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子印跡技術對苦參堿的分離及其衍生物的藥代動力學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分子印跡技術對苦參堿的分離及其衍生物的藥代動力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廣西大學》 2015年
基于分子印跡技術對苦參堿的分離及其衍生物的藥代動力學研究
蔣敏捷
【摘要】:山豆根富含生物堿、皂苷、黃酮和多糖等成分,主要分布于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西南部至西北部,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抗炎、抗腫瘤等藥理活性受到廣泛的關注。其中以苦參堿(MT)為代表的喹諾里西啶(Quinolizidine)類生物堿,包括MT、氧化苦參堿(OMT)、槐果堿(SC)和氧化槐果堿(OSC)等為山豆根藥材的主要活性成分,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抗病毒、抗炎、抗腫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藥理活性和應用前景。對MT的測定、提取工藝及其衍生物的藥物代謝規(guī)律進行探索研究,可為藥材的質量控制,MT單體的獲取,以及以MT為先導化合物的結構修飾提供科學依據(jù)。本文以廣西盛產(chǎn)藥材山豆根為研究對象,采用三重四級桿液質聯(lián)用儀對其生物堿含量進行測定,建立藥材中總MT的含量測定方法。制備熱敏型分子印跡聚合物,并將其作為吸附劑應用于MT的提取分離過程中。將MT和4個活性較高的MT衍生物進行大鼠肝微粒體孵化實驗及藥代動力學研究,探索藥物活性與體內過程的關系。本文獲得以下幾個方面主要結果:(1)實驗運用HPLC MS/MS聯(lián)用技術分析測定了山豆根中MT型生物堿含量,包括MT、SC、OSC和OMT,結果表明山豆根中的MT型生物堿普遍以OMT形式存在,占4者總量的61.68%~80.83%,MT的量與OSC量相當,分別占8.16%~19.39%和9.86%~23.36%,此外還含有少量SC,含量小于1.15%。(2)實驗首次建立了以50%乙醇作為媒介,采用添加還原劑的HPLC含量測定方法,以總MT作為指標,利用反相色譜柱進行快速的測定,出峰時間約為6.5 min,結果顯示,其總MT的含量與原藥典測定方法中MT與OMT總量相比,增加了0.08~0.29%,且與LCMS測定的4種生物堿之和基本相符,可為藥材質量控制以及提取工藝提供參考。(3)首次制備了熱敏型MT分子印跡聚合物,結果顯示熱敏單體N-異丙基丙烯酰胺與交聯(lián)劑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比例為1:1時,聚合物具有較好的特異性吸附,其低臨界相轉變溫度在35~40℃之間;將其與提取提取耦合可以保持提取過程中藥材與提取液中MT的濃度差,提高MT溶出效率;對添加熱敏型分子印跡聚合物作為吸附劑前后的MT溶出曲線進行擬合,以Weibull及Logistic模型對溶出曲線進行分析,結果說明以熱敏型分子印跡聚合物可顯著提高藥材溶出效率,增加最大飽和溶出量,即針對目標化合物的特異性吸附可以在提取過程中顯著提高提取效率;以不同溫度的水作為洗脫劑,通過程序洗脫步驟即可獲得純度89%以上的MT水溶液。(4)對MT及4個衍生物進行大鼠肝微粒體孵化實驗,結果表明雙鍵與MT相連的14-噻吩基次亞甲基苦參堿(TMM)發(fā)生生物降解,并發(fā)現(xiàn)其降解產(chǎn)物MT;而單鍵與MT相連的14-(3-甲基芐基)苦參堿(3MBM),14-(4-甲基芐基)苦參堿(4MBM),14-(2-萘甲基)苦參堿(28#)均未發(fā)生生物降解。(5)以相同劑量的TMM和MT進行藥代動力學研究,得出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顯示TMM在體內轉化為MT,且生物利用度高于MT,將MT的半衰期從7.80 h延長至18.84 h。4個MT衍生物中,只有TMM在體內代謝為MT,說明14-位上的雙鍵可使其進行生物降解。(6)以相同劑量的3MBM及4MBM進行藥代動力學研究,結果二者血藥濃度特征相似,說明其體內代謝過程相同。結合藥理實驗結果可以認為3MBM 14-位芐基苯環(huán)上間位的取代,可提高其抗腫瘤活性。(7)大鼠肝微粒體孵化實驗和藥代動力學研究及藥理實驗表明,隨著化合物脂水分配系數(shù)LogP增大,其抗腫瘤活性增強,但血藥濃度降低,提示在MT結構修飾前期應注意化合物的脂水分配系數(shù)以提高其成藥性幾率。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284;R285.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燕明;郭偉;;山豆根中苦參堿不同提取方法的對比研究[J];化工技術與開發(fā);2008年04期
2 周成慧,歐陽靜萍,周艷芳,胡迎春,楊海鷺,徐怡;苦參堿誘導血管緊張素Ⅱ作用的心肌成纖維細胞凋亡[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年04期
3 郭永輝;楊德智;龔寧波;呂揚;;采用差示掃描量熱技術建立苦參堿純度測定新分析方法[J];河北醫(yī)藥;2010年24期
4 牛慶媛;高保嬌;劉蘇宇;孫中軍;;新型表面分子印跡法制備苦參堿印跡材料及其分子識別特性[J];化學學報;2010年24期
5 阮長武,何仲海,金朝俊,羅瑞萍;苦參堿對去甲腎上腺素促心肌細胞肥大及肌球蛋白重鏈基因表達的影響[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2年04期
6 耿群美;李蘭城;賈曉英;;苦參堿、氧化苦參堿對小鼠腦中遞質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含量的影響[J];內蒙古醫(yī)學院學報;1992年01期
7 李春華;;山豆根的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2年19期
8 李成帥;杜愛玲;李霞;杜愛琴;;H103大孔吸附樹脂分離純化苦參堿與氧化苦參堿[J];精細化工;2013年03期
9 李克;王曙東;吳龍琴;湯淏;;HPLC同時檢測山豆根中苦參堿和氧化苦參堿含量[J];解放軍藥學學報;2014年01期
