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博與后人類主義
發(fā)布時間:2020-08-08 23:27
【摘要】:賽博一詞是控制裝置與有機體的縮寫形式,賽博起源于控制論。西方科技文化發(fā)展至今,賽博科學觀成為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改變?nèi)祟惖馁惒⿲崿F(xiàn)了用機器替換人體的一部分,賽博同時反映了當代人類身體受到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深遠影響,尤其是隨著現(xiàn)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這種影響和趨勢越來越明顯。賽博的出現(xiàn)意味著打破傳統(tǒng)的二元論觀點,同時意味著突破人類主體在本體論上的純潔性,因此,對于賽博的哲學研究進入后人類主義范疇。后人類主義起源于對于人類生命延長的渴望,對于人類克服身體局限以達到更為廣泛的思維和情感的體驗,促使了人類利用技術區(qū)改造自身在生物性能上的局限性。然而對于后人類主義認識的誤區(qū)容易導致超人類主義的離身性困境。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探討賽博科學觀導致人、技術和自然關系的改變,同時厘清后人類主義發(fā)展的理論線索。作為賽博研究和后人類主義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將對皮克林、哈拉維和海爾斯的理論研究和學術思想進行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結和重構。本文第一章從控制論的發(fā)展以及控制論與賽博的關系來闡明賽博的起源,同時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形成的賽博科學觀,以及對時下學術界關注的焦點賽博空間對于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影響進行歸納總結。第二章的內(nèi)容體現(xiàn)為賽博與當今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契合,集中體現(xiàn)為賽博的文化反叛實質(zhì)及其具有的后現(xiàn)代主義傾向。作為本文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第三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從賽博過渡到后人類主義,對于后人類主義的理解應該放在其與人類主義、超人類主義的對比研究中進行把握,從而引申出本文第二部分重點研究對象:當今科學技術哲學領域賽博與后人類主義研究的代表人物。在第四章中,皮克林將其代表性的實踐的沖撞理論總結為“瞬時突現(xiàn)性”和“后人類主義”兩大特征。皮克林的局部對稱性原則將人類因素和非人類因素之間的阻抗關系視為力量的舞蹈,在各種異質(zhì)性要素共同沖撞的過程中,人類力量的主體性與物質(zhì)力量的阻抗性彼此抵消,實質(zhì)上將人類力量和物質(zhì)力量對等起來,從而導致人類的主體性在實踐過程中被抹煞,進而忽視了實踐過程中人類的主導性,皮克林強調(diào)消除主客體之分,在很大程度上而言,他并不關心認識論,而是強調(diào)賽博科學觀形成以來的賽博本體論——一種關注人類力量和物質(zhì)力量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本體論。哈拉維的賽博科學觀則試圖恢復人的主體性,通過其鮮明的賽博女性主義以及情景化知識特征,強調(diào)一種對人“負責任”的科學,這也成為本文第五章的主要內(nèi)容。在本體論上,哈拉維與拉圖爾、皮克林站在同一個陣營,對二元論進行女性主義和情境知識的批判,混淆了主客體之間的分化對立,在注重科學技術的倫理維度之外,卻忽視了人類主體的認知維度。本文的最后一個研究對象海爾斯,正是通過具身性后人類主義思想試圖闡明人類主體性的重要作用,對于皮克林和哈拉維同時忽略的問題,海爾斯重回了人的主體性認知維度。在最后一章中,基于理論線索的梳理和邏輯重構,本文嘗試在后人類主義視野下對科學合理性問題進行重新審視。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N02
本文編號:2786255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N0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冉聃;;后科學知識社會學轉向與實踐的沖撞[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2 冉聃;蔡仲;;賽博與后人類主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年10期
3 肖雷波;;技科學視角下的兩種科學史學之爭——哈伍德人類主義解釋與皮克林后人類主義解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年05期
4 佘正榮;;后人類主義技術價值觀探究[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8年01期
5 楊通進;;轉基因技術的倫理爭論:困境與出路[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6 王娜;吳彤;;皮克林的科學實踐觀初探[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年07期
7 董美珍;;科學、女性與客觀性——兼評女性主義對科學客觀性的探索[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年04期
8 周麗昀;;情境化知識——唐娜·哈拉維眼中的“客觀性”解讀[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年11期
9 洪曉楠;郭麗麗;;女性主義經(jīng)驗論科學哲學評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年11期
10 吳小英;女性主義的知識范式[J];國外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董美珍;女性主義科學觀探究[D];復旦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786255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projectlw/zzkxlw/2786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