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發(fā)展效率與規(guī)模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本文選題:北京民俗旅游 + 效率演進; 參考:《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4期
【摘要】:運用數(shù)據(jù)包絡分析方法,通過建立民俗旅游發(fā)展效率的投入產(chǎn)出指標,評價了2007—2015年北京市12個區(qū)民俗旅游的綜合效率,得出北京市民俗旅游整體效率處于中等水平。通過曼奎斯特生產(chǎn)率指數(shù)法,測度了北京市民俗旅游發(fā)展的全要素生產(chǎn)率(TFP),總體均值1.3181表明民俗旅游總體發(fā)展水平是提高的。通過對TFP的分解,發(fā)現(xiàn)技術進步在效率演進中的貢獻稍大,同時規(guī)模效率對綜合效率的貢獻較大。進一步分析效率的演進,歸納出五種隨時間演進的模式分別為:穩(wěn)定式、斜峰式、漸退式、往復式和復雜式。對規(guī)模報酬與規(guī)模密度的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北京市民俗旅游總體發(fā)展規(guī)模仍存在擴大的空間,需要針對北京市各區(qū)的民俗旅游發(fā)展規(guī)模數(shù)量做出適當調(diào)整。
[Abstract]:By means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by establishing the input-output index of the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folklore tourism,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of folk tourism in 12 districts in Beijing from 2007 to 2015 is evaluated, and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folk tourism in Beijing is at the middle level. Through the Man 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method,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in Beijing is measured. TFP, the total mean value of 1.3181 shows th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folklore tourism is improved. Through the decomposition of TFP,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the efficiency evolution is slightly greater, while the scale efficiency contributes greatly to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efficiency is made, and the five modes of evolution with time are as follows: stable type, The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scale reward and the scale of scale ha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scale of the folk tourism in Beijing is still expanding, and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sca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lklore tourism in all areas of Beijing.
【作者單位】: 湘潭大學商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BJY147)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CX2017B321)
【分類號】:F592.7;G05-F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雷俊霞;;民俗旅游研究述評[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年05期
2 孫天勝;民俗旅游對民間文化的傷害[J];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03期
3 周星;;“民俗旅游”研究的重要收獲[J];民俗研究;2007年02期
4 程茂鋒;;“黑衣壯”民俗旅游攝影基地品牌發(fā)展策略[J];今日南國(中旬刊);2010年04期
5 李輝;;吉林省民俗旅游知名度提升的策略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0年09期
6 邵永平;;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民俗旅游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培育探析[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12年01期
7 曲紅光;;關于內(nèi)蒙古民俗旅游的思考[J];商業(yè)文化(上半月);2012年04期
8 葛浩浩;佟金鶴;;滿族民俗旅游文化開發(fā)淺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年13期
9 祝鵬程;;民俗旅游影響下的傳統(tǒng)飲食變遷:前臺與后臺的視角——以京東高碑店為例[J];民間文化論壇;2013年06期
10 佟艷梅;;淺析桂林龍勝民俗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杜慶余;;試論新形勢下城鎮(zhèn)化進程中民俗文物的保護[A];山東省民俗學會2013年年會暨中國石榴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商報記者 劉亞力;非遺得不到傳承民俗旅游將失去鮮活景觀[N];北京商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侯爍;伊寧市打造民俗旅游名城[N];伊犁日報(漢);2013年
3 任葉;洞頭縣民俗旅游文化又有新亮點[N];中國旅游報;2010年
4 記者 董樂平 牛澤剛;2009中國延邊·龍井梨花民俗旅游節(jié)開幕[N];延邊日報;2009年
5 特約記者 龍勝洲;天柱民俗旅游讓傳統(tǒng)文化薪火相傳[N];貴州民族報;2014年
6 王朝國 記者 王大壯;查干湖蒙古族民俗旅游節(jié)開幕[N];吉林日報;2009年
7 記者 廉士傳;突出區(qū)域特色 實現(xiàn)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N];四平日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楊寧舒;做大做強黑龍江文化品牌[N];黑龍江日報;2007年
9 劉旭東;安塞引資兩億元建設黃土風情文化藝術園[N];延安日報;2010年
10 記者 李思;端午:文化永傳承[N];上海金融報;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劉琪;民俗旅游對旅游目的地民俗變遷的影響[D];溫州大學;2010年
2 田甜;包頭市賽罕塔拉公園民俗旅游開發(fā)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2年
3 王強;民俗旅游與民俗文化的重構[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4 田苗苗;民俗旅游與文化產(chǎn)業(yè)聯(lián)動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3年
5 張群;山東乳山南泓南村“漁家樂”民俗旅游調(diào)查[D];浙江師范大學;2014年
6 陳研妍;民俗主題公園的民俗展示[D];青海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102448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102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