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古文論術語譯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5-21 12:21
【摘要】:《中國文學理論》是劉若愚的第五部英文專著。在該書中,劉若愚不但借鑒艾布拉姆斯“四要素”理論對中國文學理論體系進行建構,而且摘譯約六十余篇的中國文學批評原著及兩百余個中國古文論術語,并提出不少關于術語譯介的真知灼見,這為我們研究劉若愚中國古文論術語英譯策略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本。本文首先考察劉若愚的教育背景與學術道路,探討《中國文學理論》的理論依據(jù),進而選取分析形上理論術語,決定理論術語,表現(xiàn)理論術語,技巧理論術語,審美理論術語,實用理論術語的英譯,同時羅列宇文所安、理雅二家譯法進行橫向對比,并且結合劉若愚的《中國詩學》、《語際批評家:闡釋中國詩歌》進行縱向研究,,最后探究中國古文論術語的英譯困難,歸納總結劉若愚的中國古文論術語譯介策略和理論。 由于漢語特性與中國文人的寬式思維,中國古代文論術語具有一種感性直觀與意義模糊的特點。中英語言與文論傳統(tǒng)之間的懸殊,則阻礙了中國古代文論術語英譯時的意義出場。而中國本土優(yōu)秀譯者的缺乏,更滯后了中國古文論及其術語的翻譯工作。為了解決術語英譯時意義丟失的問題,劉若愚探尋出一條“借鑒理論——剖析概念——甄選譯詞——澄清內涵”的術語英譯策略,使得術語意義生發(fā)出再闡釋空間,延續(xù)了術語所承載的中國文學理論生命。尤為重要的是,劉若愚采取破格翻譯,注重譯本的普通讀者效應,以批評家譯者身份介入翻譯過程,從而形成了三位一體的術語英譯理論,這亦可為有志于譯介古文論的中國本土譯者提供借鑒和指導,從而促進中國古文論的現(xiàn)代轉型與海外傳播。
【學位授予單位】:華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206.2
本文編號:2674289
【學位授予單位】:華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206.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周領順;由《錦瑟》看模糊漢詩的英譯——兼及J.劉若愚譯論[J];外語教學;1999年03期
2 蔣童;鐘厚濤;;話語抵抗與理論構建——劉若愚中國古代文論的英語翻譯研究[J];文藝理論研究;2009年05期
3 周領順!475001開封;漢英語法差異在漢詩英譯中的處理——J.劉若愚譯論[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03期
4 楊乃喬;;全球化時代的語際批評家和語際理論家——誰來評判劉若愚及其比較文學研究讀本[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5 曹順慶;;中國文學理論的世紀轉折與建構[J];中州學刊;2006年01期
本文編號:2674289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yilunwen/wenxuell/2674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