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先祖年代考析
[Abstract]:The bamboo slips of Qinghua, Chu House and related documents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of the time of the ancestors of Chu. Chu ancestors were legends rather than historical figures in nature. The upper limit of Ji Lian's age is Yu summer, the lower limit is the late Shang Dynasty, the specific time is from Wuding's late period to ancestral Geng period, and the archaeological age is roughly the second phase of Yin ruins. The upper limit of the age of the cave bear is Linxin, Kangding period, the archaeological age is the third period of Yin ruins, the lower limit is the period of Emperor Yi or the early period of Wen King of Zhou Dynasty, and the archaeological age is the fourth period of Yin ruins. Liji appeared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cave bear, which coincided with the age of the cave bear, about the third period of Yin ruins late, Shang Wuyi, Wending period, its lower limit is the late period of Zhou Wen King or Emperor Xin, and the archaeological age is the fourth period of Yin ruins late. The age of bear frenzy should be in the early Zhou Dynasty.
【作者單位】: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楚文化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楚居》、早期楚國與早期楚文化研究”(項目編號:13BZS080)的成果 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diào)工程丹江口庫區(qū)文物保護科研課題“早期楚文化生成環(huán)境研究”(合同編號:NK10)資助
【分類號】:K2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李學勤;;談祝融八姓[J];江漢論壇;1980年02期
2 孫重恩;;楚始受封者——鬻熊[J];江漢論壇;1981年04期
3 徐俊;“鬻熊始受周封”芻議——與孫重恩同志商榷[J];江漢論壇;1982年04期
4 張萬高;簡論芊姓祝融的南遷及其相關(guān)問題[J];江漢考古;1988年02期
5 何浩;祝融、火正與火師[J];求索;1992年03期
6 李學勤;;清華簡九篇綜述[J];文物;2010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巖;;歷史上對大禹形象的認識[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郭鐵娜;;楚文化河伯與古希臘文化狄奧尼索斯的相似性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0期
3 梁中效;;論屈原的夏文化情結(jié)[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4 王天峰;;保定:五帝時代的歷史舞臺[J];保定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5 趙滿海;;趙岐“孟子時邾國改稱鄒國”說駁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6 張文彬;;《陜西省志·炎帝志》序[J];寶雞社會科學;2009年04期
7 楊東晨;;中華“遂皇”考——燧人氏的事跡及時代之考察[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8 霍彥儒;;試析炎黃文化中的和諧思想[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9 夏保國;;“流共工于幽州”的考古學釋讀——以夏家店下層文化源自后崗二期文化為證[J];北方文物;2008年03期
10 于海芹;;《史記·楚世家》“鬻熊子事文王”解[J];才智;2010年2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陳隆文;;從祝融部落的遷徙看鄭州西山古城遺址的興廢[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輯)——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shù)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李金坤;;楚文化與中原文化淵源六論[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3 劉彬徽;;古史分期與楚國社會形態(tài)的思考[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4 黃海烈;;試論顧頡剛“古史層累說”[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5 黃海烈;;中國近代考古學興起的歷史動因與學術(shù)淵源[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四輯)[C];2010年
6 廖群;;出土文物與屈原創(chuàng)作的認定[A];東方叢刊(2005年第1輯 總第五十一輯)[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偉;索倫鄂溫克宗教信仰:儀式、象征與解釋[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蔡樹才;《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七)》文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周晶晶;《世本》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7 王燦;《尚書》歷史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9 陳朝霞;楚國西部疆域演變與民族融合[D];武漢大學;2011年
10 田成方;東周時期楚國宗族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志剛;萬年類型文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錢禮寧;春秋晉楚爭霸時期楚國邦交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王俊杰;春秋時期楚國邦交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陳肖男;先秦時期的原始宗教與王權(quán)[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煌;河洛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瓊;“后羿代夏”的考古學觀察[D];鄭州大學;2011年
8 丁宏健;范蠡故里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9 劉雪紅;論夏商時期河洛集團與苗蠻集團的文化交流與融合[D];鄭州大學;2011年
10 唐寧;安徽江淮地區(qū)西周考古學文化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媄戒甫;;西周《■鼎挊》研究[J];考古;1963年12期
2 李學勤;;小盂鼎與西周制度[J];歷史研究;1987年05期
3 李學勤;;清華簡整理工作的第一年[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4 馬楠;;清華簡《(旨阝)夜》禮制小札[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5 ;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保訓》釋文[J];文物;2009年06期
6 李學勤;;論清華簡《保訓》的幾個問題[J];文物;2009年06期
7 李學勤;;清華簡《保訓》釋讀補正[J];中國史研究;2009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尹弘兵;吳義斌;;“京宗”地望辨析[J];江漢考古;2013年01期
,本文編號:2221583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ekelunwen/zggdslw/222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