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漢藏語系的語言類型學研究
本文關鍵詞: 漢藏語系 語言類型學 研究經(jīng)驗 新動態(tài) 出處:《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漢語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之間的比較、不同少數(shù)民族語言之間的比較是漢藏語類型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20年來漢藏語系語言類型學研究的經(jīng)驗主要是:必須區(qū)分親屬型語言比較和非親屬型語言比較;親屬語言的類型學比較必須區(qū)分語言現(xiàn)象的同源關系和非同源關系;必須重視系統(tǒng)參照;必須謹慎判定語言接觸現(xiàn)象。語言類型學研究存在對漢藏語系語言事實重視不夠的弱點,導致所提取的有些類型學規(guī)則不能概括漢藏語的語言事實。漢藏語系語言中的量詞問題、韻律問題、聲調(diào)問題、語音和諧問題、多義分合問題等,都是未被認識、有待開墾的領域,漢藏語的類型學研究大有可為。
[Abstract]: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minority languag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minority languag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and Tibetan typology.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experienc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nd Tibetan language typology is as follows:. We must distinguish the kinship language comparison from the non-kinship language comparison. The typological comparison of kinship languages must distinguish the homology and non-homology of linguistic phenomena.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systematic reference; It is necessary to judge the phenomenon of language contact carefully. There is a weakness in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typology that does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facts of Chinese and Tibetan languages. As a result, the extracted typology rules can not generalize the linguistic facts of Chinese and Tibetan languages, such as quantifier problems, prosodic problems, tone problems, phonetic harmony problems, polysemy problems and so on. It is an unrecognized and uncultivated field, and the typology of Chinese and Tibetan languages has great potential.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
【分類號】:H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丙甫;從賓語標記的分布看語言類型學的功能分析[J];當代語言學;2001年04期
2 戴慶廈,傅愛蘭;藏緬語的述賓結構——兼與漢語比較[J];方言;2001年04期
3 孫宏開;;論藏緬語語法結構類型的歷史演變[J];民族語文;1992年05期
4 沈家煊;現(xiàn)代漢語“動補結構”的類型學考察[J];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03期
5 戴慶廈;李潔;;從藏緬語族語言反觀漢語的被動句[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6 戴慶廈;傅愛蘭;;藏緬語的形修名語序[J];中國語文;2002年04期
7 唐正大;;與關系從句有關的三條語序類型原則[J];中國語文;2006年05期
8 儲澤祥;;漢語處所詞的詞類地位及其類型學意義[J];中國語文;2006年03期
9 吳福祥;;漢語語法化演變的幾個類型學特征[J];中國語文;2005年06期
10 戴慶廈,李潔;藏緬語的強調(diào)式施動句——兼與漢語被動句對比[J];語言研究;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奇;領屬關系與英漢雙賓構式的句法結構[J];現(xiàn)代外語;2005年02期
2 胡云晚;;洞口方言的給予動詞“把”、“乞”、“把乞”及其句式[J];云夢學刊;2006年04期
3 馮英;漢語結構類型的歷史演變[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5期
4 齊春紅;;現(xiàn)代漢語語氣副詞“可”的強調(diào)轉(zhuǎn)折功能探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5 李宗江;;去詞匯化:“結婚”和“洗澡”由詞返語[J];語言研究;2006年04期
6 何曉煒;雙賓語結構和與格結構的關系分析[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7 孫宏開;試論“邛籠”文化與羌語支語言[J];民族研究;1986年02期
8 孫宏開;論藏緬語中動詞的命令式[J];民族語文;1997年06期
9 劉光坤;論羌語動詞的人稱范疇[J];民族語文;1999年01期
10 楊將領;獨龍語動詞趨向范疇研究[J];民族語文;199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陳凡凡;;標記假說與漢語二語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現(xiàn)象及習得難度[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均;蘇美爾語的格范疇[D];北京大學;2008年
2 鹿榮;現(xiàn)代漢語供用[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3 金鐘赫;現(xiàn)代漢語語序的認知機制探索[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4 邱斌;古今漢語方位詞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5 孫艷;漢藏語四音格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6 李泉;單音形容詞原型性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7 時兵;古漢語雙賓結構研究[D];安徽大學;2002年
