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與自由——儒家私學課程思想及現(xiàn)實意義
[Abstract]:Freedom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private course of ancient Confucianism, represented by Confuciu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spontaneity and judgment. This conscious feature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curriculum form of Confucian private learning, but also in Necker's extrapolation, and in the happy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curriculum.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nscious thought in the private school curriculum of Confucianism is not only helpful to reveal the foundat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but also helpful to the insight into the cause of loosening the foundation.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江西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項目“中國課程思想的古典遺產(chǎn)與現(xiàn)代形態(tài)研究”(2009JJD880010)
【分類號】:G42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彬;;論WTO的“自給自足性”——從“自給自足體系”概念出發(fā)[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2期
2 胡萬年;王陽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與康德意志自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3 李革新;;從自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論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4 胡萬年;;奧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維度——兼與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5 王紅;;消費文化時代的媒體倫理精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6 方國武;;從“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論的理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王建軍;;康德自由理論的兩個前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8 王強;;道德哲學的三種悖論形態(tài)[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9 成海鷹;;波德萊爾筆下的城市巴黎、都市情感和體驗[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古玉;;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自我”[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宮睿;;作為理性的批判的“啟蒙”——對康德“啟蒙”思想的一個闡釋[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shù)前沿論叢(上)[C];2011年
2 劉月嶺;;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趙祥祿;;“仁”與“絕對命令”——孔子與康德的道德人生觀比較研究[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馬建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gòu)建下的刑罰執(zhí)行——論強化服刑人員的思想教育[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5 馬永慶;;公共文明建設中的榮辱觀教育[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6 陳永慧;;文明秩序助推和諧社會構(gòu)建進程——淺議“排隊推動日”活動在社會秩序建設中的作用[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7 李金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新趨向[A];“傳承人文奧運精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8 高劍平;;追問技術(shù)與倫理[A];“科技高速發(fā)展對倫理道德底線的沖擊及其化解”主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趙華;;兩種文化的理性解讀[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徐衛(wèi)紅;;從康德的角度看現(xiàn)代道德教育的一個誤區(qū)[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2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9 李振;延安《解放日報》中的性別與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孫經(jīng)國;從理想性政治哲學到現(xiàn)實性政治哲學[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琰;組織與個體互為塑造關(guān)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zhuǎn)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笛;論道德義務不能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劉昌頂;以人為本的哲學視角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萬波;科學發(fā)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學;2010年
6 王輝;科學發(fā)展觀的生態(tài)價值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彬;慈善意識:我國慈善事業(yè)的倫理困境[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唐杰;大學生誠信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呂武;轉(zhuǎn)基因農(nóng)產(chǎn)品推廣的倫理審視[D];河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朱宗霞;羅爾斯分配正義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安秀明;張榮山;;淺析儒家思想教育理論的基本特征[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2 鄭霖;;《三字經(jīng)》中儒家教育思想的哲學意蘊[J];蘭州學刊;2007年S1期
3 鄭霖;;《三字經(jīng)》中儒家教育思想的哲學意蘊[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4 李振綱;邢靖懿;;儒家思想與現(xiàn)代教育的關(guān)系[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05期
5 田凌;;現(xiàn)代青少年的心理行為與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思想[J];華章;2010年21期
6 劉瑞文;新時期加強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7 朱文靜;;孟子與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7期
8 王鳳榮;;校園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對接和碰撞[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呂本興;;儒家思想與和諧校園建設[J];山東省農(nóng)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10 盛應文;;儒家誠信思想與和諧社會[J];文教資料;2010年1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汪灝;;《師說》的語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程方平;;張弧《素履子》中的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鄒大炎;;試論荀子的教育心理思想[A];全國第六屆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文摘選集[C];1987年
4 李瑾;;長存價值再發(fā)現(xiàn):21世紀學習的文化寶庫(英文)[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zhuǎn)型:“教育傳承與創(chuàng)新”教育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劉桂林;;許衡教育思想探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王卓民;;道家教育培養(yǎng)目標探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楊煥英;;儒家倫理與獨立后的新加坡道德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8 黃榮光;;略論井上毅的教育觀的變遷[A];對外貿(mào)易外語系科研論文集(第二期)[C];1993年
9 齊紅深;;渤海國的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任友達;;高舉“三個代表”旗幟,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A];首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傅佩榮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不能落實到民間生活的學問是虛的[N];南方周末;2010年
2 本報記者 薛慶元 通訊員 付利;蘇州 現(xiàn)代私塾引發(fā)德育之爭[N];中國消費者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郝明雷;世界選擇了孔子[N];濟寧日報;2008年
4 劉亦青;德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N];甘肅日報;2005年
5 楊司乾;向孔子學教改 育學生使“成人”[N];黃石日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鄭和;追尋生命的教學觀[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2 王晴;從“教化”到“培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屏;教育視野中的傳統(tǒng)游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黃艷;孔子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鄭州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孔娜;曾國藩語文教育思想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8年
2 金洙成;儒家思想對中韓學校德育的價值及啟示[D];延邊大學;2001年
3 高媛;傳統(tǒng)儒家教育觀的方法論基礎及其現(xiàn)代價值[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4 樊亞嶠;儒家課程觀及其現(xiàn)代教育價值[D];西南大學;2008年
5 魏惠霞;東漢太學與太學生運動[D];鄭州大學;2009年
6 唐艷艷;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7 江麗娜;孔子修身思想及其教育啟示[D];浙江師范大學;2009年
8 范春s
本文編號:2123157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123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