10 李曉梅;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在苦參堿提取中的應用[J];山西化工;2004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劉含茂;中藥活性成分分子印跡聚合物的制備、識別機理與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2 陳俊;14-噻吩基次亞甲基苦參堿抗鼻咽癌作用及機制的實驗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廖丹丹;苦參堿磺酸鹽的合成及其藥理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2 冉煒;苦參堿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體內抑制肝癌H22細胞活性研究[D];廣西大學;2012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袁臘梅;王蓉;陳維珍;何黎琴;王效山;;水楊酸苦參堿的合成[J];安徽化工;2009年04期
2 付俐;劉婧;何黎琴;王效山;洪梅;畢昱;;乙酰水楊酸苦參堿的合成[J];安徽化工;2011年01期
3 陳建榮;田文玉;楊媚;;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潤燥止癢膠囊中苦參堿的含量[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33期
4 陳紜;金涌;王鳳娟;蘇峰;陳飛虎;李俊;;苦參素緩釋納米球的研制[J];安徽醫(yī)藥;2008年11期
5 戴五好;錢利武;楊士友;周國勤;;苦參、山豆根植物中主要生物堿藥學研究進展[J];安徽醫(yī)藥;2011年09期
6 錢利武;周國勤;張毅;馬玲;陳師農(nóng);黃和平;;苦參堿類生物堿全合成研究概況[J];安徽醫(yī)藥;2012年01期
7 戴五好;錢利武;王麗麗;楊士友;周國勤;;苦參堿、氧化苦參堿對小鼠的毒性研究[J];安徽醫(yī)藥;2012年07期
8 張勇鋼;宋金春;;苦參堿結腸定位片中苦參堿含量測定方法的建立[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9年17期
9 王苗苗;于業(yè)軍;劉曉萍;徐祥;;苦參堿對小鼠成纖維細胞L929的作用及其機制[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10 蘇春梅;楊紅;梁翠茵;;苦參堿滴丸的制備工藝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2009年10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天佑;苦參堿對胰腺癌細胞體內外生長抑制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何璐;苦參內生真菌抑菌物質純化鑒定及作用機制研究[D];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3 焦河玲;苦豆堿抗結腸癌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1年
4 陳旭軍;針灸、穴位注射對肝纖維化大鼠肝功能及細胞外基質影響的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2年
5 董建勛;通脈寧防治經(jīng)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后再狹窄細胞分子機制的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4年
6 章葉靜;苦參堿對逆轉SD大鼠壓力負荷增高性心衰模型心肌重塑的作用[D];浙江大學;2006年
7 張海嘯;大蒜素對左室重構和心肌纖維化的影響及機理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8 劉倩;不同給藥途徑的含苦參中藥復方的化學和代謝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9 劉俊立;鎘對腫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孫永梅;苦參堿抗CVB_3誘導的心肌細胞凋亡及其相關細胞信號傳導通路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鵬;慈苓索痛膠囊的制備工藝與質量標準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劉卓琳;鮮膚顆粒治療濕疹濕熱證的臨床及實驗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3 崔邶周;中藥添加劑對AES/6501體系性能的影響[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4 壽璐;結締組織生長因子、核轉錄因子在糖尿病大鼠肺中的表達及苦參堿的干預作用[D];浙江大學;2010年
5 耿愛愛;消銀解毒湯治療進行期尋常型銀屑病臨床療效觀察[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6 尹曉芳;毛細管電泳富集新技術在農(nóng)藥殘留及藥物分析中的應用[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7 張栓紅;新型聚合物包覆硅膠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其對有機化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D];魯東大學;2011年
8 劉青旺;苦參堿磺酸鈉與苦參堿藥動學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闞晶;苦參素對佐劑性關節(jié)炎大鼠的治療作用及部分作用機制的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年
10 曾賽麗;苦參堿對博來霉素致肺纖維化大鼠模型HO-1、TNF-α表達的影響[D];南華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岷生;任澤明;魏雪濤;;Caspase-3在苦參堿誘導鼻咽癌CNE2細胞凋亡中的作用[J];癌變.畸變.突變;2010年02期
