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小麥品種改良過程中產量性狀和養(yǎng)分利用特性及其生理響應機制
【學位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S512.1
【部分圖文】:
田間試驗于 2013-2015 在國家黃土肥力與肥料效益監(jiān)測基地進行(Yang et al. 2011Yang et al. 2011b),該試驗站位于黃土高原南部的陜西省楊凌國家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示范區(qū)頭道原(34°17′51″ N, 108° 00′48″ E, 534 m asl),占地 2.4 hm2。海拔 524.7 m,年均氣溫 13℃,年平均降水量 550~600 mm,主要集中在 7-9 三個月。供試土壤類型為塿土(土墊旱耕人為土)(FAO 2014),黃土母質,其中粘土占 32%,壤土占 52%,沙土占16%。本研究基于兩個長期肥料定位試驗,其中灌溉條件下小麥-玉米輪作長期定位試驗始于 1980 年,雨養(yǎng)條件下冬小麥-夏休閑長期定位試驗始于 1990 年。在這些試驗處理中,土壤有機碳含量范圍為 6.7-19.4 g kg-1(Yang et al. 2011a; Yang et al. 2011b)。冬小麥-夏休閑試驗 1990 年開始時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為 10.92 g kg-1,全氮含量為 0.832 g kg-1全磷含量為 0.607 g kg-1,全鉀含量為 2.28 g kg-1,堿解氮含量為 61.3 mg kg-1,速效磷含量為 9.57 mg kg-1,有效鉀含量為 191 mg kg-1,緩效鉀含量為 1189 mg kg-1,pH 為 8.62,容重為 1.30 Mg m-3,孔隙度為 49.63%,田間持水量為 21.12%。小麥-玉米輪作長期定位試驗 1980 年開始時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為 11.81 g kg-1,全氮含量為 0.806 g kg-1,全磷含量為 0.787 g kg-1,堿解氮含量為 61.2 mg kg-1,速效磷含量為 15 mg kg-1,有效鉀含量為 295 mg kg-1。
第三章 長期施肥條件下不同年代小麥品種產量、生物量及產量要素的變化3.1 結果分析3.1.1 籽粒產量兩年試驗結果均表明,產量在不同施肥處理、不同品種及其交互作用都表現(xiàn)出顯差異(所有 p < 0.0001)(圖 3-1)。考慮到產量數(shù)據(jù)為本研究的核心,同時由于本研究肥處理眾多的特殊原因,在此特別列出小麥在旱作和灌溉條件下的最低和最高施肥處中的籽粒產量以及每個品種在所有處理中的產量平均值(表 3-1)。籽粒產量變化從 0.9ha-1(dControl, 1980 年品種)到 8.3 t ha-1(M2N2P2,2005 年品種)(表 3-1)。在最高分投入處理中(M2N2P2),產量隨小麥品種的更替顯著增加,年增長率為 0.55 ± 0.175(p = 0.0005),或 37 kg ha-1y-1(p = 0.03)。而在最低養(yǎng)分水分投入處理中(dControl產量沒有呈現(xiàn)出隨品種更替而增加的趨勢(p > 0.61)。
圖 3-2 2013-2014(A 和 B)及 2014-2015(C 和 D)季不同年代小麥品種在不同養(yǎng)分水分投入水平下的地上部生物量及收獲指數(shù)Fig.3-2 Biomass and harvest index of winter wheat cultivars released in different decades under differentnutrient and water inputs in season 2013-2014 (A& B) and 2014-2015 (C & D)注:處理的名稱在表 2-1 中列出。誤差棒代表平均值標準誤。處理間(T)、品種間(V)及處理同品種交互作用(TxV)的顯著性分別用 p <0.05 *,p <0.01 **,p < 0.001 ***及 n.s.用 p > 0.05 表示。Note: Treatment codes are in Table 2-1. The error bars are two standard errors of the means. Significance of treatments (T),varieties (V) and interaction (TxV) is indicated as *, **, *** for p<0.05, p<0.01, p<0.001 and n.s. for p>0.05, respectively.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玲玲;;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7年22期
2 楊雪;王丁;劉春雷;張麗琴;王世杰;常慧萍;邢文會;韓鴻鵬;;四種培養(yǎng)基對小麥花藥愈傷組織誘導率的影響(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6年12期
