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縱理論視角下中譯《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譯者主體性
本文關鍵詞:操縱理論視角下中譯《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譯者主體性,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上海外國語大學》 2012年
操縱理論視角下中譯《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譯者主體性
王寰
【摘要】:《麥田里的守望者》因其獨特的語言、立意廣受關注,而這部作品在中國的翻譯歷程也頗為復雜。近10數(shù)年來,關于《麥田》中譯本的比較研究越發(fā)受到重視,其中不乏從文本或從文化層面的探索,然而卻很少有人關注到操縱理論對于此研究的獨到視角,更對這部作品翻譯中表現(xiàn)出的譯者主體性問題極少提及。因此,本文從小處著眼,從實際出發(fā),借助操縱理論的視角比較分析《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中譯本,試圖加深對此作品翻譯的理解并探索“如何理解譯者主體性發(fā)揮”的問題。 這一探索是具有理論價值和實用意義的。理論上,譯者是翻譯活動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對它的理解可以說直接影響到如何看待翻譯的定義及發(fā)展方向,是應更注重研究翻譯的詞句還是將其置于文化大背景中分析各方因素的聯(lián)系。而在實際操作層面,一位譯者只有對自己的所扮演的角色,所擁有的權利和義務有明晰的定位時才可能在翻譯文本選擇、翻譯過程等方面做出更合理的決定。隨著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及流派視角的不同,譯者主體性的理解問題一直爭議不斷?梢哉f,譯者經(jīng)歷了從”被忽視”“被束縛”到”被邊緣化”再到”被重新認可”的發(fā)展歷程。然而在當下文化轉(zhuǎn)向繁榮發(fā)展的時期,,隨著解構主義、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等后現(xiàn)代翻譯理論的崛起,對譯者主體性的認識似乎有夸大化的趨勢。因此,作者希望能夠通過勒弗菲爾的操縱理論,從新的視角探究這個問題,或許可以更加合理的全面的理解譯者主體性。論文由五部分組成:引言部分交代研究背景。第一章文獻綜述,回顧國內(nèi)外研究并指出不足。第二章,論證借助操縱視角的原因和方法。第三章,對比研究《麥田里的守望者》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表現(xiàn)。最后得出結論:操縱理論視角下,譯者主體性不能特立獨行,唯我獨尊,卻也得到了較充分的發(fā)揮,并非對原作亦步亦趨。 論文從較為新穎的操縱理論視角分析譯者主體性,在得出結論的同時也針對如何理解操縱理論提出了一些理論貢獻,即挖掘并凸顯了操縱理論中對譯者主體性的肯定。這對更正目前普遍存在的誤用現(xiàn)象有借鑒意義,如不求甚解的應用操縱理論,將譯本中所謂的“錯誤”“不當”等均歸為譯者受文化因素的操縱而不得不為之,忽略譯者主體性和其他客觀因素的存在等。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張志強;;翻譯觀與翻譯教學[J];上海翻譯;2006年03期
2 查明建;文化操縱與利用:意識形態(tài)與翻譯文學經(jīng)典的建構——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翻譯文學為研究中心[J];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02期
3 孫會軍;孫致禮;;改革開放后我國外國文學翻譯界的一場風波[J];中國比較文學;2006年02期
4 袁莉;也談文學翻譯之主體意識[J];中國翻譯;1996年03期
5 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年01期
6 陳大亮;誰是翻譯主體[J];中國翻譯;2004年0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趙湘波;論意識形態(tài)對《麥田里的守望者》譯介的操控[D];湘潭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誠;通天塔里的鐐銬舞者——也談文學翻譯中譯者的主體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2 程永生;;翻譯主體性研究和描寫交際翻譯學的理論框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3 翟紅梅,張德讓;譯者中心論與翻譯文本的選擇——析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記》[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4 張聰;;意識形態(tài)對20世紀中國翻譯實踐的影響[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5 吳萍;現(xiàn)代闡釋學視野下的文學文本翻譯者的主體性問題[J];外國語言文學;2004年04期
6 伍姣艷;譯者主體性和嚴復的翻譯選擇[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7 韓子滿;翻譯中的理性與對話性——羅賓遜的《譯者的轉(zhuǎn)變》評介[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8 吳波;譯者地位邊緣化成因及其對策初探[J];國外外語教學;2004年01期
9 謝世堅;論文學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及其限度[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10 張科榮;譯者主體性與影視片名的翻譯[J];貴州社會科學;2003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潘紅;;夾縫里的風景——論黃源深先生譯《簡愛》的審美特點[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2 余鋒;;翻譯標準的動態(tài)特征和原文差異性的保持[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張麗芳;;論譯者的主體性-從闡釋學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阮晶;;譯者主體性及其在翻譯選材中的體現(xiàn)[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5 黃勤;;從互文性看詩歌翻譯中譯者的主體性——穆旦詩《蒼蠅》英譯賞析[A];國際譯聯(lián)第四屆亞洲翻譯家論壇論文集[C];2005年
6 譚曉麗;;差異與延續(xù)——論譯者和原作者的關系[A];國際譯聯(lián)第四屆亞洲翻譯家論壇論文集[C];2005年
7 徐敏慧;;“文化轉(zhuǎn)向”后的譯者取向[A];國際譯聯(lián)第四屆亞洲翻譯家論壇論文集[C];2005年
8 侯林平;;我國近十年來譯者主體性研究的回顧與反思[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王玉玨;;論譯者主體性在典故翻譯中的體現(xiàn)——比較文學視角[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湯(?);當今中國的翻譯政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2 吳波;論譯者的主體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李占喜;翻譯過程的關聯(lián)—順應研究—文化意象處理舉隅[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5年
4 豐國欣;第二語言認知協(xié)同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陳可培;偏見與寬容 翻譯與吸納[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6 王正;翻譯中的合作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7 劉小剛;創(chuàng)造性叛逆:概念、理論與歷史描述[D];復旦大學;2006年
8 陳琳;陌生化翻譯:徐志摩詩歌翻譯藝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尹衍桐;穿越時空的對話:文學翻譯價值論[D];山東大學;2007年
10 胡牧;譯本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交鋒[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兵;譯者的能動性及其制約因素[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1年
2 陳玉萍;論中國翻譯理論之重建原則[D];廣西大學;2003年
3 曾鳴;走出陰影的譯者[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4 劉艷麗;關系中見作用——文學翻譯中的譯者[D];中國海洋大學;2003年
5 梁春麗;論文學翻譯中譯者的主體意識[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彭瑾;關聯(lián)理論與旅游手冊的英譯[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7 鄧婕;譯者主體性及其對文學翻譯的影響[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4年
8 李波;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4年
9 郭雯婷;論戲劇翻譯中譯者的主體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錢雅欣;許淵沖文學詩歌翻譯理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魏家海;操縱學派譯論綜觀[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2 呂俊;翻譯學應從解構主義那里學些什么——對九十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譯學研究的反思[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2年05期