2 袁臘梅;王蓉;陳維珍;何黎琴;王效山;;水楊酸苦參堿的合成[J];安徽化工;2009年04期
3 朱仁發(fā),馬翔,何勇,於奇;穿心蓮內酯亞硫酸鈉的新合成方法[J];安徽醫(yī)藥;2005年04期
4 張彥,蔣紀愷,劉小珊,劉北忠,許相儒,何渝軍,戴碧濤;苦參堿誘導K562白血病細胞分化和凋亡的實驗研究[J];癌癥;2000年08期
5 何峰,劉宗潮,羅一帆,成志毅,朱孝峰,李志銘,謝冰芬,馮公侃;抗腫瘤藥鬼臼毒素衍生物構效關系的研究[J];癌癥;2001年04期
6 司維柯,高利宏,劉斌,陳安,李鵬,姚婕;苦參堿誘導人肝癌細胞分化、凋亡時對G_1細胞周期調節(jié)因子的調控[J];癌癥;2001年08期
7 張松,孔維佳,王彥君,韓月臣,張丹;5-雜氮-2′-脫氧胞苷對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J];癌癥;2005年10期
8 許斌;周雙宬;黃玉仙;瞿滌;;氧化苦參堿在鴨原代肝細胞中抗鴨乙肝病毒(DHBV)作用的研究[J];病毒學報;2006年05期
9 周文富;孫賀琦;;應用logk_(ow)計算二噁英毒性logTEF及QSAR研究[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陳霞,李英驥,葛靜巖,張文杰,鐘國贛;氧化苦參堿對正常及烏頭堿誘發(fā)心律失常大鼠動作電位的影響[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陳再新;鬼臼毒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腫瘤活性的研究[D];上海醫(yī)藥工業(yè)研究院;2000年
2 武利慶;分子印跡聚合物親和性和選擇性的理論預測與調控[D];北京大學;2005年
3 諶科;苦參堿對雄激素依賴性前列腺癌細胞株LNCaP的抑制作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4 羅偉仁;人鼻咽癌中癌干細胞的形態(tài)和組化特性及其臨床意義[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憲棟;青蒿素類抗瘧藥物定量構效關系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程新麗;黃酮類化合物磺化反應及其衍生物晶體結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3 鐘梁;苦參堿與地塞米松的有機拼合及鑒定[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6年
4 胡晶紅;苦參生物堿的提取及氧化苦參堿的純化[D];山東大學;2007年
5 鄒姝姝;苦參堿的分離純化及其初步藥效學實驗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6 張靜濤;幾種苦參堿衍生物的合成及結構表征[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段振華;苦參生物堿的結構修飾與改造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楊鵬;氟苯尼考琥珀酸鈉的合成與藥理作用初探[D];西南大學;2008年
9 張俊青;苦參堿類生物堿的結構修飾[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10 葉建平;塞來昔布在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中的抑癌作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江力宣;閆海英;陽盛洪;邱旭民;;藥代動力學研究在新藥研發(fā)中的應用[J];藥學實踐雜志;2006年05期
2 陳貴文,宋永熙,李曉紅,陣波,趙達亞;茶堿對安普索的藥代動力學影響[J];中國藥房;1997年05期
3 江驥,胡蓓,謝宏紅;雷尼替丁枸櫞酸鉍膠囊中鉍在中國人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0年02期
4 仲兆金,劉浚;Tazobactam/Piperacillin復劑的兒科藥代動力學和臨床療效[J];首都醫(yī)藥;2000年03期
5 劉蔚,馮端浩,陸維艾,李洪敏,王巍,張顯杰,吳桂芝,孫玲;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在肺結核患者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1年02期
6 楊玉彬,湯致強,張頻,羅健,李清,馮奉儀;阿托氟啶在腫瘤患者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中國新藥雜志;2001年03期
7 李俊,高署,金涌,程文明,李常玉,張運芳;藥代動力學教學改革初探[J];安徽醫(yī)藥;2001年04期
8 李麗瑩,宋永熙,李莉;茶鹼對安普索的藥代動力學影響[J];黑龍江醫(yī)學;2001年08期
9 李紅英 ,于萍;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jīng)節(jié)苷脂藥代動力學研究[J];山東醫(yī)藥工業(yè);2003年06期
10 沈美意;藥代動力學與老年人用藥探討[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玉男;杜力軍;;發(fā)熱對藥物藥代動力學的影響[A];中國當代新醫(yī)藥論叢[C];2004年
2 魏敏吉;張樸;;高通量藥代動力學研究方法[A];第六屆全國抗菌藥物臨床藥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彭瓏;高曉燕;郭明星;蘇建坤;;中藥整體藥代動力學研究思路探討[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藥分析分會第五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4 曹敏君;賀文娟;朱銀松;馬昌;康斯斯;高秀娟;熊婷;陳匯;;吡非尼酮片在中國健康志愿者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研究[A];第十三次全國臨床藥理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12年
