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學中心轉移過程與形成機制——基于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4-04-25 00:36
厘清科學中心轉移過程和形成機制,對中國“2050世界科學中心戰(zhàn)略目標”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目前,諾貝爾獎已成為國際公認的重要科學成就,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代表的高層次科學人才也成為國家科研實力的關鍵指標,以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空間屬性反映世界科學發(fā)展的格局具有一定合理性;诖,本文提出在分析諾貝爾獎獲獎者成長的時空格局變化的基礎上,探討20世紀以來世界科學格局的時空演變趨勢,并總結科學中心的形成機制。首先從靜態(tài)的視角出發(fā),基于1901-2017年的諾貝爾獎人才的國籍信息、機構信息以及成長空間信息,揭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分布特征。結果表明:(1)無論從全局還是分學科統(tǒng)計,各個國家的獲獎分布位序基本一致,表現為以美國為首,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僅次之的“長尾型”的位序-規(guī)模分布特征,即少數國家位于高值區(qū),絕大數國家的獲獎規(guī)模處于中等以及較低水平,兩級分化顯著,一定程度反映了國家間的科學發(fā)展極大差距。(2)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教育與工作機構分布類型以大學為主,科研機構和企業(yè)次之。但不同國家的機構類型分布有所差異,這反映了世界各國科學研究主體存在差異性。(3)諾貝爾獎人才成長的空間軌跡呈“錐形”特...
【文章頁數】:17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科學中心轉移進入關鍵期
1.1.2 中國建設世界科學中心迎來新機遇
1.1.3 高層次科學人才成為科學中心建設的關鍵支撐
1.1.4 中國諾貝爾獎的困惑需要新的視角加以研判
1.2 問題提出與研究意義
1.2.1 問題的提出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目標、思路與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標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關研究進展與理論基礎
2.1 相關概念辨析
2.1.1 世界科學中心
2.1.2 科學精英與諾貝爾獎人才
2.1.3 人才跨國遷移
2.2 相關研究進展
2.2.1 世界科學中心轉移規(guī)律研究
2.2.2 世界科學中心形成的機制研究
2.2.3 科學精英成長規(guī)律的研究
2.2.4 關于科學家跨國遷移的研究
2.2.5 現有研究不足與本研究創(chuàng)新點
2.3 相關理論基礎
2.3.1 世界科學中心形成與轉移理論
2.3.2 科學家跨國遷移理論
第三章 諾貝爾獎人才成長的時空特征
3.1 諾貝爾獎人才的國籍分布特征
3.1.1 物理學獎
3.1.2 化學獎
3.1.3 生理醫(yī)學獎
3.1.4 “位序—規(guī)模”分布特征
3.2 諾貝爾獎人才的機構分布特征
3.2.1 大學為主導的科研主陣地
3.2.2 集中分布在世界一流大學
3.3 諾貝爾獎人才成長的空間軌跡
3.3.1 出生地:集中分布在北美、歐洲發(fā)達國家
3.3.2 教育地:與世界一流高校分布格局高度吻合
3.3.3 完成地:高度集聚在美國和歐洲地區(qū)
3.3.4 獲獎地:與成果完成地格局高度耦合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諾貝爾獎人才表征的世界科學中心轉移過程
4.1 湯淺現象與世界科學中心轉移規(guī)律
4.2 基于獲獎者國別屬性測度世界科學中心轉移
4.2.1 以成果完成國表征世界科學中心
4.2.2 以獲獎時工作國表征世界科學中心
4.2.3 以獲獎者國籍表征世界科學中心
4.3 基于不同學科獲獎者國別屬性測度世界科學中心轉移
4.3.1 不同國家存在學科偏向性
4.3.2 以諾貝爾物理學獎測度世界科學中心
4.3.3 以諾貝爾化學獎測度世界科學中心
4.3.4 以諾貝爾生理與醫(yī)學獎測度世界科學中心
4.4 世界科學中心測度結果比較與趨勢研判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諾貝爾獎人才跨國遷移對科學中心形成的影響
5.1 諾貝爾獎人才跨國遷移特征
5.1.1 整體獲獎者遷移統(tǒng)計特征
5.1.2 不同成長階段類型的遷移特征
5.2 人才遷移網絡的國家角色識別
5.2.1 網絡構建
5.2.2 測度模型
5.2.3 網絡特征與角色識別
5.3 人才跨國遷移對世界科學中心形成的影響
5.3.1 遷移網絡結構演變與世界科學中心體系變遷
5.3.2 人才跨國遷移對德國的影響
5.3.3 人才跨國遷移對美國的影響
5.4 本章小結
第六章 諾貝爾獎人才表征的科學中心形成機制
6.1 諾貝爾獎人才跨國遷移的影響機制
6.1.1 理論溯源與研究假設
