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區(qū)域”到“整體”:回族史研究的歷史人類學思考
本文關(guān)鍵詞:從“區(qū)域”到“整體”:回族史研究的歷史人類學思考 出處:《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回族歷史 區(qū)域歷史 整體建構(gòu)
【摘要】:目前,回族歷史研究主要存在三種取向:一是受傳統(tǒng)史學研究的影響,研究材料主要依賴于文獻資料,缺乏對民間資料的重視;二是受回族分布格局的影響,區(qū)域性特點鮮明;三是受學科的影響,研究方法比較單一。文化的地域性和區(qū)域歷史的特殊性,是回族歷史研究不能忽視的兩個方面。突出區(qū)域文化在回族歷史研究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加強回族區(qū)域歷史"文本"書寫的同時,注重回族史研究的整體建構(gòu),是回族歷史研究應有之義。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are three main orientations in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f Hui nationality: first,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research materials mainly rely on the literature, and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 folk materials; Second, influenced by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ui nationality,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distinct; Third, subject to the impact of the research method is relatively single, cultural regionality and regional history of particularity. Regional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Hui nationality, while strengthening the writing of the "text" of regional history of Hui nationalit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whol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Hui nationality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Hui nationality.
【作者單位】: 寧夏大學回族研究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疆回族遷移史(志)研究”(16XM2009)
【分類號】:K28
【正文快照】: 回族史研究已有百年歷史,在方法上深受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西方歷史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傳入,為我國歷史學研究增添了活力,也拓寬了視野,被視為是繼梁啟超倡導“新史學”之后的第二次“史學革命”,但是這并未引起回族史研究界的重視。當下回族史研究的現(xiàn)狀有三個特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蘭天祥;;清末民初回族傳統(tǒng)慈善活動述論[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2 馬宗保;試論回族社會的“坊”[J];寧夏社會科學;1994年06期
3 高發(fā)元;王勇;白貴;潘世杰;馬宗保;;回族學筆談[J];回族文學;2010年06期
4 汪宗元;;關(guān)鍵在于深入回族生活——致一位回族文友的信[J];朔方;1983年07期
5 馬海云;世紀之交的回族學研討會[J];中國穆斯林;2000年01期
6 高發(fā)元;新世紀的首次回族學盛會——在全國第十三次回族學研討會閉幕式上的總結(jié)發(fā)言[J];回族研究;2001年04期
7 桂莉梅;談談回族文物的征集與保護[J];中國穆斯林;2001年05期
8 答振益;1949-1999年回族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9 束錫紅,劉光寧;回族社區(qū)變遷與回族社會現(xiàn)代化實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10 霍維洮;清代西北回族社會組織發(fā)展論綱[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光寧;;西北回族社會自尊感形成的結(jié)構(gòu)分析[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2 孫俊萍;;關(guān)于回族學研究的幾個問題[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3 海存福;;回族學研究的幾個方法問題——以回族教育研究為例[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4 霍維洮;;近代西北回族社會組織二重性及其演變[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5 馬廣德;;從《回族研究》50期看近13年來的回族學研究[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6 馬啟成;哈正利;;與時俱進的百年回族研究——20世紀回族研究述略(摘要)[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7 白貴;馬騏;;論回族發(fā)展過程中傳媒資源利用的幾個問題[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8 馬紹美;;回族學學科建設研究三議[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9 楊志娟;;近代西北回族教育及回族知識分子的產(chǎn)生[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10 胡云生;;構(gòu)想與現(xiàn)實:三重關(guān)系互動中的回族認同[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文炯;回族社區(qū):“單位”之間的社會互動[N];中國民族報;2006年
2 白貴 金強;回族新文化運動與回族報刊[N];中國民族報;2009年
3 寧夏大學 孫振玉;見證回族語言文化的魅力[N];寧夏日報;2011年
4 李健彪;回族學會研討科學發(fā)展觀在回族聚居區(qū)的實踐[N];中國民族報;2009年
5 記者 朱冊;州回族學會召開回族學研討交流會[N];大理日報(漢);2011年
6 本報記者 孫燕;從性別意識看回族女性[N];中國民族報;2006年
7 周競紅;紅旗漫卷西風[N];中國民族報;2007年
8 牧冬;地方民族史研究的一個新成果[N];山西日報;2001年
9 本報記者 李成生;千錘百煉鑄“合金”[N];云南日報;2000年
10 蘭州城市學院 馬志麗;伊斯蘭教的民族性與回族的宗教性[N];中國民族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溫文芳;社會轉(zhuǎn)型期城市回族女性觀念、行為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高小巖;游離中沉淀:認同與變遷的都市回族視角[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駱桂花;甘青寧回族女性傳統(tǒng)社會與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4 李健彪;近代西北回族社會變遷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會歷史變遷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6 馬克繼;云南回族農(nóng)商文化傳統(tǒng)與經(jīng)濟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7 謝立宏;寧夏固原飲河村回族失地農(nóng)民生活方式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8 張嶸;傳統(tǒng) 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D];蘭州大學;2011年
9 閃蘭靖;回族基層社區(qū)平衡發(fā)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常棣;三亞回族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婧;新生代進城務工回族女性群體文化變遷研究[D];寧夏大學;2015年
2 馬伊罕博;基礎教育階段回族子女教育類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3 馬克鋒;寧夏回族檔案信息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4 梁鴻蒙;北京牛街經(jīng)濟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5 徐卉;蘭州市城鎮(zhèn)化進程中回族價值觀念的變遷[D];西北民族大學;2015年
6 馬玉潔;民國時期回族報刊中的回族女性報道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7 李付兵;歷史上四川回族的地域分布及其變遷[D];西南大學;2008年
8 姚魏陽;渭南回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9 閃曉宇;中國近現(xiàn)代回族報刊形式風格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10 蔣佳寧;對牛街回族社區(qū)的人類學回訪[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368089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ekelunwen/zgmzsz/1368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