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濟與修持:中國詩學津渡意象分析
本文關鍵詞:救濟與修持:中國詩學津渡意象分析
【摘要】:津渡既涉及送別之類的人生典型情境,又被賦予道諦、法門、救濟、超度等意指,成為聯(lián)系現(xiàn)實和理想、世間和出世間之間的紐帶。在詩文典籍中,對津渡的追尋具體化為"問樵"與"問漁"。問樵多涉及對道家神仙世界的主動追求,而問漁多表現(xiàn)對濁世的不滿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作為津渡意象的人物主題,漁樵形象既與仙佛結緣,又實現(xiàn)了由個人俠義道到忠君愛國的道德轉換,也間接表彰了來自民間的倫理正義。由禪門偈語到宗門象征再到詩語符號,津渡意象包含日常世界、道德精神和宗教心靈三方面的內容。中國詩學文化心靈的向度亦因津渡意象而得以呈現(xiàn)。
【作者單位】: 韓山師范學院中文系;
【關鍵詞】: 津渡 意象 中國詩學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地域、空間與審美——唐宋詩詞嶺南意象的人文地理學研究”(13XJA751001)
【分類號】:I207.2
【正文快照】: 作為物理空間的存在,“津渡”多涉及社會生活中的送行、離別等典型性人生情境,此義近于佛典之“津送”。對此情境的詩學書寫成為“津渡”意象的主題之一,如張祜《題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不過,作為傳統(tǒng)經典中的重要喻指,“津渡”還被賦予“要道”“關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袁曉薇,袁茹;安徽師大文學院舉行“中國詩學研討會”[J];文學遺產;2000年05期
2 蔣寅;《中國詩學》十年[J];學術界;2001年02期
3 潘殊閑,譚鐘琪;論“氣”在中國詩學中的流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11期
4 金安利;;評《<老子>與中國詩學話語》[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5 王濟民;中國詩學本體論:詩言“性情”──兼及幾個同類詩學命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6 陳源;《中國詩學的基本觀念》[J];文藝研究;2000年06期
7 陸耀東;《中國詩學叢書》總序[J];江漢論壇;2001年05期
8 胡傳志;中國詩學研討會召開[J];文學遺產;2001年04期
9 莊嚴;一條現(xiàn)代學術的整合之路——評《中國詩學述論》的特色[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10 郭芳;對傳統(tǒng)文論的重新認識與闡釋——評《中國詩學論稿》[J];東岳論叢;200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4條
1 李詠吟;;現(xiàn)代中國詩學三大派別之得失論衡[A];東方叢刊(2003年第2輯 總第四十四輯)[C];2003年
2 林理彰;祝遠德;;中國詩學[A];東方叢刊(2004年第3輯 總第四十九輯)[C];2004年
3 ;刊首語[A];東方叢刊(2000年第3輯 總第三十三輯)[C];2000年
4 程相占;;詩學的“重量”范疇——中國詩學批判斷想之一[A];東方叢刊(1997年第4輯 總第二十二輯)[C];199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5條
1 劉納;重新審視絢麗多彩的中國詩學[N];中華讀書報;2001年
2 本報記者 舒晉瑜;中國詩學的文化特質和基本形態(tài)[N];中華讀書報;2002年
3 謝桃坊;怎樣認識中國詩學的文化特質[N];中華讀書報;2002年
4 記者 李陳續(xù);詩學研究應在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N];光明日報;2001年
5 ;現(xiàn)代中國詩學建構的西方資源[N];光明日報;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5條
1 徐向陽;中國詩學技法思想嬗變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2 石朝輝;簡化:中國詩學的民族特性[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田新苗;中國詩學文化對當代平面設計的啟迪[D];江南大學;2013年
4 陳雁漪;道家美學與程抱一對中國詩學精神的文化傳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白軼濤;《布赫詩集》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049950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049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