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濟納綠洲位于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下游,為典型的內陸河尾閭綠洲,該區(qū)地處北溫帶干旱荒漠區(qū),其氣候屬于極端干旱的大陸性氣候。近幾十年來,隨著上中游綠洲的過度開發(fā),下游綠洲植被退化、物種減少、綠洲萎縮、下墊面性質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日趨惡化。研究額濟納綠洲時空變化過程并分析其驅動機制,對綠洲的保護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在RS和GIS技術支持下,利用高分辨率衛(wèi)星相片(1963年,1968年,1980年)、Landsat MSS影像(1973年,1977年)、Landsat TM/ETM+影像(1986、1990、1993、1996、1999、2002、2006、2009年)多源長時間序列遙感數(shù)據(jù),采用面向對象分割算法或自動閾值法進行了綠洲提取,同時對提取結果利用目視解譯方法進行了調整,實現(xiàn)了對黑河下游綠洲邊界的精確提取。對額濟納綠洲的時空變化過程、特征、規(guī)律進行了分析,從連續(xù)變化的角度對綠洲時空變化過程進行了階段性劃分,提出了固定不變型、“曇花一現(xiàn)”型、先非后是型、先是后非型,前穩(wěn)后亂型、前亂后穩(wěn)型、單峰型、波動型和反復無常型等9種綠洲時空變化模式,并對綠洲的穩(wěn)定性進行了分析,論文的主要結論如下: 1)、從數(shù)量變化和過程看,綠洲總面積總體上呈波動性擴大趨勢。將綠洲面積的變化劃分為“低位徘徊-急劇擴張-高位波動-陡然減少-穩(wěn)定增加”五個階段,分別以1977年,1986年,1996年和1999年為分界點。綠洲的純增主要發(fā)生在1990年之前,但波動較大,1990年之后除個別幾個時期擴張面積稍微大一點外,其它時期擴張面積都比較微小。綠洲的純減比較有規(guī)律,從1968年的15053.0hm2持續(xù)減少到1986年的295.1hm2,之后減少面積比較微小。 2)、從綠洲空間分布上看,綠洲主要分布東、西河的南部、西河沿岸以及額濟納盆地的三角洲地區(qū),東河沿岸分布比較破碎。綠洲面積增加的區(qū)域主要分布在東河上游西部、西河上游東面、西河中游東面、黑河干流的西面、三角洲的西北、東北和東南面等。綠洲面積減少的區(qū)域主要分布在西河沿岸以及三角洲地區(qū)的東面和北面。 3)、從綠洲變化模式看,綠洲變化可劃分為固定不變型、“曇花一現(xiàn)”型、先非后是型、先是后非型,前穩(wěn)后亂型、前亂后穩(wěn)型、單峰型、波動型和反復無常型等9種模式,占總綠洲面積的比例分別為8.54%、23.61%、6.36%、0.62%、5.39%、15.27%、2.80%、16.97%和20.43%。其中“曇花一現(xiàn)”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反復無常型,說明近50年來,額濟納綠洲以不穩(wěn)定狀態(tài)占主導。 4)、根據(jù)穩(wěn)定性將綠洲劃分為穩(wěn)定型、不穩(wěn)定型、很不穩(wěn)定型,三者所占比例分別為33.48%、41.58%、24.94%。其中河流下游沖洪積三角洲平原、西河河流流經地區(qū)以及黑河干流西面的水庫區(qū)綠洲表現(xiàn)得比較穩(wěn)定,外圍綠洲表現(xiàn)為不夠穩(wěn)定。 5)、黑河下泄水量的變化是綠洲演變的根本原因,影響整個研究時段;人為活動的加劇與不科學的濫伐過牧是綠洲化的重要原因;氣候暖干化等引發(fā)、加劇了自然災害,對綠洲化也有一定的影響。各時期綠洲化的主要因子有所差異,計劃經濟時期的主要影響因子有政策、人口變化、上游來水量和自然災害;市場經濟時期的主要影響因子有政策、上游來水量、人為破壞、經濟發(fā)展、土地鹽堿化;生態(tài)建設時期主要影響因子有:上游來水量、經濟利益、生態(tài)建設相關政策。
【學位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3
【中圖分類】:P90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文增;;LUCC驅動力模型及其環(huán)境效應的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8期
2 杜巧玲,許學工,李海濤,彭慧芳;黑河中下游綠洲生態(tài)安全變化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2期
3 袁藝,謝鋒,史培軍;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城鎮(zhèn)用地與農業(yè)用地的景觀斑塊特征研究——以深圳市為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6期
4 擺萬奇,閻建忠,張鐿鋰;大渡河上游地區(qū)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與驅動力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04年01期
5 蔡玉梅,劉彥隨,宇振榮,Peter H.Verburg;土地利用變化空間模擬的進展——CLUE-S模型及其應用[J];地理科學進展;2004年04期
6 藺卿,羅格平,陳曦;LUCC驅動力模型研究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05年05期
7 王秀蘭,包玉海;土地利用動態(tài)變化研究方法探討[J];地理科學進展;1999年01期
8 朱震達;劉恕;楊有林;;試論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地區(qū)沙漠化土地整治的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J];地理科學;1984年03期
9 蒙吉軍,李正國;河西走廊張掖綠洲LUCC的驅動力分析[J];地理科學;2003年04期
10 史培軍,陳晉,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變化機制分析[J];地理學報;2000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龔新梅;新疆土地荒漠化時空變化特征及驅動因子分析[D];新疆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白智娟;調水后額濟納綠洲植被變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2 陳維強;額濟納綠洲景觀格局、動態(tài)變化及其驅動力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
2824087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projectlw/zrdllw/2824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