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主體性視角下《了不起的蓋茨比》兩個漢譯本的對比研究
本文選題:了不起的蓋茨比 + 譯者主體性; 參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傳統翻譯理論注重對于語言層面問題的研究,認為翻譯就是用另外一種語言對原著進行復刻,是一種無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相比譯者和譯作,原著作者和原著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譯者曾被稱作原著作者的“奴隸”或“仆人”。譯者在對原著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必須無條件的尊重原著,要忠實地再現和反映原著的思想內容以及風格,不能對原著進行任何修改或者增刪。譯者的主觀能動性被嚴重忽視。20世紀90年代西方翻譯研究領域出現“文化轉向”,翻譯學者們開始注重翻譯問題中的文化因素。安德烈·勒菲弗爾指出,文化是一個由多個系統組成的復雜系統,而文學就是其中的一個系統。這種以文化為導向的研究方法使得譯者主體性的重要性逐漸凸顯。自此,來自各個學派的學者都開始意識到譯者主體性的重要性并對其展開研究。1925年,《了不起的蓋茨比》問世,奠定了其作者菲茲杰拉德在現代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使其成為20年代“爵士時代”的發(fā)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作為菲茲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曾被翻譯成多種語言。2013年,李繼宏的版本問世。當時正值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上映,這使李繼宏版本的翻譯得到了巨大的關注。李繼宏稱自己的譯作是迄今為止最優(yōu)秀的譯作,這也引來了很大的爭議。本論文對譯者主體性理論的定義,特性以及譯者地位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并以喬治高和李繼宏的版本為例,對兩本譯本中譯者主體性進行對比研究。從譯者主體性的能動性、被動性以及目的性三個方面對兩部譯作中所體現的譯者主體性進行對比分析,使讀者對兩個譯本有進一步了理解,揭示能動性、被動性以及目的性三者之間的關系和影響翻譯的種種因素并證明譯者主體性對文學翻譯的指導價值。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aspects and holds tha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uncreative work in which the original works are reproduced in another language.Compared with the translator and the translator, the author and the original have the status of sanctity and inviolability.Translators have been called "slaves" or "servants" of the original author.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he original work, the translator must unconditionally respect the original work, faithfully reproduce and reflect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style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cannot modify or add or delete the original work.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e initiative was seriously ignored. In the 1990s, there was a "cultural turn" in the field of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scholar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issues.Andre Lefevere points out that culture is a complex system composed of multiple systems, and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m.This cultural-oriented approach makes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more and more important.Since then, scholars from various schools have begun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study it. In 1925, the Great Gatsby was published, which established the position of its author Fitzgerald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He became a spokesman for the Jazz Age in the 1920s and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the lost Generation.The Great Gatsby, the masterpiece of Fitzgerald, was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Li Jihong's version came out in 2013.The release of the film the Great Gatsby drew great attention to Li Jihong's translation.Li Jihong called his translation the best translation to date, which was also controversial.This thesis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lator's status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heory,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two versions, taking the versions of George Gao and Li Jihong as examples.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passivity and purposiveness, so that readers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versions and reveal their initiativ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ssivity and purposefulnes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ranslation prove the guiding value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H315.9;I04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喻鋒平;;“被縛的普羅米修斯”——談譯者主體性的介入和受限[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2 周景剛;;翻譯描述與譯者主體性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3 趙偉;;淺析譯者主體性的主觀制約因素[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年11期
4 曾爾奇;;論譯者主體性發(fā)揮的制約因素[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8年05期
5 朱云云;謝華;;淺談文學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6 孔蓓蓓;;淺談文學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J];中國科技信息;2009年21期
7 陳緣梅;;再論文學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J];茂名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8 楊占;;譯者主體性意識在翻譯教學中的培養(yǎng)初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10期
9 馬晶晶;;譯者主體性的限度——試論譯者主體性與“忠實”之準則[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12期
10 那順白乙拉;;從翻譯過程看譯者主體性[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侯林平;;我國近十年來譯者主體性研究的回顧與反思[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張晶;;從女性主義視角看譯者主體性——淺談《紫顏色》男女譯者的譯作特征[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阮晶;;譯者主體性及其在翻譯選材中的體現[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4 孔燕;;從文化角度看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第二輯[C];2011年
5 龔貽嬌;;譯者主體性視角下《三字經》英譯對比研究[A];中國翻譯學學科建設高層論壇摘要[C];2013年
6 曾靜;;從《許三觀賣血記》法譯本看譯者主體性的彰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3年年會暨海峽兩岸翻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7 劉莉;;詩歌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第二輯[C];2011年
8 劉燕萍;;從喬治·斯坦納闡釋學視角看譯者主體性——《法國中尉的女人》兩個中譯本對比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C];2012年
9 張柏蘭;;文學翻譯中譯者的主體性及其限度[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會2008年翻譯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匯編[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熊兵嬌;實踐哲學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探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雯;從接受理論角度看譯者主體性[D];寧夏大學;2015年
2 周怡;譯者主體性視閾下亞瑟·韋利《長春真人西游記》英譯本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3 盛姍姍;譯者主體性之《水滸傳》兩英譯本比較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4 包艷麗;《比利·米勒的那一年》翻譯實踐報告[D];內蒙古大學;2015年
5 賀璐倩;基于《生死場》韓譯本的譯者主體性研究[D];大連外國語大學;2015年
6 陳春霞;基于譯者主體性的《商務溝通原則與實踐》(第五章)的翻譯報告[D];南京理工大學;2015年
7 楊喬麗;修辭三訴諸視域下的譯者主體性[D];西南大學;2015年
8 尹小紅;闡釋學視閾下《論語》“義”的譯者主體性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9 項亞平;譯者主體性在文學翻譯中的體現[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10 陳雪琴;譯者主體性視角下傅雷譯本《幸福之路》的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732281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73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