5 胡晉卿;溫預關;倪曉佳;張明;邱暢;劉霞;李芳芳;;進食對于布南色林在男性健康志愿者中藥代動力學的影響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精神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6 高晨燕;;新藥藥代動力學研究要點與案例分析[A];第三屆全國定量藥理研究方法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徐冰心;劉志國;吳久鴻;岳茂興;;航天藥代動力學研究進展[A];第六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災害醫(yī)學學術會議學術論文集[C];2010年
8 劉昌孝;;藥代動力學在新藥研發(fā)轉換研究中的作用[A];中國藥理學會第十一次全國學術會議?痆C];2011年
9 魏廣力;肖淑華;陸榕;劉昌孝;;雷帕雷素的動物藥代動力學研究[A];中國藥理學會第九屆制藥工業(yè)藥理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0年
10 范江虹;李燕;;佛波雙酯在動物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研究[A];中國藥理學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第二部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記者 熊昌彪;[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歐慧敏;[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12年
3 河北遠征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魏占勇;[N];中國畜牧報;2004年
4 ;[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5 本報記者 白毅 整理;[N];中國醫(yī)藥報;2011年
6 王寶龍;[N];中國醫(yī)藥報;2012年
7 記者白毅;[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8 編譯 李勇;[N];中國醫(yī)藥報;2014年
9 董智;[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蔣敏捷;基于分子印跡技術對苦參堿的分離及其衍生物的藥代動力學研究[D];廣西大學;2015年
2 楊秉呼;硫代反義寡核苷酸癌泰得的藥代動力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4年
3 蓋蕓蕓;多組分中藥物質組溶出及藥代動力學評價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4 胡宇莉;8-十六烷基小檗堿的合成和藥代動力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5 魯?shù)さ?硫代反義寡核苷酸藥物的臨床前藥代動力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7年
6 王淑萍;濟泰片藥效物質基礎及藥代動力學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3年
7 倪健;抗栓素藥學及藥代動力學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4年
8 孔琦;噻吩諾啡的藥代動力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7年
9 姜志平;長春地辛群體藥代動力學:ABCB1遺傳多態(tài)性和表觀遺傳學差異的影響[D];中南大學;2008年
10 謝瑛;生物大分子藥物的標記及其藥代動力學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析;新型三嗪類抗球蟲藥物AC4的藥代動力學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任常諭;附子配伍大黃主要成分的藥代動力學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3 胡順莉;新風膠囊多效應成分分類整合藥代動力學研究[D];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4 吳錫鳳;瑞替加濱胃漂浮緩釋片的藥代動力學及體內外相關性研究[D];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5 林曉斐;基于藥代動力學機制的雙參通冠方配伍關系的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5年
6 趙明霞;新型蒽環(huán)類衍生物HYY-014在大鼠體內藥代動力學和組織分布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7 王錦;UHPLC-MS/MS法同時測定中藥多種有效成分在大鼠體內的血藥濃度及其藥代動力學研究[D];廣西大學;2015年
8 郭倩倩;苦龍膽酯苷在大鼠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5年
9 張丹;依卡倍特人體內定量分析方法及藥代動力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10 汪淑芳;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白細胞介素-6的臨床前藥代動力學研究[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基于分子印跡技術對苦參堿的分離及其衍生物的藥代動力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11507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oufeilunwen/yxlbs/21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