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本中化學史授課對學生情感目標的影響
第一章 緒論
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學生的品質以及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F(xiàn)代的教學不僅僅是以“雙基”作為載體,而是與人類探索自然奧秘的歷史相結合,反映出化學學科與時俱進的精神,逐步引導學生學習化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想要做到這一點,只學習化學知識是不夠的,要進行化學史的學習,有利于讓學生從化學家的成就中受到啟迪,學到正確的科學方法和思想。面對這樣的情況,現(xiàn)在使用的化學教材中設置了哪些涉及化學史的欄目,設計的是否合理?包括了哪些內容?是以什么方式作為切入點?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有什么影響?對于學生化學史的教育是否有效?正是由于這些問題促使這篇文章的形成。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點,反映出理論思維水平的精神風貌、心理狀態(tài)、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總和;瘜W作為一門自然學科,也有其自身的文化價值。因為本身一門學科的出現(xiàn),就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逐步積累的知識或經驗,通過活動、口述、文字等表現(xiàn)形式流傳下來,形成了一門學科,學科的發(fā)展有助于文化的傳播;瘜W文化是思考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化,也是實踐性文化,也是逆向思維文化。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化學史教育的理論基礎
在現(xiàn)實的講授知識的過程中,有關理科類的教學大多都注重科學的實際結論,也就是“是什么”的問題,并不是科學知識產生的相關條件與年代背景,就是不探討“為什么”和“怎么樣”等問題。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針對科學發(fā)生的過程做出強調,同樣也對在解答方法手段等這些操作上進行反復說明但是卻忽略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發(fā)生的過程中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目前對科學知識的探究過程不單單是要讓學生能夠從物質的表面進行觀看進而進行假設推理驗證等一般的學習步驟,而是要讓他們能夠通過自身的認知理解、思維的邏輯性、豐富的想象力來對所學的科學知識進行理解、掌握、應用并能夠通過這一過程總結出固有的一種學習形式,也就是說讓學生從對科學的簡單接受認識階段逐步上升到理解與應用科學知識,并能夠深深的理解科學的本質內容。通過以上所說的可以總結為科學認識論,對科學認識論的理解有可能覺得有些困難,其實在我們對化學史料學習的時候就能夠遇見這樣的問題,例如一個問題為什么要這樣提出?對這一問題的提出所涉及到的解決方法有哪些?得出結果是通過什么理論及條件形成的?得出這樣的結論有沒有異議等等。通過以上總結就可以聯(lián)系到對化學知識研究的過程不能離開化學知識間的基本關系,如主體與客體、形象與抽象等,這一系列的研究過程都是認識論所研究的領域。
二、概念界定
化學史作為化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從時間的坐標軸來看,闡述從化學的萌芽期,經過歲月的長河流淌,怎樣發(fā)展為新時代化學的歷史過程,即化學怎樣起源、發(fā)展和繁盛起來的全過程的系統(tǒng)闡述。在整個人類發(fā)展史中,化學的發(fā)展道路是坎坷的,是因為它的發(fā)展受到了社會經濟因素、文化因素、其他科學發(fā)展的狀況以及哲學宗教思想等因素的制約。這些因素在整體上對化學史的發(fā)展起積極促進作用,但個別因素有時也起阻礙作用,表現(xiàn)出化學在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發(fā)展速度時快時慢。大多數事物的發(fā)展都具有兩個特點。一個是連續(xù)性,一個是階段性。這同樣也適用于化學的發(fā)展。對于化學史的時間軸的劃分,科學家們的看法各不相同,最具代表的是兩位科學家,一位是我國的化學家丁緒賢 (1885-1978)先生的劃分,他認為化學應當分為上古時期、中古時期以及近代。
第三章 化學史教育對情感目標影響的機理研究...........................11
一、化學學科的文化性功能的本質...................11
二、化學史的人文內涵........................ 12
第四章 兩版教材化學史材料文本分析........................... 18
一、研究目標和方法..................... 18
二、研究的依據確定............... 19
第五章 化學史教育對學生情感目標影響的研究結果分析................... 37
