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大討論”背景下的文學批評論述
本文關(guān)鍵詞:“人文精神大討論”背景下的文學批評論述,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人文精神大討論”是中國上世紀90年代的一場極具轟動意義的學術(shù)熱點,當時的一些學者和作家,出于對社會和文學的責任感,又不甘心自己啟蒙角色的失落,希望通過喚起“人文精神”來重塑理想,重建嚴肅高尚的文學,拯救當下中國人的文化和心靈危機;“人文精神大討論”的生發(fā)語境十分復雜,遠非市場經(jīng)濟對文學的影響就能概括,其背后還有深刻的政治和文化動因;在“人文精神大討論”中,文學批評家對文本的審美研究已經(jīng)不再是唯一使命,他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出發(fā)進行文本分析,使文學批評散發(fā)出社會各個領(lǐng)域的氣息,這種轉(zhuǎn)向社會文化的批評形態(tài)在90年代成為文學批評真正的主力軍;人文精神本身是一個具有形而上意義的,同時又結(jié)合了90年代文學文化特殊語境,并吸取了古今中外諸多思想資源的概念;90年代“人文精神大討論”背景下的文學批評包含著對于當代文學發(fā)展的期待和建構(gòu),許多學者們都對90年代后期乃至即將步入21世紀的文學應走向何處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人文精神尋思者是堅守文學啟蒙的榜樣,其執(zhí)著的社會批判態(tài)度和使命感令人敬佩,但其學術(shù)主張和言說策略也暴露出了非理性的一面,這使得人文精神沒有發(fā)揮出其應有的正能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人文精神討論最后走向停滯的結(jié)局。
【關(guān)鍵詞】:人文精神大討論 語境 文化 建構(gòu) 文學啟蒙 非理性
【學位授予單位】:閩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206.7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緒論9-13
- 第一章 “人文精神大討論”背景下文學批評的語境研究13-27
- 第一節(jié) 市場經(jīng)濟對文學的侵蝕以及文學批評的畸變13-18
- 一、文學倒向市場及其媚俗傾向13-15
- 二、文學批評陷入危機:表面上的繁榮與背后的低谷15-18
- 第二節(jié) 政治意識形態(tài)同文學的曖昧關(guān)系18-22
- 一、政治權(quán)利的位移和文人的角色危機18-19
- 二、“斷裂時代”中文學的肯定性寫作19-22
- 第三節(jié) 文化交流和價值變動下的中國文學生態(tài)22-27
- 一、大眾文化的興起和文學的“狂歡”22-24
- 二、文學批評的大眾化和人文精神的中西方溯源24-27
- 第二章 “人文精神大討論”背景下文學批評的特征和趨向研究27-41
- 第一節(jié) 文學批評的泛文化性27-32
- 一、文學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27-29
- 二、“人文精神大討論”背景下文化批評的泛文化性29-32
- (一) 獨立性和學理性的淡化29-30
- (二) 批評家的道德焦慮和精神救贖30-32
- 第二節(jié) 文學批評的焦點與核心:難以辨認的人文精神32-36
- 第三節(jié) “人文精神大討論”背景下文學批評的對話體特征36-41
- 一、90 年代文學對話體批評的興起36-37
- 二、人文精神討論中文學批評對對話體的運用37-41
- 第三章 “人文精神大討論”背景下文學批評的主要論題解讀41-57
- 第一節(jié) 對文學商業(yè)化的表述41-45
- 一、商品和物質(zhì)因素在文本中的滲透41-43
- 二、對文學商品屬性的價值辨析43-45
- 第二節(jié) 文學界對自我身份的確認45-50
- 一、關(guān)于文學批評的主體性問題45-47
- 二、文人作家的啟蒙角色辨析47-50
- 第三節(jié) “人文精神”蘊含下的文學批評新境界50-57
- 一、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50-53
- 二、對于當代文學和文學批評的建構(gòu)53-57
- (一) “新文學精神”的建立53-54
- (二) 傳統(tǒng)與西方:文學理論建構(gòu)的兩個維度54-57
- 第四章 “人文精神大討論”背景下文學批評的價值意義分析57-71
- 第一節(jié) 新世紀文學人文精神狀況淺析57-64
- 一、人文精神在掙扎中生存57-62
- (一) 80 后文學的崛起和人文精神的缺失58-60
- (二) 底層苦難的書寫和人文精神的變化60-62
- 二、新世紀文學批評對90年代傳統(tǒng)的揚棄62-64
- (一) 90 年代文學批評特征的延續(xù)62-63
- (二) 女性文學批評的調(diào)整和超越63
- (三) 網(wǎng)絡世界的泛文學批評63-64
- 第二節(jié) 20年后的回眸——人文精神的得與失64-71
- 一、人文精神——精英知識分子最后的啟蒙?64-67
- 二、人文精神尋思者的失誤辨析67-71
- (一) 理性與非理性的悖論67-68
- (二) 現(xiàn)代性的模糊——文學批評的“重外輕內(nèi)”68-71
- 結(jié)語: 文學的心靈71-73
- 參考文獻73-79
- 致謝79-81
- 攻讀學位期間獲得的科研成果8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謂人文精神[J];新長征;2000年01期
2 姜藝,王麗娟,馬玉成,孫建翠,胡鳴;體育的人文精神[J];體育文史;2001年03期
3 劉京希;“人文精神與現(xiàn)代化”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文史哲;2001年04期
4 楊方;哲學的人文精神功能[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5 趙慶杰;塑造人文精神 提供終極關(guān)懷[J];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03期
6 薛留成;體育與人文精神芻議[J];體育文化導刊;2002年03期
7 孫偉平;在科學與人文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研討會綜述[J];哲學動態(tài);2002年12期
