋遼金黑釉瓷器的考古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張會安;曾曉云;曾向陽;;吉州窯天目釉茶盞的裝飾藝術(shù)及文化意蘊探析[J];包裝工程;2006年06期
2 戴艷;王小強;;唐代色彩論析[J];河西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3 彭明瀚;;雅俗之間——品讀吉州窯[J];南方文物;2007年02期
4 鐘國昌;;“永生”的剪紙貼花——宋代吉州窯的剪紙貼花黑釉茶盞[J];四川文物;2008年05期
5 付春玲;唐代黑釉塔式罐淺議[J];文博;1999年04期
6 周增炎;黑色是金——論黑色在版畫藝術(shù)中的運用[J];藝術(shù)交流;2003年01期
7 李知宴;吉州窯瓷器和它的金彩裝飾[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7年01期
8 郭景森;;吉州窯陶瓷裝飾圖案探析[J];作家;2008年14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紅梅;論宋代陶瓷的禪宗美學境界[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詠梅;材料介入繪畫引發(fā)的思考[J];職大學報;2004年03期
2 陳傳席;;重建花鳥畫的審美價值——記賈平西及其藝術(shù)[J];國畫家;2005年01期
3 許繼峰;宋明亮;莫沃佳;張福昌;;淺析商周青銅尊造型的曲線特征[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4 畢鳴仁;畢鳴雯;;徽州木雕的審美價值[J];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7年05期
5 李霞;;議展示道具的審美價值[J];藝術(shù)教育;2008年08期
6 周睿;;“虛無”審美隱喻與消費價值觀引導(dǎo)——對無印良品的設(shè)計剖析及其引發(fā)的思考[J];裝飾;2009年03期
7 潛鐵宇;李文濤;;青花裝飾在現(xiàn)代包裝中的審美價值與信息傳遞[J];包裝工程;2009年11期
8 劉震;;美與設(shè)計——設(shè)計批評視野內(nèi)的審美價值研究[J];大眾文藝;2009年24期
9 王磊;;李公麟白描藝術(shù)的獨特審美價值[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10 唐利明;姚亞勤;;紫砂壺的實用與審美[J];江蘇陶瓷;201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鐘國富;;璀璨奪目的竹簧工藝——略論江安竹簧工藝源流及其形態(tài)特征[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建設(shè)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2 楊平;;突發(fā)性新聞攝影的審美價值[A];圖文并重、兩翼齊飛——第四屆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1990年
3 李瓏鳴;;試論新聞攝影的典型瞬間[A];1983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1983年
4 胡穎;;新聞攝影與美學的關(guān)系[A];1985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1985年
5 章瀘;;確立新聞攝影自身的審美價值[A];圖文并重、兩翼齊飛——第四屆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1990年
6 徐凡;;漫畫的藝術(shù)美[A];論漫畫——中國漫畫交流文集[C];2003年
7 黃潔;;加強中國傳統(tǒng)審美設(shè)計研究——走向21世紀的中國美學的重要工作[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8 陳錦;;試論新聞攝影的美學特征[A];1983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1983年
9 陳曉琦;;新聞攝影美與藝術(shù)性再探[A];過程論與新聞攝影——1988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1988年
10 司蘇實;;試論新聞攝影中的客觀再現(xiàn)與審美思維[A];過程論與新聞攝影——1988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198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傳席;重建花鳥畫的審美價值[N];中國現(xiàn)代企業(yè)報;2008年
2 本版編輯邋史國良 陳傳席 劉勃舒 賈浩義 賈平凹 葉淺予 華君武 廖靜文 王盛烈 亞明 晁楣 李松 劉大為 石齊 賈方舟 王迎春 康征;重建花鳥畫的審美價值[N];美術(shù)報;2008年
3 尚輝;本土意蘊,當代中國油畫的審美價值[N];文藝報;2008年
4 萬昌平;現(xiàn)代包裝的審美價值[N];美術(shù)報;2001年
5 遼寧師范大學 孫靜茹;重新審視傳統(tǒng)花鳥畫的審美價值[N];美術(shù)報;2002年
6 漢龍 河神;竹刻源流長[N];中國商報;2001年
7 記者 黃俊華 陳啟海 通訊員 王政;枯萎的“黃梅挑花”重新盛開[N];湖北日報;2006年
8 中國畫學研究會副會長、相對畫派創(chuàng)始人 薛宣林;不能制造當代藝術(shù)垃圾[N];美術(shù)報;2006年
9 曹玉林;端麗華貴與清雅秀潤[N];美術(shù)報;2008年
10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單國強;仕女畫的典型類型和審美價值(明—清)[N];團結(jié)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t ;南朝陵墓雕刻造型風格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5年
2 徐東樹;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比德觀[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5年
3 孫恩揚;潑墨畫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0年
4 張曉霞;中國古代植物裝飾紋樣發(fā)展源流[D];蘇州大學;2005年
5 常磊;“寫實”繪畫的形式語言分析[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8年
6 邢莉莉;明代佛傳故事畫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8年
7 吳剛毅;沈周山水繪畫的風格與題材之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2年
8 丁薇薇;中國畫論中的美丑觀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5年
9 韓璐;傳統(tǒng)水墨花鳥畫之源流與緣變闡幽抉微[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11年
10 倪玉湛;夏商周青銅器藝術(shù)的發(fā)展源流[D];蘇州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建輝;竹簧工藝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2年
2 安娜;凝固之樂舞、立體之史詩[D];河北大學;2006年
3 羅迪英;中國廣告中的意境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4 張憲偉;試論水彩畫表現(xiàn)中的裝飾性[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格日勒圖;蒙古族傳統(tǒng)圖形特征與審美價值[D];清華大學;2004年
6 常歡;坦培拉材料語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顧媛媛;傳統(tǒng)歷史畫的審美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7年
8 黎亞梅;巴人服飾文化探索[D];蘇州大學;2008年
9 夏燕;產(chǎn)品審美價值認同度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提升認同度的對策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10 張瑩;元代題跋的審美價值與地位[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09年
,本文編號:2202791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jingjilunwen/lyjj/220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