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是美國著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她的成名作,一經出版即大獲成功。小說描寫四位從中國大陸移居美國的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們與美國出生的女兒之間的心理隔閡及感情沖撞,不但反映了美籍華人的心態(tài)和觀念,也表達了深深的親情。頻繁出現的英漢語碼轉換現象是小說的一大語言特色。 作為語言應用過程中的普遍現象,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一直受到語言學家們的廣泛關注,他們從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語法、會話分析等角度入手,得出了許多相關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國內外學者針對《喜福會》的研究多集中在社會身份、文化差異、角色特點及母女關系分析等方面,而對小說中英漢語碼轉換現象的研究相對較少。 基于Jef Verschuren語用學的語言順應性理論(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本文以于國棟的語碼轉換順應模式(Linguistic Adaptation Model of Code-Switching)為理論框架,研究《喜福會》中的英漢語碼轉換的順應模式。本文作者收集并整理出小說中的英漢語碼轉換語例100條作為研究語料,探討語碼轉換如何通過對語言現實、社會規(guī)約和心理動機的順應,從而揭示語碼轉換在順應過程中所表現的思維差異、文化融合和社會身份的語用功能。 本論文有以下發(fā)現:1)語碼轉換在順應語言現實過程中,從便利選擇、詞匯補充和消除差異三個層面反映出東西方人在普遍稱謂、特色表達和專有詞匯方面的思維差異。2)語碼轉換通過順應社會規(guī)約實現了中西方文化在避免禁忌和消除歧義方面的文化尊重和文化融合。3)語碼轉換借助對心理動機的順應,從角色構建、情緒強化和表現民族心理方面突出并加強了說話人的角色身份、文化意識和民族歸屬感。 本研究從語言順應性理論視角入手,基于于國棟的語碼轉換順應模式對小說《喜福會》中語碼轉換的研究拓展了該領域的應用研究。同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本研究有助于提高人們的文化尊重意識,推動文化融合。再者,本研究幫助人們在文化交流中通過對語碼轉換的使用構建自我身份,并對他人社會身份進行區(qū)分。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712.07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琨;;異質文化的碰撞——論《喜福會》中的文化沖突[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年04期
2 劉卓;解讀被雙重邊緣化的文化屬性——試論湯亭亭的《女勇士》和譚恩美的《喜福會》[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3 祝畹瑾;語碼轉換與標記模式——《語碼轉換的社會動機》評介[J];國外語言學;1994年02期
4 于國棟;語碼轉換研究的順應性模式[J];當代語言學;2004年01期
5 徐德斌;;溝通兩個世界的橋梁——評譚恩美小說《喜福會》中的母女關系[J];電影文學;2009年24期
6 王瑾,黃國文;語碼轉換之結構研究述評[J];外國語言文學;2004年02期
7 陳立平;英語專業(yè)教師在課堂上語碼轉換調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8 李經偉;語碼轉換與稱呼語的標記作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02期
9 都娟;戚國華;;命運、信仰、雜糅——人生感悟的異類表達——解讀譚恩美的《喜福會》和《我的繆斯》[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10 牟劍;;后殖民女性主義視域中的《喜福會》[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1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董昕;譚恩美《喜福會》之主題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2 韓麗;語言選擇與文化身份建構:解讀《喜福會》中的語碼轉換現象[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劉亞麗;語言使用中的文化認同建構[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
2478016
本文鏈接:http://www.wukwdryxk.cn/wenyilunwen/wxchuangz/2478016.html