8 熊仲儒;現(xiàn)代漢語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9 李泰洙;《老乞大》四種版本語言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謝建猷;廣西平話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丹榮;襄樊方言“給”類句[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2 龔娜;“X于”結構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3 何莉芳;現(xiàn)代漢語雙賓語句句法語義分析[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6年
4 許歆雅;動態(tài)詞義變化試析[D];蘇州大學;2006年
5 覃東生;賓陽話語法研究[D];廣西大學;2007年
6 郭瑩;現(xiàn)代漢語雙賓和與格句式的用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彥琳;“倆”的多角度分析[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8 侯坤;生成語法框架下“V+給”結構中“給”字的句法地位初探[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9 李谷慧;漢語給與義雙及物結構分析[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10 邢相文;現(xiàn)代漢語起點介詞研究[D];延邊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秀芳;“是”的進一步語法化:由虛詞到詞內(nèi)成分[J];當代語言學;2004年01期
2 張光宇;東南方言關系綜論[J];方言;1999年01期
3 錢乃榮;吳語中的虛詞“仔”[J];方言;1999年02期
4 陳立中;論湘語、吳語及周邊方言蟹假果遇攝字主要元音的連鎖變化現(xiàn)象[J];方言;2005年01期
5 崔希亮;空間關系的類型學研究[J];漢語學習;2002年01期
6 戴慶廈,孫艷;四音格詞在漢藏語研究中的價值[J];漢語學習;2003年06期
7 邵敬敏;周娟;;漢語方言正反問的類型學比較[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8 瞿靄堂;;嘉戎語概況[J];民族語文;1984年02期
9 孫宏開;;論藏緬語語法結構類型的歷史演變(續(xù))[J];民族語文;1992年06期
10 劉丹青;漢藏語言的若干語序類型學課題[J];民族語文;2002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傅滿義;;現(xiàn)代漢語定中語序的理據(jù)分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高兵;李華;李u&;;運動事件編碼的語言類型學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饒宏泉;;漢語方言三種體標記的共用分布與特征互動[J];語言研究;2011年03期
4 李文平;徐志波;;瀕危語言價值探究[J];宜賓學院學報;2011年08期
5 李凱;;漢語類型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6 余東濤;;語言類型學視野下的時間狀語考察——可別度與時間狀語標記的蘊含關系[J];外國語文;2011年03期
7 王遠國;;關系化和漢語關系從句[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宣恒大;;現(xiàn)代漢語隱現(xiàn)句研究的趨勢[J];學術界;2011年07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郭中;;從類型學的角度看漢語的基本語序問題[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曾曉渝;尹世瑋;;論回輝話的性質(zhì)及其形成機制[A];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10屆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3 宋金蘭;;“是”之指代-判斷詞屬性芻論——兼論判斷詞與指代詞的淵源關系[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4 郭銳;;高名凱先生的漢語詞類研究[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儲澤祥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儲澤祥:追求理論方法創(chuàng)新是核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劉茜;《漢語方言地圖集》填補語言學空白[N];中國文化報;2009年
3 張邱林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深化比較:漢語方言學研究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曉林;特殊句式的作格闡釋[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2 陶伏平;湖南慈利通津鋪話連詞、介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3 李波;語言類型學視野下的日漢語序?qū)Ρ妊芯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4 曲辰;語言類型學視角下的漢語和法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5 鄭慧仁;東北亞語言比較標記的類型學研究[D];北京大學;2013年
6 白蓮花;韓漢語語序類型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7 韓巍峰;主題與主題標記結構的語序類型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王曉華;現(xiàn)代日漢情態(tài)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9 覃東生;對廣西三個區(qū)域性語法現(xiàn)象的考察[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10 牛順心;漢語中致使范疇的結構類型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季勤;英漢銜接手段對比研究[D];南昌大學;2006年
2 覃東生;賓陽話語法研究[D];廣西大學;2007年
3 劉宇;古今方位表達方式比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6年
4 曹洋;現(xiàn)代漢語粘狀動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王菲宇;從語義地圖看漢語“和”類詞[D];北京大學;2012年
6 桑婷婷;基于類型學框架的關系從句二語習得對比研究[D];青島大學;2012年
7 盧業(yè)林;大新壯語語法調(diào)查與研究[D];廣西大學;2011年
8 王初艷;英漢存現(xiàn)句的類型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9 童芳華;語言之新結構分類[D];四川師范大學;2002年
10 楊之東;若干成對關聯(lián)詞使用情況的考察與分析[D];安徽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492918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yilunwen/hanyulw/1492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