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寫”到“本體論”——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狩獵采集社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05 10:38
狩獵采集社會是人類社會中極為重要的一種社會形態(tài)。在20世紀60年代前后以生態(tài)與適應、生計與經(jīng)濟、世界觀與象征分析等議題為主要研究內(nèi)容的文化人類學中,狩獵采集社會都是學術關懷的核心所在。20世紀末的"重寫"思潮對傳統(tǒng)狩獵采集社會研究進行反思,這種不同的研究視角和近期人類學的"本體論轉向"使得狩獵采集社會研究重新煥發(fā)生機。盡管狩獵采集社會在地球上日漸減少,但人類學對狩獵采集社會的相關研究卻在近幾十年間恢復勃勃生機。這是因為人類學家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人可以從狩獵采集社會中獲得啟迪。在未來的研究中,人類學研究者應更多關注變遷中的狩獵采集社會及其宇宙觀的價值,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邊緣民族研究拓展出新的視野與方向。
【文章來源】:世界民族. 2020年04期 第81-90頁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一、狩獵采集社會研究初期的基本議題
(一)生態(tài)與財產(chǎn)研究
(二)對生態(tài)研究范式的超越——世界觀與象征分析
二、20世紀末的“重寫”思潮
三、“本體論轉向”與狩獵采集社會研究
四、狩獵采集社會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馴化、傳播與食物生產(chǎn)類型的形成——人類學的視角[J]. 范可.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6)
[2]狩獵采集社會及其當下意義[J]. 范可. 民族研究. 2018(04)
[3]鄂倫春族日常生活節(jié)奏的變遷與適應[J]. 張雨男. 民族研究. 2018(03)
[4]當代民族志形態(tài)的形成:從知識論的轉向到新本體論的回歸[J]. 王銘銘. 民族研究. 2015(03)
本文編號:2899320
【文章來源】:世界民族. 2020年04期 第81-90頁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一、狩獵采集社會研究初期的基本議題
(一)生態(tài)與財產(chǎn)研究
(二)對生態(tài)研究范式的超越——世界觀與象征分析
二、20世紀末的“重寫”思潮
三、“本體論轉向”與狩獵采集社會研究
四、狩獵采集社會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馴化、傳播與食物生產(chǎn)類型的形成——人類學的視角[J]. 范可.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6)
[2]狩獵采集社會及其當下意義[J]. 范可. 民族研究. 2018(04)
[3]鄂倫春族日常生活節(jié)奏的變遷與適應[J]. 張雨男. 民族研究. 2018(03)
[4]當代民族志形態(tài)的形成:從知識論的轉向到新本體論的回歸[J]. 王銘銘. 民族研究. 2015(03)
本文編號:2899320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minzufengsulunwen/289932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