8 徐惠民;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J];江南論壇;2002年08期
9 季相林;市場經(jīng)濟呼喚人文精神[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10 ;人文精神與今日社會[J];文藝理論研究;200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麗莎;;人文精神的護理實踐[A];全國傳染病護理學術(shù)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2 陳新漢;;文化、自由和人文精神[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第五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許雯麗;;淺談人文精神對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的影響[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涂萬作;;行走寫作:人文精神與山水的對話[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林華;;試論在電腦寫作時代如何高揚人文精神[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常江;;寫作需要承載與發(fā)展人文精神[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傅治淮;;也談寫作與人文精神[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王黔輝;;寫作:人文精神的接力棒[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袁修銀;;人文精神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A];全國精神科護理學術(shù)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10 李云;;讓人文精神在素質(zhì)教育中閃光[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北京人文大學副校長 陸祖汶;“人文精神”之我見[N];中國教育報;2004年
2 程倩春;人文精神: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3 宮? 戴學章 曲真儒;人文精神:現(xiàn)代化城市之魂[N];遼寧日報;2000年
4 仇忠海;重視人文精神的弘揚[N];文匯報;2003年
5 賴邦凡(作者系重慶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提煉重慶人文精神的三個原則[N];重慶日報;2006年
6 茍欣文 郭詔彬;培育當代重慶人文精神 提升重慶發(fā)展精神動力[N];重慶日報;2006年
7 邵康慶;重慶人文精神與圖書館[N];中國文化報;2006年
8 見習記者 楊力葉;重視人文精神是全體桂林人的責任[N];桂林日報;2007年
9 見習記者 楊力葉;人文精神是軟實力的核心部分[N];桂林日報;2007年
10 許承紀;我們需要怎樣的城市人文精神?[N];桂林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張娜;人文精神的消隱與回歸[D];復旦大學;2010年
2 于云;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與人文精神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3 張桂芳;數(shù)字化技術(shù)時代中國人文精神解讀[D];東北大學;2008年
4 紀明澤;學校:弘揚現(xiàn)代人文精神的家園[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楊曉;語文課程中人文精神的傳承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繼恒;環(huán)境法的人文精神論綱[D];武漢大學;2011年
7 劉子貴;論“兩種文化”矛盾與人文精神的構(gòu)建[D];吉林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麗萍;中西法的人文精神發(fā)展之比較[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2 梁向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人文精神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3 李志偉;論和諧社會視野下人文精神的建構(gòu)[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車麗娜;論現(xiàn)代科技與人文精神的互動協(xié)調(diào)發(fā)展[D];長安大學;2010年
5 周一鳴;20世紀90年代人文精神的困惑與追尋[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6 張立榮;法律的人文精神之現(xiàn)代意義解讀[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范宜濤;論武警學員人文精神的培育[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8 張靜;論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人文精神的建構(gòu)[D];鄭州大學;2006年
9 劉軍;論法律中的人文精神[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7年
10 李鳳;試論網(wǎng)絡人文精神及其建構(gòu)的實踐基礎(chǔ)[D];貴州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關(guān)鍵詞:“人文精神大討論”背景下的文學批評論述,,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61369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6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