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漢語新詞語》若干語言學特點及使用情況研究
本文選題:2006年 切入點:年度新詞語 出處:《河北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本文以《2006漢語新詞語》所收172條詞目為研究對象,以慧科搜索數據庫檢索結果為語料來源,運用定量與定性、共時與歷時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2006年度新詞語進行了細致、全面的分析與考察。共時靜態(tài)層面主要分析、描述2006年度新詞語的若干語言學特點,歷時動態(tài)考察層面主要是跟蹤、記錄2006年度新詞語的使用情況。全文共包含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主要是闡明本文的選題緣由,研究對象及語料來源,研究目的與意義,研究方法,并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歸納。第二、第三部分是從共時層面描寫2006年度新詞語的若干語言學特點。第二部分主要描寫了2006年度新詞語在內容、類型及音節(jié)構成方面的特點。首先,內容方面,將2006年度新詞語分為時事政治、經濟、網絡科技、體育娛樂、文教衛(wèi)生和社會生活六類;類型方面,以詞形為基點將2006年度新詞語分為新詞新語和固有詞語的新義、新用法兩類;最后探討了2006年度新詞語的音節(jié)構成特點。第三部分,從詞義和語素義的關系角度入手分析2006年度新詞語語素的表義特點。綜合前人研究成果,對篩選出的104條新詞語進行了窮盡式的考察,將2006年度新詞語詞義和語素義的關系類型分為七類,內含11個次類。依據各種類型新詞語在2006年度新詞語中的數量及所占比重,總結、歸納了2006年度新詞語的語素在表義方面的特征。第四部分,從歷時層面考察2006年度新詞語產生以來近十年的使用情況。通過監(jiān)測、記錄2006年度新詞語2006至2015年在報刊媒體上的使用頻次及復現文本數,逐個計算2006年度新詞語的時點生命力值和時段生命力值,繪制2006年度新詞語的生命力曲線圖?疾2006年度新詞語在監(jiān)測語料內的使用頻次、復現形式,在語法、語義方面的發(fā)展變化情況及生命力曲線的類型等。通過研究,本文認為2006年度新詞語的內容以社會生活類為主;音節(jié)形式仍以雙音節(jié)為主,但其優(yōu)勢地位已不明顯,多音節(jié)詞語數量超過雙音節(jié)詞語,占有重要比重;表義方面,語素表義方式較隱晦,詞義表面化傾向不明顯。使用方面,2006年度新詞語在語法、語義方面的發(fā)展變化不大;過半年度新詞語的使用頻次處于低水平;詞語的復現形式較復雜,以斷續(xù)復現為主;生命力曲線類型分為五類,以下降型為主。筆者認為年度新詞語發(fā)布后的動態(tài)考察工作應及時跟進,梳理新詞語在不同橫斷面的發(fā)展變化面貌,總結詞匯在語法、語義、語用,使用度、留存消隱等方面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這些工作仍需進一步深入,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豐富詞匯研究的內容。
[Abstract]:In the second part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new words in 2006 are divided into seven categories , namely , the new words in 2006 and the new words in 2006 . The second part mainly de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words in 2006 . On the other hand ,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dynamic inspection of new words in 2006 should be followed up in a timely manner ,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words in different cross sections should be followed up .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H13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黎;;對2007年新詞語的動態(tài)監(jiān)測[J];雞西大學學報;2015年07期
2 劉思伽;;當代漢語新詞語使用情況考察——以2009年度新詞語為例[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3 石麗榮;萬曉高;;2006年以來漢語年度新詞語生命力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4年05期
4 王笑楠;;論新詞語在媒體中的使用與規(guī)范問題[J];新聞知識;2013年07期
5 關英明;劉晶晶;;由新詞語審視隱喻的生命力[J];北方論叢;2013年01期
6 張蔚虹;;傳統(tǒng)媒體視角下的新詞語使用探討[J];新聞知識;2011年04期
7 張立群;;現代漢語新詞語的產生途徑及分類[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0年01期
8 曾柱;;新詞語新義位的表現形式初探——以《2006漢語新詞語》為例[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9 高桂英;;論漢語新詞語的產生途徑及規(guī)范[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10 曾祥喜;;從當代漢語新詞語看中國社會文化的變遷[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維敏;年度新詞語隱退的個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2 邱婉怡;模因視閾下2011年度漢語新詞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3 史永浩;2010年度新詞語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4 冉曉君;2006-2010年度漢語表人新詞語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5 張偉娜;2006-2010年度新詞語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
6 趙佳;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新詞語的使用情況調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2年
7 段穎;2009年度新詞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陳玉蘭;2008年漢語新詞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王興海;2006—2008年度新詞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石慧娜;《南方周末》(2007年度)使用新詞語情況的考察[D];河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697483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69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