一、基本情況分析................................. 37
二、化學史料呈現(xiàn)情況分析.............................. 38
第五章 化學史教育對學生情感目標影響的研究結果分析
一、基本情況分析
在表 4-24 中,人教版教材化學史在必修一中出現(xiàn)個數是 13 次,必修二中 10次,選修一至選修六中出現(xiàn) 55 次,則在人教版教材中化學史出現(xiàn)次數一共是 78次;魯教版教材中化學史在必修一中出現(xiàn)個數是 23 次,在必修二中出現(xiàn) 14 次,在選修一至六中出現(xiàn) 36 次,則人教版教材中化學史一共出現(xiàn)次數為 73 次,通過比較分析可知,化學史在兩版教材中總體的數量出現(xiàn)的過少。在表 4-27 中,人教版教材中化學史在科學史話中出現(xiàn)的次數為 20,是出現(xiàn)位置對多的地方,說明此欄目中所占比重最大,但是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可知,雖然比重大,但是提供的化學家的資料和科研成果都很少,并且?guī)缀醵际呛唵螏н^,沒有詳細的闡述化學史,這就使內容很枯燥,學生不喜愛閱讀。
二、化學史料呈現(xiàn)情況分析
在人教版八本教材中一些化學史料只是作為引言部分中的一句話,或者是作者的背景進行簡單介紹。例如人教版化學必修一中對硫的介紹,只是說了人類在遠古時代就認識硫了,如火藥的發(fā)明等等,都是非常簡單的一句話進行概括,這種做法對培養(yǎng)學生情感目標起不到作用,需要全面、多角度的進行介紹,讓學生充分了解硫的化學史的發(fā)展,這對學生深刻理解化學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在人教版兩本必修教材與六本選修教材中,涉及到化學史資料的內容中,與我國化學家相關的內容非常少。例如: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中占 17.9%,必修一中只有公孫龍,必修二中未提及;這不利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的榮譽感。教材中體現(xiàn)合作精神的案例只有三個,對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的描述很獨立。事實上一個成功的科研結果或者是研究成果,并不只是單單靠一個人的完成,而是通過幾個或者幾組科學家共同合作的結果。例如原子結構的說明,從古代希臘的學說到現(xiàn)在電子云模型的確立,一共經歷了幾千年。在這期間有大量的可選探究,最有代表的是道爾頓、湯姆生、盧瑟福以及玻爾。
..........
第六章 加強學生情感心理目標的教法建議和教材編寫建議
一、確定化學史的教學方法
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采取課堂教授、專題報告和查閱資料等方法來向學生們介紹化學家的貢獻、研究化學事物的意義以及化學家們不怕挫敗,敢于嘗試、遵守客觀事實的化學學科精神,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同樣也可以利用問卷調查、競賽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查并做出適當的調整,目的是讓內容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有易于學生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能夠正確利用科學的學習方法解決面臨的問題;有易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有易于學生維持良好的求知欲望,有易于鞏固學生堅信真理的科學精神。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應該與實驗探究相互融合,讓學生融入其中,增強學生的興趣。
二、加強學生情感建構的建議
這種方式是以學生為主,,教師設置課題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完成。例如訪談法等等。在學習金屬時,讓學生通過網絡搜索金屬的歷史與現(xiàn)今的情況。在課上教師讓學生成組討論查到的信息,教師在這里就是組織者。這種自主的形式給了學生獨立的發(fā)揮空間,也培養(yǎng)學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擺脫了對計算機在學習方面產生影響這一誤區(qū)。各種化學史教學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在課堂教學中這些方法是相互融合的。在化學教學中適當的融合和穿插化學史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完整的科學觀念。
...........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44586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shubaike/caipu/44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