3 楊雪;劉春雷;王丁;張麗琴;王世杰;;燮;邢文會;付瑞敏;;低溫預處理和聚乙二醇處理對小麥花藥出愈率的影響[J];河南農業(yè)科學;2015年04期
4 阿爐·蘆根;;阿爐·蘆根的詩[J];滇池;2017年05期
5 王特;孫海龍;;煙臺地區(qū)蘋果種植和小麥種植現(xiàn)狀對比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17年07期
6 白紅波;呂平安;呂元豐;朱昌濤;任永平;呂慶豐;葉優(yōu)良;;小麥花后葉面噴肥對籽粒灌漿和產量的影響[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2年03期
7 郭建華;;噴灑亞硫酸氫鈉可提高小麥產量[J];甘肅農業(yè)科技;1988年01期
8 李有春;;不同插期小麥、大麥、小黑麥花后源庫性狀的研究[J];四川農業(yè)大學學報;1988年03期
9 王培;陳玉蓉;;C_(17)培養(yǎng)基應用效果[J];河北農業(yè)科學;1988年04期
10 伊藤誠治;東先旺;位東斌;;小麥品種的耐凍性鑒定法[J];麥類作物學報;1988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秀波;干旱下氮素營養(yǎng)對不同穗型小麥苗期耐旱性的影響機制[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2018年
2 陳坤梅;小麥高光效相關基因功能分析及TaSCL14基因克隆與功能驗證[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3 王崢;陜西小麥品種改良過程中產量性狀和養(yǎng)分利用特性及其生理響應機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年
4 鄭孟靜;不同小麥品種抗倒性能差異的內在機制及其對氮密互作的調控響應[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7年
5 藺占兵;小麥肉桂酰輔酶A還原酶(CCR)基因的分離和功能分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6 王東;施氮量對土壤氮素變化和小麥產量與品質影響的生理生態(tài)基礎[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5年
7 趙翔宇;小麥花發(fā)育重要基因TaGI1與Ta MADS1的分離與功能分析[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5年
8 薛哲勇;小麥耐鹽、抗病轉基因育種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9 周春菊;不同施肥條件下冷、暖型小麥若干性狀的比較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年
10 覃建兵;小麥細胞操作與基因工程體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昌秀;微噴帶灌溉條件下施氮量對小麥光合特性和氮素利用特性的影響[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8年
2 史辛凱;施氮量對不同小麥品種光合和氮素利用特性及籽粒產量的影響[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8年
3 魏世譽;小麥蔗糖關鍵合成酶基因TaSPP2的克隆、功能標記開發(fā)及關聯(lián)分析[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8年
4 蘇其紅;干旱調控小麥花后旗葉葉綠素含量和產量相關性狀變異的遺傳剖析[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8年
5 閆棟;農桿菌介導小麥遺傳轉化體系的優(yōu)化及鹽生草耐鹽基因在擬南芥中的功能驗證[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8年
6 沈興;小麥氮營養(yǎng)特性的基因型差異及其遺傳解析[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8年
7 鮑藝杰;適宜南陽地區(qū)種植的小麥優(yōu)良新品種(系)農藝性狀分析及篩選[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年
8 何翼;小麥農桿菌轉化體系的優(yōu)化[D];華中科技大學;2016年
9 雷曉偉;秸稈還田對土壤理化性狀及揚輻麥4號產量形成的影響[D];揚州大學;2016年
10 王健;小麥MADS-box基因TaAGL32的功能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869418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nykjlw/nzwlw/2869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