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不同學術背景下譯者的翻譯策略及態(tài)度
發(fā)布時間:2018-03-22 19:04
本文選題:文學翻譯 切入點:學術背景 出處:《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翻譯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翻譯史中,有關文學翻譯的討論最為豐富。20世紀70年代涌現(xiàn)的“文化學派”提出了“翻譯是文化的改寫”這一主張,表明了譯者肩負著賦予原作新生的使命,由此看來譯者的地位非常的重要。但是過去的有關文學翻譯的研究往往側重于探討譯者的翻譯方法和技術,著重強調(diào)譯者的態(tài)度及責任感,關于導致譯者翻譯方法及態(tài)度的內(nèi)在因素,比如譯者的學術背景等則很少論及。筆者作為翻譯方向的研究生,在平日的學習實踐中深感知識背景對于翻譯工作的重要性,故希望通過對比不同學術背景下譯者的翻譯文本,來探究學術背景對于翻譯工作的影響。 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棉被》是田山花袋在1907年發(fā)表的中篇小說。作為日本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它被譽為私小說的起點。在中國,最早的譯本出版于1923年,時至今日共有6個不同的譯本。本文選取其中的兩個譯本,以不同學術背景的譯者所采取的不同的翻譯策略及翻譯態(tài)度為中心進行探討。 本文共分三個部分。 序論的部分說明研究的目的及現(xiàn)狀,并闡述《棉被》各中譯本的不同,及選材理由,同時交代兩位譯者的學術背景。 正文部分分為三章,具體地討論譯者的學術背景和翻譯策略及態(tài)度的關系。第一章通過對譯文的比較,分析不同譯者的語言特點、對句式的處理方式以及直譯和意譯的傾向性。分析不同的學術背景對這些內(nèi)容產(chǎn)生的影響。第二章從歸化和異化的角度出發(fā),分析譯者的翻譯觀,并探討翻譯策略與學術背景的關系。第三章以誤譯為中心,詳細探討兩位譯者的翻譯態(tài)度。 結論部分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內(nèi)容,并提出了展望。 譯者的翻譯策略及態(tài)度對譯文質(zhì)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在文學翻譯領域,譯者的主觀性非常高,譯文也會帶有譯者的個人特色。但是,在翻譯研究領域,對影響譯者翻譯的因素的探討往往停留在態(tài)度及技術層面,對其內(nèi)在的原因不甚提及。本文就是以學術背景這一內(nèi)在因素為中心,探討不同學術背景對譯者的影響。中文學術背景的譯者對日本作品抱有敬畏之感,在翻譯時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且中文的行文表達更為優(yōu)美。而日語學術背景的譯者能夠迅速準確地理解日語內(nèi)容,進行流暢的翻譯,但因太過熟悉日語而缺乏敬畏之心,容易出現(xiàn)誤譯。 總的來說,學術背景確實對譯者的翻譯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作為譯者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揚長避短,才能更好地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翻譯作品。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36;I0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姚燈鎮(zhèn);淺談日語長定語的幾種譯法[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2年05期
2 郭曉宇;;關于日語翻譯中直譯和意譯的分析與研討[J];科技經(jīng)濟市場;2015年01期
3 陳潔;;影響譯者翻譯的三個因素[J];菏澤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4 魏育鄰;;淺談日語雙重否定句的修辭效果[J];現(xiàn)代外語;1992年01期
,本文編號:1649969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aiyulunwen/lxszy/164996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