6.1.2 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6.1.3 模型選擇與構建
6.1.4 回歸結果分析
6.2 諾貝爾獎人才表征的科學中心形成機制
6.2.1 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原因初探
6.2.2 影響因素與變量選取
6.2.3 計量模型的構建
6.2.4 回歸結果分析
6.3 世界科學中心的成長路徑
6.3.1 科學中心形成的條件
6.3.2 科學中心形成的“成長模型”
6.4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結論與討論
7.1 研究結論
7.2 研究啟示
7.3 研究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963739
【文章頁數】:17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科學中心轉移進入關鍵期
1.1.2 中國建設世界科學中心迎來新機遇
1.1.3 高層次科學人才成為科學中心建設的關鍵支撐
1.1.4 中國諾貝爾獎的困惑需要新的視角加以研判
1.2 問題提出與研究意義
1.2.1 問題的提出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目標、思路與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標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關研究進展與理論基礎
2.1 相關概念辨析
2.1.1 世界科學中心
2.1.2 科學精英與諾貝爾獎人才
2.1.3 人才跨國遷移
2.2 相關研究進展
2.2.1 世界科學中心轉移規(guī)律研究
2.2.2 世界科學中心形成的機制研究
2.2.3 科學精英成長規(guī)律的研究
2.2.4 關于科學家跨國遷移的研究
2.2.5 現有研究不足與本研究創(chuàng)新點
2.3 相關理論基礎
2.3.1 世界科學中心形成與轉移理論
2.3.2 科學家跨國遷移理論
第三章 諾貝爾獎人才成長的時空特征
3.1 諾貝爾獎人才的國籍分布特征
3.1.1 物理學獎
3.1.2 化學獎
3.1.3 生理醫(yī)學獎
3.1.4 “位序—規(guī)模”分布特征
3.2 諾貝爾獎人才的機構分布特征
3.2.1 大學為主導的科研主陣地
3.2.2 集中分布在世界一流大學
3.3 諾貝爾獎人才成長的空間軌跡
3.3.1 出生地:集中分布在北美、歐洲發(fā)達國家
3.3.2 教育地:與世界一流高校分布格局高度吻合
3.3.3 完成地:高度集聚在美國和歐洲地區(qū)
3.3.4 獲獎地:與成果完成地格局高度耦合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諾貝爾獎人才表征的世界科學中心轉移過程
4.1 湯淺現象與世界科學中心轉移規(guī)律
4.2 基于獲獎者國別屬性測度世界科學中心轉移
4.2.1 以成果完成國表征世界科學中心
4.2.2 以獲獎時工作國表征世界科學中心
4.2.3 以獲獎者國籍表征世界科學中心
4.3 基于不同學科獲獎者國別屬性測度世界科學中心轉移
4.3.1 不同國家存在學科偏向性
4.3.2 以諾貝爾物理學獎測度世界科學中心
4.3.3 以諾貝爾化學獎測度世界科學中心
4.3.4 以諾貝爾生理與醫(yī)學獎測度世界科學中心
4.4 世界科學中心測度結果比較與趨勢研判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諾貝爾獎人才跨國遷移對科學中心形成的影響
5.1 諾貝爾獎人才跨國遷移特征
5.1.1 整體獲獎者遷移統(tǒng)計特征
5.1.2 不同成長階段類型的遷移特征
5.2 人才遷移網絡的國家角色識別
5.2.1 網絡構建
5.2.2 測度模型
5.2.3 網絡特征與角色識別
5.3 人才跨國遷移對世界科學中心形成的影響
5.3.1 遷移網絡結構演變與世界科學中心體系變遷
5.3.2 人才跨國遷移對德國的影響
5.3.3 人才跨國遷移對美國的影響
5.4 本章小結
第六章 諾貝爾獎人才表征的科學中心形成機制
6.1 諾貝爾獎人才跨國遷移的影響機制
6.1.1 理論溯源與研究假設
6.1.2 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6.1.3 模型選擇與構建
6.1.4 回歸結果分析
6.2 諾貝爾獎人才表征的科學中心形成機制
6.2.1 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原因初探
6.2.2 影響因素與變量選取
6.2.3 計量模型的構建
6.2.4 回歸結果分析
6.3 世界科學中心的成長路徑
6.3.1 科學中心形成的條件
6.3.2 科學中心形成的“成長模型”
6.4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結論與討論
7.1 研究結論
7.2 研究啟示
7.3 研究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963739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oufeilunwen/jjglbs/396373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