3 朱自強;兒童文學的人性觀[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4 李明;淺談《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心理描寫[J];外國文學;1986年06期
5 苗玉鳳,田東平;美國學分制的發(fā)展歷程及其成因分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5年03期
6 袁雪生;回歸童年 回歸自然——生態(tài)批評視野中的《麥田里的守望者》[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7 汪海如;一個叛逆者——犧牲者的命運——讀J·D·賽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3期
8 魏燕;后現(xiàn)代敘事文本的三大特征——從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談起[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9 孫生茂;英語“圓周句”的運用及其效果[J];外語研究;1994年02期
10 謝天振;當代西方翻譯研究的三大突破和兩大轉(zhuǎn)向[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楠;論社會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選材的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波;譯者地位邊緣化成因及其對策初探[J];國外外語教學;2004年01期
2 張東秋;;翻譯標準與譯者主體性的關系[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3 吳建;張韻菲;;理性范式的轉(zhuǎn)換與譯者主體性的嬗變[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魏笑可;修永梅;;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女性譯者主體性——析朱虹譯《今天沒有太陽》[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5 李明;;譯者主體性在旅游景點翻譯中的體現(xiàn)[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6 溫弘;;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看翻譯主體[J];作家;2011年04期
7 周景剛;;譯者主體性的文化視角[J];文教資料;2006年23期
8 李曉巖;;女性主義與譯者主體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9 王曉敬;楊琪;;文學翻譯中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J];林區(qū)教學;2008年08期
10 莊國衛(wèi);;從譯者主體性看奧斯卡獲獎影片的譯名[J];電影評介;2008年2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善偉;;香港地區(qū)翻譯概況[A];2011年中國翻譯職業(y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11年
2 郭江濤;劉璐瀛;朱懷球;;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initiation mechanism in metagenomes[A];第四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tǒng)生物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蒙曉虹;;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Sentence Pattern Clash in E-C Translation[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4 梁雪霞;;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A Case Study of Lingnan Shuixiang[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5 ;Customs and Festivals of Guizhou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Transl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10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6 張晶;;從女性主義視角看譯者主體性——淺談《紫顏色》男女譯者的譯作特征[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段袁冰;;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Ideological Orientation[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8 孔燕;;從文化角度看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第二輯[C];2011年
9 符曉;;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al Names in Hong Lou Meng:A Comparison of Three Famous English Versions[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10 Alexis Nuselovici;;全球化環(huán)境下翻譯的倫理與政治功能(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小易;[N];健康報;2002年
2 陜西 萬重;[N];電腦報;2001年
3 劉德標 譯;[N];國際商報;2003年
4 淄博水利技工學校 李繼芳 山東工業(yè)大學物流工程技術中心 王瑩;[N];計算機世界;2000年
5 ;[N];電腦報;2004年
6 ;[N];中國計算機報;2002年
7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 賈志勇;[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4年
8 David;[N];電腦報;2003年
9 ;[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10 本報記者 劉志英 整理 吳瑾君(上海市版權局);[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衛(wèi)東;翻譯倫理重構之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2 張曉雪;論翻譯中的說服因素:理論溯源與實例分析[D];復旦大學;2010年
3 鄭燕平;論全球背景下語篇翻譯的原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4 王璐;忠實與叛逆:葛浩文文學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5 劉妍;文化與語言的跨界之旅:《莊子》英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6 吳迪龍;互文性視角下的中國古典詩歌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李虹;《紅樓夢》詩詞英譯移情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8 曹志建;功能主義視角下軟性法律外宣文本的翻譯:問題與對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9 吳波;論譯者的主體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彭愛民;忠實于源語文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魯城冀;從德里達和本雅明的翻譯觀看譯者主體性發(fā)揮的合理性[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2 謝慧;從譯者主體性視角探討中國古詩詞意象的翻譯[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1年
3 辛建飛;哲學闡釋學視角下文學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及其他[D];重慶師范大學;2010年
4 高貝貝;傳播學視閾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5 馬耀娟;從喬治·斯坦納的翻譯理論看譯者主體性[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薛海琴;從孫梁、蘇美的《達洛衛(wèi)夫人》看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宋春艷;從譯者主體性角度分析李清照詞的英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蒲姍姍;林語堂譯者主體性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9 胡畔;《紫色》漢譯本中譯者主體性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孫崇菊;從譯者主體性看《紅樓夢》兩譯本中詈罵語的英譯[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操縱理論視角下中譯《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譯者主體性,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17317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yilunwen/wxchuangz/217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