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涼山詩人群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17 13:34
本文關鍵詞:小涼山詩人群研究
【摘要】:小涼山詩人群,主要指的是活躍在云南寧蒗彝族自治縣的詩人以及現(xiàn)已不在寧蒗居住的寧蒗籍詩人,他們以寧蒗的民族文化、風俗人情和地域風光為背景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因為寧蒗彝族自治縣俗稱小涼山,故稱這群詩人為小涼山詩人群。20世紀80年代小涼山地區(qū)出現(xiàn)了第一批本土詩人作家。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隨著小涼山詩歌逐漸發(fā)表在省內(nèi)外刊物,小涼山詩人群逐漸引起云南文壇的關注乃至全國文學界的關注。有關小涼山詩人群中具體詩人的研究文章比較多,但是將小涼山詩人群作為群體研究對象的文章卻寥寥無幾。在某種意義上,小涼山詩人群依然是一個被遮蔽的詩人群體。本文將對小涼山詩人群的發(fā)展脈絡進行梳理,對小涼山詩人群的詩歌創(chuàng)作特點進行整體的考察。由此,把小涼山詩人群從被遮蔽的狀態(tài)下凸顯出來。 全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了小涼山詩人群的概念,同時對小涼山詩人群的歷史淵源、地域背景以及小涼山詩人群現(xiàn)狀進行了簡單梳理。第二部分從基本主題、意象建構、語言特征這三方面來整體把握小涼山詩人群的詩歌創(chuàng)作特色。同時選擇了四位這一詩群中的詩人展開論述,他們分別是魯若迪基、阿卓務林、曹翔、拉姆周雯,在論述過程中,著重探討他們所代表的小涼山詩人群發(fā)展過程中四個主要寫作傾向,即自然主題的關注、族群文化的追尋、精神原鄉(xiāng)的守護以及母系氏族制的痕跡。第三部分探討在當代中國詩歌語境下,小涼山詩歌的價值以及所存在的局限。
【關鍵詞】:小涼山詩人群 少數(shù)民族 詩歌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207.25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導言6-9
- 一、小涼山詩人群概述9-13
- (一) 小涼山詩人群的歷史淵源9-11
- (二) 小涼山詩人群地域背景11-12
- (三) 小涼山詩人群的現(xiàn)狀12-13
- 二、小涼山詩人群的詩歌創(chuàng)作13-41
- (一) 小涼山詩歌的總體特征13-23
- (二) 自然主題的關注23-28
- (三) 族群文化的追尋28-33
- (四) 精神原鄉(xiāng)的守護33-38
- (五) 母系氏族制的痕跡38-41
- 三、小涼山詩歌的價值與創(chuàng)作局限41-45
- (一) 小涼山詩歌的價值41-44
- (二) 小涼山詩歌創(chuàng)作局限44-45
- 結語45-47
- 參考文獻47-49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完成的科研成果49-50
- 致謝5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進;;臺灣少數(shù)民族詩歌與彝族詩歌的宗教意象比較[J];當代文壇;2014年03期
2 黃玲;;在小涼山的懷抱[J];邊疆文學;2007年02期
3 楊艷川;;從《鐫刻在小涼山的詩行》看小涼山詩人群[J];創(chuàng)造;2013年10期
4 李大健;試論地域文化對作家創(chuàng)作風格的影響[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5 俄木木果;;阿庫烏霧詩歌的彝族文化意象及象征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J];涼山文學;2010年06期
6 黃玲;;別具特色的云南少數(shù)民族女作家群[J];民族文學;2010年03期
7 李鴻然;彝族文化身份與世界文化意識——論吉狄馬加的詩歌創(chuàng)作[J];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04期
8 羅慶春;穿越母語:論彝族口頭傳統(tǒng)對當代彝族文學的深層影響[J];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04期
9 王琨;;云南小涼山少數(shù)民族詩群的文學人類學解讀[J];民族文學研究;2013年05期
10 耿占春;;一個族群的詩歌記憶——論吉狄馬加的詩[J];文學評論;2008年02期
,本文編號:1049143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049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