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密度聚類和特征分類的蛋白質相互作用熱區(qū)預測
【學位單位】:武漢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5
【中圖分類】:Q51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3 蛋白質相互作用熱區(qū)的概念
1.3.1 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
1.3.2 蛋白質結合面性質
1.3.3 蛋白質相互作用中的熱點殘基
1.3.4 蛋白質相互作用中的熱區(qū)
1.4 本文的研究內容與創(chuàng)新點
1.4.1 本文的內容安排
1.4.2 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
1.5 本章小結
第2章 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生物實驗方法和智能計算方法
引言
2.1 獲取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生物實驗方法
2.1.1 丙氨酸突變實驗
2.1.2 Bind-Wash-Elute洗脫實驗
2.1.3 高通量實驗方法
2.2 預測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智能計算方法
2.2.1 基于基因信息的方法
2.2.2 基于蛋白質結構信息的方法
2.2.3 基于氨基酸序列信息的方法
2.3 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數(shù)據(jù)庫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基于密度聚類和特征分類的蛋白質熱區(qū)預測
引言
3.1 基于密度的增量型聚類
3.1.1 聚類分析
3.1.2 聚類算法分析
3.1.3 基于蛋白質殘基密度的增量型聚類
3.2 基于特征的分類
3.2.1 支持向量機
3.2.2 遞歸特征消除結合歸一化互信息特征選擇
3.3 結合密度聚類和特征分類的熱區(qū)預測算法
3.4 實驗結果與分析
3.4.1 數(shù)據(jù)集
3.4.2 標準熱區(qū)定義
3.4.3 評價準則
3.4.4 實驗結果
3.4.5 預測性能比較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熱區(qū)預測算法優(yōu)化
引言
4.1 聚類參數(shù)選擇優(yōu)化
4.1.1 蛋白質殘基密度聚類參數(shù)選擇
4.1.2 聚類參數(shù)選擇優(yōu)化算法
4.1.3 實驗結果
4.1.4 預測性能比較
4.2 鄰居殘基優(yōu)化
4.2.1 熱區(qū)預測結果鄰居殘基優(yōu)化原則
4.2.2 鄰居殘基優(yōu)化算法
4.2.3 實驗結果
4.2.4 預測性能比較
4.3 本章小結
第5章 基于序列保守性的熱區(qū)驗證方法
引言
5.1 直接同源基因
5.2 保守性得分函數(shù)
5.3 實驗結果與分析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總結與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1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錄2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參加的科研項目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琳慧,韓忠朝;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J];生命的化學;2005年03期
2 唐澤耀,戴淑芳,陳華,林原;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的哲學思考[J];醫(yī)學與哲學;2005年01期
3 曹建平,馬義才,李亦學,石鐵流;計算方法在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應用[J];生命科學;2005年01期
4 謝江;張武;梅健;顧知立;吳繼宗;李輝;張律文;;一種新的計算預測alpha-synuclein蛋白質相互作用網(wǎng)絡的方法(英文)[J];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8年06期
5 余鑫煜;許正平;;蛋白質相互作用數(shù)據(jù)庫及其應用[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08年03期
6 劉中揚;李棟;朱云平;賀福初;;蛋白質相互作用網(wǎng)絡進化分析研究進展[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09年01期
7 王正華;董蘊源;王勇獻;;蛋白質相互作用網(wǎng)絡的幾種聚類方法綜述[J];國防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8 陸林英;魏雅卓;崔穎;孫平平;馬雅楠;馬志強;;基于支持向量機的蛋白質相互作用識別[J];生物信息學;2009年04期
9 王建新;蔡釗;李敏;;一種基于極大團的蛋白質相互作用預測方法[J];高技術通訊;2009年01期
10 李松倍;謝江;張武;武頻;;蛋白質相互作用網(wǎng)絡的相似子網(wǎng)搜索問題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0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懿珍;基于協(xié)同智能的蛋白質相互作用及其網(wǎng)絡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2 梁治;蛋白質相互作用網(wǎng)絡的比較生物學分析及其應用[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3 王曉敏;基于蛋白質相互作用網(wǎng)絡的功能模塊識別及功能預測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4 胡靜;基于密度聚類和特征分類的蛋白質相互作用熱區(qū)預測[D];武漢科技大學;2015年
5 謝江;蛋白質相互作用網(wǎng)絡的數(shù)值研究[D];上海大學;2008年
6 史明光;蛋白質相互作用預測方法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7 杜秀全;基于智能計算的蛋白質相互作用預測方法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8 尤著宏;基于圖和復雜網(wǎng)絡理論的蛋白質相互作用數(shù)據(jù)分析與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9 龐開放;基于基因表達和蛋白質相互作用數(shù)據(jù)集成的蛋白質進化、功能重要性和動態(tài)模塊化組織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10 馮鐵男;基于小波的蛋白質相互作用網(wǎng)絡的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蘊源;基于譜方法的蛋白質相互作用網(wǎng)絡分析[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2 邴志桐;蛋白質相互作用網(wǎng)絡度分布的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3 楊曉飛;基于多源數(shù)據(jù)融合的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網(wǎng)絡構建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4 劉喆;人類蛋白質相互作用數(shù)據(jù)庫可靠性的衡量[D];天津大學;2009年
5 李滿生;基于本體的蛋白質相互作用信息文本挖掘方法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0年
6 畢敬業(yè);基于序列的蛋白質相互作用預測方法研究[D];山西大學;2013年
7 步淑杰;基于非變性微型2DE-網(wǎng)格凝膠切取—定量LC-MS/MS蛋白質相互作用組學方法的建立及人類血漿蛋白質的分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8 莊雪琴;大圖理論在蛋白質相互作用網(wǎng)絡比對中的應用[D];南京理工大學;2015年
9 陳白雪;體外進化ATP結合蛋白的初步功能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5年
10 董美豪;基于文本挖掘的蛋白質相互作用對抽取方法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838876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oufeilunwen/jckxbs/2838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