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影音的采錄與使用:“阿詩瑪”傳承人與“初民”展覽館的實踐
本文選題:阿詩瑪 + 口述影音。 參考:《民族藝術(shù)》2017年02期
【摘要】:以民間文學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阿詩瑪"傳承人口述影音的采錄和墨爾本博物館Bunjilaka土著文化中心的"初民"(First Peoples)展覽館為例,說明視聽影音在民間文學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展示方面,應突破傳統(tǒng)博物館觀眾只能站著看展覽的觀賞局限,在博物館空間布置大量舒適的椅座,以影音文獻閱聽為主,大范圍地使用"實物+圖片+影音"進行文化遺產(chǎn)博物館空間展示。民間文學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傳承人、保護方式等信息,散落在傳統(tǒng)媒體和數(shù)字媒體的各個角落,導致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播的碎片化現(xiàn)實,在民間文學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播理念上,需要從"信息傳遞"跨越到"文化共享"。
[Abstract]:Take the recording of oral audio and video from the Ashima project, a folklo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and the first Peoples Exhibition Gallery at the Bunjilaka Indigenous Cultural Centre of the Melbourne Museum. It shows that in the aspect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isplay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folk literature, the audio-visual audience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that the traditional museum audience can only stand and watch the exhibition, and arrange a large number of comfortable seats in the museum space, mainly to read and listen to the audio and video documents. A wide range of use of the "object picture audio-visual" for cultural heritage museum space display. Folk litera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other information, scattered in the traditional media and digital media in every corner, resulting in the sprea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agmented reality, In the communication concep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folk literature, it is necessary to leap from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o "cultural sharing".
【作者單位】: 昆明理工大學藝術(shù)與傳媒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藝術(shù)學項目“文化旅游情境中阿詩瑪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14CH138)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12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麗丹;;浙江代表隊榮獲第二屆全國文化共享杯知識與技能大賽三等獎[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1年04期
2 郝維軍;;文化共享與農(nóng)村服務[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年13期
3 ;“文化共享杯”知識與技能競賽舉行[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年11期
4 田豐;;第二屆“文化共享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知識與技能競賽在浙江蕭山區(qū)支中心舉行[J];圖書情報論壇;2011年05期
5 翟瑩瑩;;淺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存儲對策——浪潮存儲“文化共享”解決方案一覽[J];網(wǎng)絡科技時代;2008年04期
6 成員;;沿著紅軍長征路 撒滿文化服務情——全國“文化共享長征行”從于都出征[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6年02期
7 ;文化共享,浪潮存儲拔頭籌[J];中國政府采購;2007年07期
8 徐慧;;淺論加強“文化共享”工程建設的有效途徑——以山東省郯城縣為例[J];商業(yè)文化(下半月);2011年08期
9 ;湖北“文化共享長征行”系列服務活動正式啟動[J];圖書情報論壇;2006年04期
10 張皎;;努力使“數(shù)字信息文化共享”更加社會化全民化[J];中國產(chǎn)業(yè);2011年06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實習生 李慧君;全國文化共享服務網(wǎng)絡已基本形成[N];科技日報;2009年
2 ;“文化共享奧運行”活動在海南等地舉行[N];中國文化報;2008年
3 敏琦;浪潮助力云南文化共享[N];國際商報;2008年
4 本報記者 霍光;解決文化共享難題[N];中國計算機報;2009年
5 龔翔;文化共享暖人心[N];中國文化報;2009年
6 州文體廣局群工辦;《幸福工程》文化共享在行動[N];甘孜日報(漢文);2012年
7 劉冰利 毛正;劉文利榮獲全國“文化共享之星”稱號[N];咸陽日報;2013年
8 青文;稱贊文化共享機及其管理系統(tǒng)[N];中國文化報;2007年
9 本報評論員;完善服務機制 推進文化共享[N];益陽日報;2012年
10 陳瓊;北京啟動“文化共享奧運行”活動[N];中國文化報;2008年
,本文編號:2102725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102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